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王旭烽的小说中,最能集中体现茶人形象的便是《茶人三部曲》。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浙江杭州一家名叫忘忧茶庄的荣辱兴衰,其中有着丰厚的中国茶文化。小说用细腻而丰富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大批生动形象的茶人形象,是中国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王旭烽在小说中将中国茶的品质内化成人物的主要品质,不但是对茶文化的开拓和尝试,也是对茶人形象的创新和丰富,对中国文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茶人三部曲》中,茶人所蕴含的清新淡雅、坚韧不拔、含蓄中和,既是人物形象的亮点和特色,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研究王旭烽小说《茶人三部曲》中的茶人形象,不但是在品鉴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形象,更是以文学的视角梳理和回顾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融合,这对于中国茶文化有着巨大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茶人三部曲》是我国现代茶文学发展中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王旭烽在创作这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融入了自身长期的生活体验,而且也融入了自身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探索。本文从《茶人三部曲》对茶文化的叙述、对茶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历史的艺术性抒写三个方面,对《茶人三部曲》所具有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对茶文学作品进行具体的研究与认知过程中,不仅仅要从其相关的文化内涵理解认知入手,同时也要结合对其中精神元素的成熟认知,从而实现对整个茶文化机制的成熟理解。本文拟从茶文化与茶文学作品的关联性研究认知,通过对《茶人三部曲》小说的创作内涵及特点进行研究,结合《茶人三部曲》小说中的茶语应用状况研究,从而为当前我们深度认知和理解《茶人三部曲》小说的创作特色及文化内涵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4.
《茶人三部曲》是作家王旭烽耗时近十年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小说中主要塑造和描绘了茶人群体,使"茶人"这一文学作品中比较罕见的形象全方位地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作者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刻的刻画这一特殊群体,是因为她曾花费较长的时间走进茶人群体,与他们交流、与他们生活,并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这部作品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部以茶人精神为精神核心的作品,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茶人精神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现在一些茶事、茶文化活动,常有“茶人”、“爱茶人”的称谓,有自称有他称。此两名词由来已久,溯本追源都出于唐代。“茶人”名词是陆羽所创,他在《茶经·二之具》说“”(即茶篮)时有“茶人负以采茶也”句,就是说陆羽称茶叶生产者为“茶人”。而“爱茶人”名词是白居易所创,他作《山泉煎茶有怀》诗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氏一生为官、丰产诗人,他创造“爱茶人”一词是在以名泉烹饮佳茗时引发的。白氏爱茶是他官务之余的生活享受,即业余爱好。两名词的对象是有区别的。二“茶人”、“爱茶人…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饮茶群体的不断扩大,茶文化作品的不断丰富,"茶德"、"茶道精神"等文化内涵逐步诞生并融入事茶人和爱茶人的精神生活,"茶人"渐渐从茶叶工作者的通称成为一种"道德理想",本文主要就茶人在生活、精神追求、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概述,为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德育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茶人与茶人的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志根  曹望成 《茶叶》2001,27(3):18-19
吴觉农先生是中国现代茶业和茶的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时期茶人的杰出代表.为振兴祖国茶业,弘扬中华茶文化,成立“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茶人三部曲》体现了茶文化与作家王旭烽个人理想的高度契合,因此蕴含现代价值的茶精神是其小说创作的主旨。优雅精神、乐生精神与救赎精神不仅是茶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整合同构,同时也是贯穿整部作品的内在线索与精神亮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2010,(12):28-28
浙江茶人钱时霖、竺济法继2005年8月成功合作编著出版《中华茶人诗描》(以下简称《诗描》)之后,决定再度编著《诗描》第二集。《诗描》第一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以古诗、小传、照片的创新形式描绘茶人事迹和个性,被誉为"茶文化奇葩",多有好评。作者为诸多中华茶人、尤其是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茶人立传而感到欣慰。未看到该  相似文献   

10.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叶嘉传》,是古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纪传体作品。纪传体文章更菩于展示情节,亥《画人物,比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更适合于“讲故事”。在《叶嘉传》一文中,苏轼运用了诗人特有的想象力,化茶为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叶嘉。为叶嘉立传,其实就是为茶立传,也可以说是为茶人立传。  相似文献   

11.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叶嘉传》,是古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纪传体作品。纪传体文章更菩于展示情节,亥《画人物,比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更适合于“讲故事”。在《叶嘉传》一文中,苏轼运用了诗人特有的想象力,化茶为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叶嘉。为叶嘉立传,其实就是为茶立传,也可以说是为茶人立传。  相似文献   

12.
"茶人服"宽简、质朴、舒适、大方,最初是专门适用于茶事活动的职业服装。近年来茶人服在吸收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服饰的简约设计理念,在满足了茶事活动的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人的日常着装。茶人服时装因其款式新颖、时代感强、文化内涵丰富深受社会喜爱。本文在介绍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和茶人服的基础上,对现代茶人服设计理念进行了研究,就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茶人服"时装设计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的泡茶,“饮” 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 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 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 的精神,以茶代酒,…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一种典型的文化,若对其产生发展的源头进行追溯,最早可以到上古神农时期。由于茶是我国古代文人精神的纽带,故而茶文化本身就是文化范畴中的一种,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又是专门对我国的各种风俗文化进行描述的,因此茶文化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例如,在我国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对茶文化都有诸多的涉及与描述;同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楚辞中,对茶文化的内涵问题,也就是茶性内涵的问题作了诸多的介绍;此外,在茶文化方面的文学作品中还有专门的《茶经》等。在这之中,可以说楚辞中对茶性内涵的概述是较为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并且不同时期的楚辞对茶性内涵的描述也具有相应的不同,其鲜明的体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茶性内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赣傩面具纹样作为传统的艺术形态,在中国的整个文化体系之中占据着独特地位。茶文化发展千年,不断与时代相结合,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茶人服"正是古老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有着创新性和时代感。将赣傩面具纹样应用到"茶人服"的设计之中,同样是对传统文化的开拓和创新。这不仅对赣傩面具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茶人服"的设计也有着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6.
《茶叶》2008,34(1):38
为弥补古代、现代著名茶人漏载之不足,满足当代大批茶人要求入编之愿望,浙江茶人钱时霖、竺济法先生继2005年8月成功合作编著出版《中华茶人诗描》(以下简称《诗描》)之后,决定再度合作,继续以自助形式编著出版《诗描》第二集。《诗描》第一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小16开本,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对中国文学、艺术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论述了文化负载词的概念与特征,并以杨宪益夫妇与David Hawkes针对《红楼梦》中茶文化所做出的翻译为例,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茶文化英文翻译技巧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众多灿烂悠久的文化当中,茶文化一直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并且影响至今,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大量与茶文化有关的古典文学作品,而从唐朝以后文人墨客更是争相将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品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并将其与诗歌、小说等众多文学体裁相互融合。在此背景下诞生了大量有关禅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此,本文将分别以《红楼梦》、《镜花缘》和《九云记》为例,简要分析研究在我国古典作品中的品茶与茶文化,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于我国茶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在解读茶祖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茶产业的特有现象,深刻地剖析了目前青年茶人所面临的文化传承和转型危机,提出当代青年茶人应弘扬茶祖文化,树立心忧天下、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价值观,以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与文学作品的融合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与茶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巧妙的文字应用和情节设置,从而来对整个茶文化的内涵进行集中表达与展现。本文拟从茶文化内涵理解认知入手,结合文学作品创作与茶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认知,从而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具体体现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