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卓萍 《福建茶叶》2016,(6):320-321
我国是茶叶的主要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语言文化。而伴随着饮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茶已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饮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品味,通过茶文化,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作为东西方的两个茶文化大国,中国与英国在饮茶习惯、茶叶类型、使用的茶具等方面均有不同,体现出了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本文从茶叶类型、饮茶方式等方面,对茶语言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卢仙阁 《福建茶叶》2016,(6):328-329
日本茶人在茶事活动中相互交流饮茶的感受,从而产生与茶相关的语言,这部分语言被称作"茶语",是日本茶文化在日语中的映射。本文首先阐述日本茶文化,并分析了日本茶文化与日语的内在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就日语中茶文化的外延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形成,而语言是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从英国茶文化与茶语言的形成来看,中国茶叶在16世纪进入英国社会,并对英国茶文化与茶语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英国也对自身的茶文化和茶语言做出了不断的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风格。本文在对英国茶贸易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形成做出论述的基础上,从英国社会生活中的"茶语"与英国文学中的"茶语"两个方面,对英国"茶语言"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通过对茶名、茶具、茶水等的描写充分展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俗画卷。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一些关于茶文化的翻译,以便于目的语读者在赏析茶文化的同时,领略我国饮茶的情趣。  相似文献   

5.
魏蔡连 《福建茶叶》2016,(8):380-381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并且经历了47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茶文化更加光彩夺目。在茶叶贸易不断繁荣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量的茶叶名称、茶类词汇也随着茶叶一同输入到西方国家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研究英语体系中茶语的翻译对中国茶文化普及与茶叶贸易发展都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目前英文茶语翻译的情况来看,由于中英茶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导致一部分茶语在翻译中出现变形以及缺失的情况,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而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品。因东西方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茶文化也有诸多不同。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加快,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交往间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中英饮茶方式、习惯的比较出发,对比分析中英茶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英茶文化比较在高校语际翻译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内涵进行了介绍,接着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希望以此推动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传播。我国《红楼梦》中茶文化内涵的主要向度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茶词、茶品文化;其二是茶礼仪文化;其三是茶诗文化。《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的策略建议顺之也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在茶词、茶名的翻译方面,宜采用直译法策略;在茶礼仪的翻译方面,宜采用增译法策略;在茶诗的翻译方面,宜采用意译法与形式语言翻译结合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茶文化进行对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认识到中英茶文化的异同。中英茶文化的外在物质层面主要从茶叶和茶具两方面展开对比,中英茶文化的历史文化层面主要从茶历史和饮茶风俗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中英茶文化的语言文学层面从茶语言和茶文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是中英传统文化中所共通的内容,对于各自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理应被纳入现代英语教学的范畴。本文从发展溯源、饮茶方式和精神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并提出通过引入茶语、学习原著、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方式,打造原汁原味的英语课堂,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西方的文学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翻译顺应论为基本研究框架,介绍了该理论的形成、发展及构成要素,并从茶名翻译、茶具翻译、茶礼翻译和茶诗翻译等四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西方茶文化的顺应性翻译策略及其传达效果,指出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坚持"忠实性"原则与"顺应性"原则,立足于原文的深层文化及审美意义,顺应作者的创作意图,采用为目的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方法,对茶文化进行积极有效的传达,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张小宁 《茶叶通讯》2021,48(1):182-186
与茶叶的故乡中国相比,美国的茶饮历史并不算悠久.然而,美国人钟爱饮茶,并形成了独特的美国茶文化.可以说,茶改变着美国人的生活,美国人也改变着茶.本文将从殖民地时期的饮茶文化、美国人对饮茶文化的拓展、茶对美国独立进程的影响、茶贸易与美国经济及对外关系、茶对美国文化的丰富五个方面对茶文化在美国的传播与影响进行多维解读,帮助...  相似文献   

12.
黄成柱 《福建茶叶》2016,(6):373-374
对西方茶文化的分析可以因循着"文化结构主义"的思路从表层文化(即物化文化)、中介文化(即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和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三个分析层面进行剖析。西方茶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实用主义哲学追求,西方茶文化的生活价值在于其个体主义抑或自由主义向度,西方茶文化的表层则更多地属于大众消费形态。英语世界中的"茶语"最早由荷兰人于1601年传入欧洲,后来被英国用"Tea"进行了全球化推广。茶语是一种与茶有关的语言集合,在不同的方言语境中"茶语"有不同的内涵,在西方"Tea"除了可以指茶叶、茶水、茶树之外还可以指向茶话会、茶会、茶事、茶派对等社交会动,还可以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可以翻译为"倒茶"、"喝茶"等。同时,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及其对主体性价值、工具理性价值追求的异化还带来了茶语的异化,形成了茶语的外延语汇,诸如大麻吸食者的聚会(Tea Party)、同性恋者聚会的场所(Tea Room),这些茶语大多与茶文化没有关联,属于西方文化中的一种方言。  相似文献   

13.
李军 《福建茶叶》2016,(9):39-40
笔者将从饮茶的抗疲劳功能、饮茶的降脂功能方面对饮茶进行论述,茶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产生并逐渐成熟的,探讨饮茶抗疲劳与降脂作用,能够让大众更为清楚茶的药理作用,对推广茶以及继承茶文化有着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一种代表性理论,在茶文化输出、茶说明书的翻译中遵循"翻译目的论"的某些理念或原则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提升茶文化的翻译水平。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涵包括这样几点:将准确把握翻译文本的核心目的作为翻译的第一核心目的;注重目的层面的顺应,而不仅仅是注重语言的顺应;讲究翻译的协作主义抑或合作主义。翻译目的论对于茶说明书翻译的重要指导价值体现在促进茶说明书对于营销的增进作用、促进茶说明书对于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促进茶说明书更好地融入西方文化语境。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茶说明书翻译策略选择可以从以茶说明书真实表达的效果而非语言对应为导向、以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为翻译的目的导向之一、将中国茶文化中的价值理性因素作为一种目的翻译进去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定代表之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和体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茶文化很快转变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走出国门的“茶叶之路”,逐步深入欧洲等地区,并成为世界共享的茶文化。茶作为文化的载体,已经根深蒂固的烙印到大家的心目当中。在传入西方世界的过程中,不仅给予了茶的韵味,也展现了英语为首独特的“茶”语印证。透过对英语“茶”的认识,就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茶文化是如何有效的融入到西方习俗的。英国虽然不产茶,但是英国人喜欢喝茶,并且是世界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国家。并且还在茶的基础上,创设了具有韵味的红茶文化。想要真正地理解“茶”这个词语,那么就需要以茶文化为着手点,对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语实施有效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茶叶风靡英伦三岛,成为“国民饮品”的同时也走上了文人的书桌,走进了诗人的颂歌。以质性研究软件NVivo 12为工具,以11部题材各异的英语文学作品为研究样本,对其指涉的茶文化进行编码赋值。质性数据表明,英语文学作品的茶文化表现为物态文化、体制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大范式。在文学与茶的联姻中,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叙事模式建构的主要地位,体制文化受到故事主题的宰制最为明显;心态文化蕴含英伦茶风的哲学思考,游动于众多文学作品之中。数据揭示了英语文学作品的茶语特征,即以茶为媒的本土意识、音义结合的茶名及茶意象的美学赋予。基于以上发现,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得出英语文学作品茶文化汉译的三大启示:尊重茶文化差异;合理进行翻译补偿;再现茶物语言的诗性美感。  相似文献   

17.
王琳琳 《福建茶叶》2016,(11):334-335
《茶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学专家陆羽所撰写的,是我国一部重要的记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在世界文化史上,《茶经》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角度,来对比中美两国翻译人员对《茶经》典籍进行翻译过程中,传递文化内涵、内容语义等各方面的差别,并对翻译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促进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叶宇兰 《福建茶叶》2016,(10):311-312
唐朝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事专著,也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也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从历史典籍文化翻译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茶经》英译本在语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著的异同,综合评判了其语言运用的得与失,为以后的茶文化典籍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从而促进我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李晨 《福建茶叶》2016,(4):216-217
我国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现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物质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开来.“茶名”外宣翻译是帮助我国茶产品顺利走出中国、走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目前我国“茶名”外宣翻译仍存在的错译、错误关联、一词多译等问题,提出了全面把握译入语与译出语的文化特征与语言表达差异、立足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组织制定并完善“茶名”翻译规范等建议,为特定茶名统一翻译,同一茶品在国际市场上翻译的一致性,提升我国茶产品在外国消费者心中的可靠性,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做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即茶文化。中国作为茶之故乡,不仅包含几千年的饮茶历史,还进一步通过茶文化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反映了出来。以茶为载体是茶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也通过这个载体实现各种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传播。在英语教学翻译中,需要结合优秀茶文化十分丰富的内涵、特征,有效做好英语教学的茶文化翻译工作。采用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感受其中的茶道思想以及文化精神等,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