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景彰 《广西蚕业》1994,31(1):12-15
1现代蚕业的概念 蚕业生产在我国巳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广西也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蚕业生产的发展.从历史上可分为:原始蚕业、古代蚕业、近代蚕业和现代蚕业,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它特定时期与具体内含。就现代蚕业来说,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蚕业科学基础学科近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蚕丝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蚕丝业在我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从古至今,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蚕丝生产遍及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蚕业科学形成了具有产业特色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对蚕丝业以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使农业发生质的飞跃,实现农村经济的第二次跨越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蚕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业产业化经营在蚕业生产中同样极具重要性和战略性.笔者就实现蚕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作用及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蚕业产业化经营是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径途径蚕业产业化是实现蚕业生产质的飞跃的最佳选择,它的实现必然会引起蚕业生产内部五个重大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正> 日本的蚕业生产是农林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历史上曾对日本经济作出过重要贡献。尽管近年来蚕业生产出现了难以制止的滑坡现象,但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蚕业政策和体制对维持生产仍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在访日期间,在了解日本蚕业现状与动向时,觉得日本的蚕业改良普及事业颇具特色,无论在组织体制和普及活动等方面都比较完善。在此仅将所见所闻略加整理作一简介,以供参考。一、日本蚕业改良普及事业的组织体制日本蚕业改良普及事业历史比较悠久。1885年,日本建立农事巡回制度,开始了官方的普及指导工作,随着生丝出口  相似文献   

5.
<正> 近期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蚕业新书《中国蚕业区划》开始征订。该书是由中国蚕业区划协作研究组编著的16开本,70余万字。是我国第一部在蚕业资源、生产现状和蚕业区划等方面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著作。作者在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蚕业生产历史、现状、自然资源、生产结构、生态环境、社会条件、自然特点、生产经验、经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兰溪市蚕业文化历史、文化名人,古迹文物保护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政府参与,加强对蚕业文化的保护;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促进蚕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进推广蚕桑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蚕业文化保护性开发效益;开发利用现有蚕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蚕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蚕业》是江苏苏豪传媒有限公司、江苏省蚕桑学会主办的蚕业科技刊物。为发展蚕业生产与繁荣蚕业科技服务,面向生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本刊的办刊宗旨。《江苏蚕业》1979年创刊至今,以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知名度高而赢得蚕桑界广泛关注。主要刊载蚕业科技综述与专论、实验研究学术论文、蚕业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生产管理经营经验、试验简报、蚕业史与蚕文化、国外蚕  相似文献   

8.
王建科 《北方蚕业》2010,31(1):67-69
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已经走过了40余年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在主管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贯彻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大力开展蚕业科学研究,针对生产需求,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已经形成黑龙江省唯一从事科学研究、试验发展的专门科研机构,为振兴黑龙江蚕业,推动蚕业科技进步,科技兴省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培养了一批蚕业专家也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  相似文献   

9.
蚕文化与当代蚕业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天的文化源于昨天的经济。昨天的文化成就今天的经济。”这两句话辩证地阐明了文化与经济的密切关系。蚕业经济与蚕文化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蚕文化的内涵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理解。认清蚕文化的价值是振兴当代蚕业经济的基础。构建蚕文化的研究框架。扬弃和发展蚕文化,宣传蚕文化,重塑丝绸新形象,促进蚕业经济的全面昌盛是蚕文化对于蚕业经济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靠科技使产量增加,四川蚕业靠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创下过辉煌,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蚕业科技滞后,蚕业生产走入低谷。找出其中根源和症结,从多方面扶持四川蚕业科研,依靠蚕业科技,振兴四川蚕业,这是蚕业界的共同心声。 1 蚕业科技和四川蚕业的昨天 1.1 蚕品种三次换代,走在农业良种实用化前列  相似文献   

11.
蚕业生产是指围绕蚕、丝生产的相关产业的统称,包括栽桑、养蚕、制种、制丝及以蚕业为基础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我国是一个蚕业生产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蚕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盒种产茧率、单位面积产茧量、出丝率等的显著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蚕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2.
郑焕生 《广西蚕业》2001,38(3):53-54
自治区农业厅和区蚕学会于今年 8月 5日在玉林市召开了全区蚕业生产计划暨蚕业产业化经营研讨会 ,会期两天 ,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市、县农业局 (蚕业站 ) ,以及各蚕种场、区蚕业指导所、区科仪公司、区蚕学会会员代表 ,共 1 31人。自治区农业厅经作处何彬处长主持会议。玉林市吕坚副市长致辞 ;自治区政协龙川副主席作了关于广西蚕业生产立项调查和有关产业化的报告 ;自治区农业厅吕志辉副厅长作了关于发展广西蚕业生产的重要讲话 ;玉林市农业局覃启展局长介绍了玉林发展蚕业生产的经验 ;区农业厅曾东厅长助理也作了讲话 ;何彬处长传达《国务…  相似文献   

13.
蚕业风险及其化解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蚕业生产的风险进行了分类及评价,分析了高风险对蚕业发展的影响;在深入分析蚕业存在高风险的根源在于蚕业的生产特征、产品特征、技术特征和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化解蚕业高风险的对策是广泛宣传蚕业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区别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分别采取对策,加快科技创新、实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4.
蚕业现代化是中国蚕业发展的方向.实现蚕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科技、服务、推广、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根本改革,其中推行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直接关系到蚕业生产发展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加快实现蚕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祁广军  乐波灵 《蚕业科学》2011,37(4):725-729
21世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蚕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蚕业生产第一大省。蚕业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竞争优势在广西蚕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的蚕业技术创新主要是针对亚热带气候特点,以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蚕桑生产效益为目标,围绕选育适应亚热带生态条件的优质、高抗、高产的蚕、桑新品种以及研究高产、优质、高效栽桑养蚕新技术进行创新,并且以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从生产中来再到生产中去、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推进创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广西蚕业技术创新应以打造多元化蚕桑产业,实现桑品种和蚕品种的多样化、栽桑养蚕技术的省力化、蚕桑产业的高效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盐城市蚕业区域规模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十年盐城市蚕业主产区蚕桑生产基本情况变化,提出了茧丝绸产业化是蚕业区域规模发展的主推力量;农户蚕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是蚕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必然;区域化是蚕业发展的基础,集约化是蚕业发展的要求;薄弱的蚕业科技基础是发展的障碍,蚕业多元化开发利用是蚕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唐北学 《四川蚕业》2000,28(3):25-27
<正> 在蚕业生产中长期使用当量浓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间的交往。在蚕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摩尔浓度是摆在蚕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摩尔是国际基本单位,用摩尔浓度代替当量浓度势在必行。为了帮助蚕业科技人员推广应用摩尔浓度,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特撰写此文,提供给蚕业生产工作者参考。 1 使用物质的量(摩尔)浓度应注意的几点  相似文献   

18.
生态农业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已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蚕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生态蚕业问题作一初步分析探讨。一、生态蚕业的概念生态蚕业就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来指导和组织蚕业生产。所谓生态学原理主要是: (一) 生态适应原理。蚕业生产无论是栽桑还是养蚕,都是生物的再生产。桑和蚕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它周围的环境,从环境中取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以建造自己的躯体,并生产出桑叶,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西宜州等10个蚕业主产县(市)的蚕业生产状况、成本收益和生产资料费用进行了统计和调查分析发现:广西蚕业生产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蚕农收入在持续增长;单位面积桑园的蚕茧收入大幅度上升;蚕业生产仍然是以小规模的家庭生产经营为主;劳动力生产效率和劳动力成本对蚕业生产效益有重要的影响;种桑养蚕在广西农村有较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蒋明媚 《江苏蚕业》2009,31(4):41-42
蚕业是一项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产业,是一个渗透到众多学科领域且又相对独立的完整产业,而作为客观记载蚕业科学研究、生产、经营及其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蚕业科技档案工作却被人们所忽略并长期处于无序状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蚕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