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基于气象因子的马尾松毛虫发生率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预测未来我国马尾松毛虫的潜在变化趋势,以2002-2012年全国范围内马尾松毛虫的地级逐年平均发生率作为预测指标,[方法]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获得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与未来气象数据,得到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结果]表明:以筛选后的12个气象因子建立的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精度达到86.98%,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据此预测2020s,2050s,2080s的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并与2002-2012年的空间格局相比,结果显示:华东及华中地区虫害中度和重度发生面积均明显增加,有扩散的趋势;华东地区的轻度发生面积总体为缩减;而华南部分地区虫害轻度发生面积扩增.[结论]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所得的空间格局模型具有实际预测意义,可以预测我国未来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全国范围内2002—2012年杨树溃疡病逐年发生数据,选取发生杨树溃疡病地级行政区的平均发生率作为杨树溃疡病的预测指标,在ClimateChina v4.40气候模拟软件中,计算出发生地区的气象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即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预测未来我国杨树溃疡病的潜在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结合5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最高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3月平均最低气温、4月平均最低气温、6月平均最低气温、8月平均最低气温、11月平均降水量、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大于5 ℃的有效积温度日和大于18 ℃的有效积温度日12个气象因子建立的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据此预测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在2020s、2050s、2080s的空间格局与2002—2012年相比主要呈现出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整体发生面积减少,但局部地区发生程度加重,东北地区发生程度普遍加重且总体北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气象因子的杨树溃疡病发生率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全国范围内2002—2012年杨树溃疡病逐年发生数据,选取发生杨树溃疡病地级行政区的平均发生率作为杨树溃疡病的预测指标,在ClimateChina v4.40气候模拟软件中,计算出发生地区的气象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即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预测未来我国杨树溃疡病的潜在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结合5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最高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3月平均最低气温、4月平均最低气温、6月平均最低气温、8月平均最低气温、11月平均降水量、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大于5℃的有效积温度日和大于18℃的有效积温度日12个气象因子建立的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据此预测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在2020s、2050s、2080s的空间格局与2002—2012年相比主要呈现出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整体发生面积减少,但局部地区发生程度加重,东北地区发生程度普遍加重且总体北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浙江省临海市2007~2015年3个感病松林试验点内松墨天牛成虫的连续诱捕数据,根据每架诱捕器每年5~9月每月所诱松墨天牛成虫数量的时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以及诱集数量的序列相关性,构建了松墨天牛成虫诱集数量的时空自相关移动平均模型(STARMA),对松墨天牛成虫数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松墨天牛成虫诱集数量拟合效果较好,预测3个试验点未参与建模的2014~2015年每年5~9月的松墨天牛成虫诱集数量,平均成功率为70%。  相似文献   

5.
森林虫害是威胁森林生态健康及造成森林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研究其在气候变化下的分布变化、发展趋势是有重要意义的。以松墨天牛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气候变暖趋势下的适生区进行分布模拟与预测。以2006—2015年6—8月月平均温度为预测指标,通过松墨天牛适生概率模型,在1km×1km空间尺度上,模拟与预测了不同增温模式下我国松墨天牛适生区分布。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松墨天牛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广西、贵州等地区,分布较少的地区是西藏、青海及四川;2)随着温度的增加,松墨天牛的适生分布逐渐北移,其在西藏、青海等原本分布较少地区的适生概率逐渐增加。基于GIS的松墨天牛空间分布预测,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预防松材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病虫害预测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6~2008年,在仙居县官路镇大北地溪林场进行蛀干类害虫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试验,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数量与15个气象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松墨天牛诱捕效果的气象因子为观察日前12天内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水汽压、平均低云量。本该研究结果为松墨天牛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影响松墨天牛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年均气温及≥10.8℃积温,建立松墨天牛适生性空间分布模型;利用云南省常规气象站点历史数据以及其它环境变量因子,建立云南省年均气温空间模拟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及建模功能,完成云南全境的年均气温≥10.8℃积温的空间连续化模拟与表达.最后以90 m×90 m空间尺度,实现了云南省松墨天牛空间适生性计算、空间分布模拟与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松墨天牛适生性较广,云南北部雪线附近及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区为不适宜区,滇西北及滇东北的高山区域为低适宜区之外,云南大部分为松墨天牛的高适生区或较高适生区,适生性明显与生态区位相关.以定量化、精细化及可视化方式进行松墨天牛适生性研究,能获取山头地块的适生级别,从而为森防部门的预警及风险评估发布、基层单位开展有针对性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山西省的林火驱动因子和火险分布格局,可为山西省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使用2010—2017年卫星监测热点数据,基于逻辑斯蒂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气象、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对山西省林火发生的影响,选取山西省主要林火驱动因子,建立林火发生概率模型,并基于最优模型结果绘制山西省森林火险等级区划图,分析山西省森林火险分布格局。【结果】逻辑斯蒂模型选取的山西省主要林火驱动因子有日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日平均气温、日平均风速、海拔、坡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区距离;随机森林模型选取的山西省主要林火驱动因子有日平均地表气温、日平均气压、日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日平均气温、日平均风速、季度NDVI和GDP;逻辑斯蒂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在84.31%~86.33%之间,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在88.98%~94.37%之间。【结论】山西省主要林火驱动因子为气象因子;随机森林模型比逻辑斯蒂模型更适用于山西省林火发生概率的预测;山西省森林火险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差异,春季的高火险区明显多于其它季节,东部的高火险区多于西部,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忻州市东部、晋中市北部、吕梁市东南部和太原市中部是山西省主要高火险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松墨天牛危害规律的调查研究,采取了多种无公害控制技术,减轻了虫害的损失,掌握了松墨天牛在本地的发生规律,摸索到一套无公害综合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对2005-2010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区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板栗疫病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发生数据统计分析表明:2008年,松墨天牛发生面积呈暴发式增长,为偏重发生;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急剧下降,重度发生面积下降77.6%,发生程度呈轻度、中度;湿地松粉蚧当年发生面积略有上升,但总体呈连续6年的下降趋势;板栗疫病发生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特别是2009年较2008年重度发生面积增加了57.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存在和分布,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分期分批捕获刚羽化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采用解剖松褐天牛成虫松树木质部及感病的松褐天牛幼虫等方法,调查卵巢线虫的存在与分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松褐天牛成虫体内有该卵巢线虫存在,分布于松褐天牛成虫、幼虫体内和松树木质部3个部位;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的卵巢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而接种、进入寄主树木木质部中。同时,木质部的卵巢线虫也有一部分进入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另一部分仍在木质部生活,当松褐天牛幼虫再次发育为成虫时,在木质部中的卵巢线虫和已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幼虫体内的卵巢线虫再次进入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完成循环。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雌、雄虫体内均有分布,携带率为44.4%,其中松褐天牛雌成虫携带率为43.8%,松褐天牛雄成虫携带率为45.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每头松褐天牛成虫平均携带卵巢线虫574条,其中雌成虫平均携带816条,雄成虫平均携带308条,具显著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只能完成产卵到1~4龄的幼虫阶段,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和在木质部生活的卵巢线虫能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调查中未观察到卵巢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有寄生致病或致死的现象,但对松褐天牛幼虫有寄生致死的能力;卵巢线虫常与松材线虫同时存在,而且侵入松树及离开松树的方式与松材线虫相同。[结论]我国松褐天牛体内也发现有卵巢线虫存在;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寄生致死性,但对松褐天牛幼虫具有一定的寄生致死性;卵巢线虫的生活史与松材线虫相似,是否与松材线虫一样对松树具有危害性以及其病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松材线虫病是我国对森林危害和威胁最严重的病害,控制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手段。作者发现的松褐天牛深沟茧蜂(Iphiaulax monochamusi Yang)是寄生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为明确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了本研究。[方法]通过解剖46株松褐天牛危害致死的马尾松,调查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马尾松、松褐天牛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研究表明:寄主树木的高度、胸径和树龄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影响,松褐天牛的数量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亦没有显著影响,而松褐天牛幼虫龄期和松褐天牛幼虫在树干上的位置显著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松褐天牛龄期呈显著正相关,其偏好寄生3~5龄幼虫;就天牛在其危害寄主树木上的位置而言,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偏好寄生马尾松主干上部和在韧皮部危害的松褐天牛幼虫,其对位于马尾松树干上部的寄主幼虫寄生率最高,达27.38%,对在韧皮部生活、危害的寄主幼虫寄生率为20.18%,显著高于位于木质部生活的寄主幼虫寄生率(5.4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寄主树木的坡位和其它天敌寄生率,其中,坡位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呈显著正相关,其它天敌寄生率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以上研究初步明确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害虫和天敌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利用该重要天敌控制松褐天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最重要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已成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重点。明确松褐天牛各虫态在不同地区寄主树干上的分布,对因地适宜地释放天敌昆虫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受害马尾松,结合林间调查,系统地研究了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和蛹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 6.5 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著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著;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著;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 cm和4.39 c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并建立了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本研究表明了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寄主树木大小的关系,为释放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To determine whether Monochamus alternatus can use the Japanese cedar (Cryptomeria japonica) as a host tre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 laboratory using three insect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localities. Adult females chose Pinus densiflora bolts as oviposition substrate when supplied with cedar and pine bolts simultaneously, whereas some females from one locality oviposited on cedar bolts when supplied with them exclusively. Seventy-three percent of 40 eggs hatched in cedar bolts. When the first instar larvae were inoculated on cedar bolts, the development was stunted greatly and all died during the larval stage. Two of 20 larvae that were inoculated on cedar bolts at the third instar entered the diapause and one larva developed into an adult female, which produced viable eggs but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ose obtained from pine bolts. The results did not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that M. alternatus can use recently killed C. japonica trees as a hos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APF-Ⅰ型诱剂样品(A)和F型诱剂样品(C)对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方法]以生产上使用的APF-Ⅰ持久增强型诱剂(B)和F1型诱剂(D)为对照,在林间进行了诱杀松墨天牛成虫试验。[结果]表明:诱剂A的平均诱虫量最高,分别为诱剂B、诱剂C和诱剂D的1.17倍、1.41倍和1.58倍,且显著高于诱剂C和诱剂D。在持效试验中,诱剂A平均诱虫量也高于其他3种诱剂。在161 d诱捕期内4种诱剂诱到的松墨天牛雌虫是雄虫的1.65 1.93倍,平均1.76倍。诱剂C也优于同类产品的诱剂D。[结论]诱剂A释放信息素均匀稳定,诱虫活性和持效作用强,最适合用于林间松墨天牛的测报及诱杀防治,因此建议在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中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6.
Pine wilt is a serious and fatal disease in pine forests. It is caused by the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transmitted by the Japanese saw beetle Monochamus alternatus. Control of this disease depends on reducing its vector population. The public is demand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ntrol methods and biological control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en as an impor-tant, saf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hrough our investigations both in the field and by breeding in our laboratory, a new predator of M. alternatus, Tetrigus lewisi (Coleoptera: Elateridae), was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Given our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we are assured that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the elater can be separated into four parts, i.e., foraging and sensing, killing, eating and excre-tion. They always took several hours to eat the preys that have been killed momentarily. We finally found that most of the elaters preferably attacked in the stomach and abdomen of the larva of M. alternatus.  相似文献   

17.
18.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 were made on bionomics and occurrence regulation ofPhigalia djakonovi Moltrecht, which is a major pest of white birch, in Daxing’an Mountain forest area of Inner Mongolia during 1997 to 1999. The pest has one generation per year and overwinters as pupae in the soil in this area. Development, bionomics and outbreak of the pes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food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Foundation item: This paper is a part of Key Subject of Birch in State 9th Five-Year Plan Biography: W{upang} Ya-qin (1966-), female, engineer in Yakeshi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Inner Mongolia. P. R. China. Responsible editor: Chai Ruihai  相似文献   

19.
基于MaxEnt生态软件划分澳洲坚果的潜在地理适生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澳洲坚果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对其适生区进行分析和划分。[方法]通过收集澳洲坚果的地理信息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综合相关19项气候因子,预测划定澳洲坚果在世界以及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该物种生长区域狭窄,对环境要求苛刻。世界范围内,澳洲坚果的较适宜生长区在澳洲东部、南美洲东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以及亚洲地区23°26'~30°N,73°~122°E范围内。在我国,澳洲坚果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在西藏、台湾、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其高适宜区面积依次为西藏(15 359km~2),台湾(14 054 km~2),广西(7 372 km~2),广东(6 147 km~2)和云南(3 776 km~2)。刀切法(Jackknife)分析显示,澳洲坚果分布主要受到极端最高温、年均气温变化范围、最干月降雨量、温度季节性变化和等温性等气象因子的影响。[结论]本研究用MaxEnt模拟澳洲坚果的潜在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准确性,划分出了澳洲坚果基本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潜在分布区域,并阐明了主导其地理分布的生物气候因子,为澳洲坚果尤其是在我国的引种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