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文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茶叶旅游便是依托茶叶文化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二者的互动发展,使茶叶文化成为了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实现了茶叶文化的资源整合,并使茶叶旅游成为具有广阔前景的绿色产业。尽管二者的互动发展有着众多优势,但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创新思维的引领和专门人才的经营。只有实现它们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使二者的互动发展做到实处。茶叶旅游和茶叶文化的互动发展不仅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明,因此,对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吕莎 《福建茶叶》2016,(6):161-162
生态观光茶园属于现代休闲农业的一种载体,由于生态茶园具备茶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推崇和热捧。伴随着茶园观光发展的时间推移,众多生态观光茶园在取得了快速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面临了发展上的瓶颈,很多打着生态观光旗号的茶园已无法达到人们心中预期的文化需求。怎样破除现有落后的运营模式,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生态观光茶园的健康高效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山杉 《福建茶叶》2016,(2):113-114
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为各种旅游业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氛围,茶叶旅游业态,也是其中之一。茶叶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围绕茶叶这一元素形成了茶叶典故、茶叶文化、饮茶礼仪、茶道等等一系列内容,而茶叶产地自身也有着极其秀美的自然环境。因此,在当今体系化开展旅游资源开发时,许多茶叶产地也被有效开发为旅游地。本文拟从旅游地理资源的主要元素入手,结合茶叶产地旅游地理资源的具体内容,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分析基于茶叶产地实施旅游地理资源开发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漳州茶叶生产回顾与开发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漳州市是福建老茶区之一。茶树栽培、采制工艺和茶文化的历史悠久,末代就有茶文记述。宋漳州通判王祎志《清州十咏》中风土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绿笋供春撰,黄蕉入厦筵”。明正德年载述:“漳州府年朝奉贡茶漳片378斤,芽茶500斤”。清嘉靖年记:“漳府奉贡芽茶511斤,叶茶400斤”。民国时期茶叶产销徘徊不前,至1949年全市茶园仅6775亩,产量36.7吨。解放后政府重视,茶叶得到长足发展。1965年茶园32467亩,产量246.5吨;1978年面积12.5万亩,总产2300吨,产值970万元,单产18公斤。改革开放以来,漳州茶叶以稳定面积、主攻…  相似文献   

5.
茶叶是闽北大宗经济作物,其面积、产量、创汇居全省前列,在迈进二十一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从现实情况出发,就闽北茶叶种植结构的调整,重振闽北茶叶雄风,提出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敏 《福建茶叶》2016,(1):60-61
在现代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只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茶叶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为了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则必须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然而,当前茶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1闽北茶叶生产现状与问题我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坡,东与宁德市交界,南与三明市相邻,西与江西接壤,东北与浙江毗连,约界于北纬26°2'~28°20',东经117°2'~119°17'之间,属闽北山区丘陵。境内峰峦起伏,森林密布,是福建的“林海粮仓”。全市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是生产各种名茶的宝地。闽北产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茶叶出口也有五百多年。咸丰九年(1859)闽北茶叶出口达1280t,鼎盛时期,茶庄遍布各地,仅武夷赤石就有茶庄60多家。闽北茶类多,现有乌…  相似文献   

8.
发展无公害茶叶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对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于无公害茶符合二十一世纪绿色消费的时代潮流,目前世界年销售量已超过6000t,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价格也高出一般茶叶50%-80%,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1生产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永春地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地资源丰富,是全国的三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茶园面积3933hm2,投产茶园3600hm2,年产毛茶3940t,总产值5000多万元,年创税利500多万元,产品出口1600多t,创汇2600多万元。近…  相似文献   

9.
茶树是六安市主要的经济作物,茶产业是六安市的特色产业,也是六安山区首选发展的优势绿色产业。该文总结了六安市茶叶生产基本情况、茶产业的主要工作与成效、茶产业带动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分析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并对六安市茶产业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翟娟 《福建茶叶》2021,(4):38-39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位中国人舌尖上不可割舍的味道.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新文旅的不断发展,茶叶资源与绿色旅游开发结合的新产业不断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此,浅谈茶叶资源与绿色旅游开发的策略发展,促进新时期茶叶资源与绿色旅游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明溪县茶叶生产现状,剖析了制约明溪茶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和组织化程度缺乏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探讨了应对困难推动明溪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范晔 《福建茶叶》2016,(8):106-10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茶文化已经慢慢的被人们所喜爱。茶不再是简单的冲泡,而是对现有的茶资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茶为中心的茶文化旅游不仅仅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艺文化,还可以扩大茶业的宣传面,提高茶叶行业的经济水平,提高茶叶企业的竞争力。茶叶企业可以借助旅游活动来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增加茶叶旅游的人气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力。  相似文献   

13.
龚娜 《福建茶叶》2016,(8):104-105
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众多传统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开始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变成以文化消费和体验为特征的一种休闲旅游。茶文化旅游将"茶文化"与"旅游"双剑合璧,从而使茶叶产业及旅游业的利益均得到最大化。茶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茶文化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业中茶产业的附加值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促进了茶叶消费,进一步推动了茶叶经济的发展。笔者基于茶文化旅游对与之相关的茶叶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茶文化旅游的背景、茶文化旅游的特征、茶文化旅游对茶叶经济发展等,以期为茶文化旅游与茶叶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浸提与传统水提对茶叶品质成分的浸出效果,优化筛选了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在茶水比、浸提温度、时间、次数等相同技术参数的条件下,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优于传统水提。采用茶水比1:15、浸提水温95℃、浸提两次(第一次、第二次的水量分别为总水量的8/15、7/15)、每次15βmin的操作参数是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的最优技术参数,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茶多酚、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咖啡碱、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水浸出物的浸出率分别比传统水提提高23.13%、36.92%、14.88%、24.40%、19.24%、26.45%、10.12%、12.27%。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茶叶优势区域发展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茶产业现状从上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末,湖南茶叶生产持续滑坡, 茶园面积从260万亩缩减到110万亩。200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全省茶叶工作会议,提出要再造湖南茶业新优势,并出台了加快湖南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此茶叶产业出现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16.
俞燎远 《茶叶》2007,33(2):98-100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基本概况、建设成效、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省十大名茶生产基地建设、加大项目全程监督管理、适时扩大优势区域范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顺昌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17°30′-118°14′,北纬26°39′-27°12′,土地总面积296.25万亩,山地面积243万亩,森林复盖率73%,年平均气温18.5℃,年均雨量1693mm,年均日照1709小时。发展茶叶生产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
闽东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细康 《福建热作科技》2006,31(1):27-28,33
本文介绍了闽东茶叶产业的现状,分析了闽东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闽东茶叶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品牌是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的关键,有助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总结桐柏县茶叶品牌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剖析桐柏县茶叶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桐柏县茶叶品牌需持续强化品牌管理、全面培育壮大品牌、广泛开展宣传推介及深入推进融合发展的品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