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比色法对青海省泽库、海晏县牦牛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标志酶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三磷酸腺苷(ATP)活性进行测定,并与甘肃黄牛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泽库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SDH、ATP活性显著高于海晏牦牛和甘肃黄牛(P<0.05),而海晏牦牛和甘肃黄牛差异不显著(P>0.05);泽库、海晏牦牛和甘肃黄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CCO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标志酶SDH、ATP表达量增加,肌组织有氧代谢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对青海大通种牛场1、30、180日龄、成年含野血牦牛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LDH、SOD活性和LD、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LD、MDA含量在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心肌线粒体LDH活性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递减趋势,骨骼肌线粒体LDH活性在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心肌线粒体SOD的活性在年龄组差异不显著(P>0.05),1日龄牦牛骨骼肌线粒体SOD活性最低,其他3个年龄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牦牛在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心肌线粒体无氧代谢和抗氧化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适应性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青海省大通牦牛1、30、180日龄及成年组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在年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大通牦牛在生长发育阶段心肌、骨骼肌线粒体ATP酶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着稳定的作用,且与年龄之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机制以及为高原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青海省玛多县、泽库县牦牛的心肌、骨骼肌组织及其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结果表明:玛多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中SDH活性均高于泽库牦牛,玛多、泽库牦牛骨骼肌线粒体中SDH活性差异显著(P<0.05),泽库牦牛心肌、骨骼肌组织SDH活性均高于其线粒体中SDH的活性,且差异极显著(P<0.01);玛多、泽库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中CCO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泽库心肌、骨骼肌组织中CCO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线粒体中CCO的活性(P<0.05或P<0.01)。在高原低氧环境下,随着海拔的升高,牦牛心肌、骨骼肌组织及其线粒体中SDH活性增强,而CCO有氧代谢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表明牦牛对高原低氧环境具有显著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4,(8):55-58
为探究牦牛发育早期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机制,以"大通牦牛"(海拔3 200 m左右)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比色法对妊娠期4月龄牦牛胎盘、胎儿及出生1日龄牦牛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及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胎儿和犊牦牛骨骼肌、心肌、肝脏及大脑各组织线粒体SDH、CCO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妊娠4月龄胎盘组织和胎儿肝脏组织线粒体中Na+-K+-ATP、Mg2+-ATP、Ca2+-ATP和Ca2+-Mg2+-ATP 4种ATP酶活性均高于心肌、骨骼肌、大脑组织,差异显著(P<0.05);出生1日龄牦牛骨骼肌、心肌、肝脏及大脑各组织间4种ATP酶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织中Ca2+-Mg2+-ATP酶活性均高于其他ATP酶活性。研究表明牦牛在发育早期组织线粒体中SDH、CCO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而ATP酶在物质运送、能量转换以及信息传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青海省玛多和刚察两县牦牛心肌、骨骼肌组织中肌红蛋白(Mb),心肌、骨骼肌中线粒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玛多牦牛心肌、骨骼肌中Mb含量均高于刚察牦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玛多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中T-AOC,SOD,GSH-PX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刚察牦牛(P0.05),而LDH活性显著低于刚察牦牛(P0.05),玛多牦牛骨骼肌和心肌线粒体MDA含量低于刚察牦牛(P0.05)。结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牦牛对高原低氧环境具有显著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高原动物对高原低氧的适应机制,采用标准ATP酶测试盒对青海省(平均海拔4 000 m)16头成年牦牛心肌、骨骼肌ATP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Na+ -K+ -ATP,Mg2+ -ATP,Ca2+ ATP和Ca2+-Mg2+-ATP 4种酶活性在骨骼肌线粒体中分别为3.65±1.31(μmolP/mg蛋白·h,下同),2.70士1.36,2.87±1.23和4.08士1.30;在心肌线粒体中分别为4.44±1.19,2.42士0.87,2.29±0.57和3.62±0.92;在骨骼肌组织中分别为2.02±0.80,1.54士0.36,1.69士0.91和2.02±0.96;在心肌组织中分别为1.41士0.67,1.04士0.51,1.24±0.54和1.42±0.60;骨骼肌、心肌线粒体中4种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骨骼肌、心肌组织(P<0.05).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80-484
为了探讨大通牦牛心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选取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通过显微体视学技术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Ax)、平均体积(V)、面数密度(NA,单位面积中线粒体数目)、体积密度(VV,单位体积骨骼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密度)。结果显示,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逐渐降低的特点;而面数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特点;体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与同日龄平原黄牛比,表现为线粒体大、数量少和体密度大的特点,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在出生时已表现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良好适应性,表现为骨骼肌线粒体平均体积大、面数密度低、体密度高的特点;而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平均体积逐渐变小、面数密度逐渐增大,而体积密度逐渐增大的特点,这种变化特点可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及对低氧的适应,以平原黄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结果显示,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显著细于1日龄平原黄牛,表面积密度明显大于平原黄牛,差异极显著(P<0.01);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平均体积小于1日龄平原黄牛,并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体积密度、面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1日龄平原黄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线粒体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降低线粒体平均体积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对氧的利用,并且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牦牛和牦牛与黄牛杂种 1~ 3代牛的睾丸进行了比较组织学的研究 ,结果表明 ,F1代牛睾丸中可见少量的初级精母细胞 ,F2 代牛睾丸中可见少量的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 ,F3 代牛睾丸中已具备各级生精细胞和精子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不同生长期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作对照,对生长发育过程骨骼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和平原黄牛骨骼肌微血管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均在30日龄先降到一个相对低点,然后逐渐升高,到成年时达到最高,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平原黄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微血管密度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获取氧的能力,且这种特点作为生物学性状固定下来,并且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  相似文献   

12.
牦牛高原适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广泛分布于海拔3 000~5 000 m的高原地区,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畜种。经过长期适应性进化,牦牛在生理结构以及遗传分子方面表现出高原适应性特征。随着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牦牛高原适应机制得到进一步揭示。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报道,对牦牛高原低氧适应的肺、心生理结构和分子机制,高寒环境适应的被毛周期性调控及脂肪沉积代谢的分子机制,抗病分子基础,雌雄牦牛繁殖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犏牛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牦牛品种改良起着较强的关键性和作用性。本文从母牛体况、饲养管理、技术人员技术熟练度、人工授精操作等方面分析了犏牛人工授精技术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以更好地推进本地犏牛人工授精进程,扩大改良牛的覆盖率,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4.
15.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证实骨骼肌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的一个储存库。研究者认为骨骼肌中至少有两种干细胞:肌肉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和肌源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由于骨骼肌卫星细胞占了绝大部分,因此肌肉干细胞主要指骨骼肌卫星细胞。作者主要对肌肉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鉴定及影响其增殖与分化的机制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探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环格列酮)对延边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脂转分化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对照组(CON,不添加环格列酮)、CL组(5 μmol/L环格列酮)、CM组(10 μmol/L环格列酮)和CH组(20 μmol/L环格列酮),利用不同浓度环格列酮处理骨骼肌卫星细胞96 h后,通过油红O染色法和甘油三酯的测定来验证脂滴的形成,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定量的变化来验证脂肪细胞的生成。甘油三酯测定和油红O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环格列酮后,骨骼肌卫星细胞内有脂滴生成,且脂滴形成量和甘油积累量与环格列酮添加量呈正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环格列酮组显著增加了成脂转录因子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和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了成肌相关因子MyoD的表达(P<0.05),且所有蛋白与基因表达趋势保持一致,表明环格列酮可以促进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microRNAs(miRNAs)是生物体内自然存在的一类长度约为22 nt的小分子非编码RNA,能够通过与靶基因mRNA 3'UTR不完全互补配对,降解靶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广泛参与调控机体生长、发育、疾病等多个生物学过程。骨骼肌约占人体体重的40%,是动物体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miRNAs通过靶向骨骼肌发育、再生与疾病过程的关键因子,进而发挥调控作用。作为骨骼肌疾病的重要调控因子,miRNAs已成为肌肉相关疾病的检测标志物和靶向诊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对miRNAs研究的深入,有关miRNAs对骨骼肌调控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作者综述了miRNAs参与调控骨骼肌细胞增殖、分化、再生与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治疗肌肉疾病及提高畜禽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