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目的及依据辽宁是我国栗树栽培区北缘,现有资源1500万株。但是种性混杂,劣多优少,产量低,结果晚,品质差。为了尽快提高我省板栗的产量和质量,引种外地优良品种是节省时间,易见成效的措施。我省于1972年引入处署红栗,经过各地试栽,表现适应性较强,早实丰产,是个比较好的品种。现将引种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丹东栗丰产配套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品种是栗树增产的内在因素,施肥、修剪技术是高产栽培重要的外因手段。山东果树研究所(1978)试验表明,栗树生长季摘心措施能促进分枝和雌花形成;日本塚本实(1983)试验证明,修剪可使栗树丰产稳产;日本百塚等(1974)经肥料试验,制定了栗树施肥标准;安徽农学院(1981)试验认为,春施氮肥有利于栗树雌花分化。本试验是将施肥、修剪技术与不同品种组合配套,通过多因素试验,探讨综合因素对栗树的生长发育与结实的关系,以及因素间的关系,选择出良种栗树在嫁接初期的最佳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褚福侠  田雨鑫 《林业科技》2001,26(4):54-54,60
大果黑桃系山东省果农在寨山山谷中发现的一个中晚熟实生品种 ,1995年引入良种示范基地栽培 ,现有结果园约 180 0 m2。经过5年的栽培观察 ,该品种经济性状稳定 ,单果重 (平均 194.6 g)明显大于浙江、安徽等地的乌黑鸡肉桃 (平均 138g) ,故定名为大果黑桃 ,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特大型黑桃品种 ,在19 97年全国果品评优中获一等奖 ,果实的市场售价是普通桃的 10倍 ,有很好的开发前景。1 主要性状1.1 形态特征 树势健壮 ,树姿开张 ,主干及多年生枝为灰褐色 ,表面光滑 ;1年生枝阳面为紫红色 ,阴面为淡绿色 ,有光泽 ,皮孔不明显 ;叶片长10 .3 cm,…  相似文献   

4.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在天然杂交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多样性的品种类型。在普通油茶的地方品种中,我们发现岑溪软枝茶(以下简称软枝茶)是一个速生、丰产、优质的优良品种。调查引种及栽培试验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鼓舞下,我们到各地调查、收集油茶良种,作品比试验研究。岑溪、藤县群众反映有一种“软枝茶”产量高,因而采集种子、枝条回所作引种栽培等试验。  相似文献   

5.
凤城栗树栽培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板栗,一种是日本栗。文章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凤城区域栗属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重点介绍了凤城市内主要栽种板栗和日本栗的品种类型及其主要特征、特性以及日本栗的引种栽培现状,这些优良品种分别保存在丹东凤城市日本栗良种基地和板栗良种基地。  相似文献   

6.
枣树优良品种引种及选择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葫芦岛市于1994-1995年,分两批从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引进18个枣树品种,分两处试验地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马连小枣、骏枣、灰枣、赞皇大枣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且表现较好,可在当地适量引进栽培;圆铃枣产量虽高,但自然成熟差,可引种驯化后再推广栽培;金丝小枣产量最低,不宜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7.
阿斯苹果是元帅系短枝型品种俄勒冈矮红的枝变。为替代本地主栽的红星三代品种一玫瑰红(着色差、易褪色),于2001年从莱州市小草沟园艺场引入阿斯优质苹果苗木2000株进行栽培试验。7年的栽培观察表明,阿斯品种结果早、丰产、品质优、易管理、抗病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枇杷是原产于我国的主要水果之一,多年来在武汉地区只有零星的栽培.枇杷品种多,丰产性好,但适生性的差异显著.为了引入适合武汉地区栽培的枇杷品种,掌握其引种栽培特性和技术措施,于2006年春季引种3年生早钟6号枇杷190株,按株行距为4 m×2 m的密度栽植,建立了引种实验园0.15 hm<'2>,次年挂果,产量为3 00...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汉源县于1984年从山东烟台、辽宁大连等地引进欧洲甜樱桃品种24个,经过20多年的引种栽培研究和示范推广应用,筛选出适宜汉源种植的红灯、滨库,大紫等品种。本文结合四川省汉源县引种栽培欧洲甜樱桃试验推广研究,总结提出欧洲甜樱桃引种栽培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山东引进俄罗斯等优良沙棘品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石庆奎  张殿水 《沙棘》2002,15(4):13-14
报道了1999-2001年在山东省引进俄罗斯等优良沙棘品种进行育苗、造林及丰产栽培的试验结果,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引种到山东的俄罗斯等优良沙棘品种在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都表现正常,为当地引进沙棘良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引进的5个种宿根花卉品种进行栽培试验。通过主要性状调查分析得出,适宜南宁市引进栽培的品种为天人菊(Gaillardia pulchella)、金光菊(Rudbeckia laciniata)、紫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可适当引种栽培,需在遮荫条件下生长;花毛茛(Ranunculus asiaticus)耐热性差,适宜南宁市冬春引种栽培。本研究为广西宿根花卉的引种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经过3 a的试验观察,引入的6个苗木品种大部分能适应乌兰察布市区域化栽培,黄菠萝、偃柏2个品种在乌兰察布市生长良好,可以进行引种栽培;根据香花槐在乌兰察布市的生长表现,引种栽培需慎重考虑;棣棠、木槿以及乡土树种花楸引种栽培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3.
鉴别并引种栽培早竹若干变型品种,分析早竹变型品种的形态特征、经济性状、引种结果及引种现状, 提出早竹品种引种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黑李是我国新近引入的李类优良品种,该品种在美国加洲、澳大利亚等国广为栽种,我国山东泰安、浙江金华等地都有引种成功的报道。美国黑李具有果大质优、耐贮运、易栽培、早实丰产等特点,其果紫黑色,果肉金黄色,风味酸甜, 商品性状极优,日益受到果农的关注,市场前景广阔。本试验题从1998年开始引种,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最佳栽培方法,经中试后在全市推广,对改变福安市4666.67 hm~2李柰基地的品种结构、推动农  相似文献   

15.
1986年7月27日16时许,我县张渚区的横山乡友谊村和太华乡的桥北、石门、桥南、楼下、胥井、大涧、杭坑、官庄、桥下、民望、太平、茂花等村,自张渚至桥下公路以西的3000多亩10年生以上成片投产的板栗树遭到8级以上狂风和暴雨(夹有冰雹)的袭击。有1000多株栗树树杆折断,有9000多株栗树上的16000多根栗枝被吹断,损失严重。 我们于29日到现场进行了普遍考察,抽查了104株断枝折杆板栗树,细致观察了断裂口的情况,并对受灾区内30株没有折断的栗树进行了对照检查,现将考察检查结果报道于下: 104株断枝折杆栗树断裂口总数为218个。其中205个枝,杆断裂口处可见皱绿桔天牛幼虫危害过的新旧蛀道,7个树基断口处可见黑星天牛的新旧蛀食面和蛀道;6个枝断口处没有虫蛀。 检查30株没有断枝折杆的栗树有24株没  相似文献   

16.
板栗嫁接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为喜光树种,生长于每日光照不足6小时沟谷的栗树,树冠直立,叶薄枝细,产量低下;过度遮荫,会使内膛枝枯叶黄;开花结果时期,光照不足,容易引起生理落果。因此,栗树宜栽培  相似文献   

17.
燕山短枝原代号为“后20”,于1973年在河北省迁西县东荒峪镇后韩庄村从实生栗树中选出。是目前燕山板栗良种中唯一的短枝型品种。目前迁西县已发展110多万株,并向外省、市提供优质种穗110余万支。1特征特性该品种树体矮小,树冠紧凑,枝条短粗,叶片肥大,...  相似文献   

18.
沂蒙短枝板栗 ,是我市林业工作者 ,经过2 0余年的不懈努力 ,从当地品种中精心培养选育的短枝型板栗 ,被中国果树研究所和山东果树研究所板栗专家 ,确立为北方短枝类板栗的标准品种。其短枝遗传性况特别明显 ,早期丰产性、抗性和适应性都非常强 ,特别适合高密度栽培。在山东日照建园 3年可投产 ,5年即达盛产 ,每公顷产值可达 750 0 kg以上。本文根据该品种的一些特点 ,介绍了其丰产栽培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改变中国炒食栗乔化稀植 ,粗放经营的现状 ,改革传统栽培制度 ,实现板栗生产的园艺化、集约化栽培和早期丰产起到积极的作用。1 …  相似文献   

19.
大果黑桃系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南石镇果农 ,在寨山山谷中发现的一个中晚熟实生品种。 1995年引入薛城区兴农种子公司南石镇一村良种示范基地栽培 ,现有结果园约180 0m2 。经过 5年的栽培观察 ,认为该品种经济性状稳定 ,单果重 (平均 194 .6g)明显大于浙江、安徽等地的“乌黑鸡肉桃”(平均 138g) ,故定名为“大果黑桃” ,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特大果黑桃品种。果实市场售价是普通桃的 10倍 ,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现将其主要经济性状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主要性状1.1 形态特征树势健壮 ,树姿开张 ,主干及多年生枝为灰褐色 ,表面光滑 ,一年生…  相似文献   

20.
苹果新品种4———23简介4—23为日本青森县果树试验场于1968年利用富士×麦克10育成的苹果品种。山东烟台市果树所1991年进行高接换种和幼树栽培,现已先后结果。高接换种植株,改接成活率高达95%以上。枝粗壮、直立、中硬,当年生枝紫红色。叶片中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