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在我国有较大的养殖面积。近年来,各养殖区频发偷死症,一直困扰着养殖户,给南美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偷死症也称为"死底症""冒底",是对虾养殖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疾病。偷死症的发病特点是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随着养殖时间的拖长死虾数量不断增多。刚死的虾有的体表正常,有的有一些明显症状:附肢有小红点,两根虾须  相似文献   

2.
南美白对虾“偷死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据FAO统计,2013年世界南美白对虾产量为3314447吨,但病害尤其是"偷死病"给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带来的损失巨大。"偷死病"在2009年之前就在中国出现,但其病因一直未能被解释。我们总结了南美白对虾"偷死病"的病因,并提供详细的防治措施,希冀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从业者提供参考。"偷死病"即在养殖过程中未被养殖人员发现的  相似文献   

3.
偷死病主要发生在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养殖方式的虾塘,通常在水温32℃以上,养殖时间在60天以上较易发生;规格在140只/千克以下对虾较易发生。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水面可发现已死亡的南美白对虾,随着水质继续恶化,每天在池底或水面可发现越来越多死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浙江省海盐县南美白对虾养殖种苗质量参差不齐,"老头虾"情况年年发生,白斑病、偷死病等疫病也时有发生,导致养殖南美白对虾产量下降,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严重阻碍了海盐县南美白对虾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是海盐县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其养殖技术、养殖条件、苗种、销售等都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基础,为提高经济效益,部分养殖户开始探索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根据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5.
正南美白对虾发生白便、偷死异于其他水产养殖品种,发病时无明显征兆,由病原、环境胁迫及虾苗早期营养因素等综合引起。该病主要发生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中后期,一般发生在养殖60天后且在高温季节,气温30℃以上,水温28℃以上,暴发的高峰期一般在5-12月,最严重时在6-11月的对虾蜕壳期,而低温期和养殖前期一般危害不大。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偷死症一直困扰着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特别是进入冬棚养殖以后,因为通风透光条件差,溶氧及温度低,物质循环不畅,水质时有变劣,"偷死"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其原因主要有:水环境影响、虾苗体质、病菌感染、管理不当等因素,比如入冬以来,在福建省长乐市南美白对虾规模化养殖基地有相当一部分高位塘,偷死每天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甚至目前有个别虾场已经排空;偷死给养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南美白对虾套罗氏沼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仁勇 《水产养殖》2013,(12):32-36
自21世纪初大规模引进南美白对虾以来,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广盐性、产量高、适应能力强等优点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大幅增加,已成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最热门养殖品种之一.但随着近几年来由各种因素引起水环境恶化及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迅猛发展,也加速养殖区域、养殖池塘老化及养殖南美白对虾品种种质退化,导致养殖南美白对虾问题(主要病害和生长速度缓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危害程度越来越大,也较为复杂(特别是偷死病),并严重阻碍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南美白对虾是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之一,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9年早期偷死综合征首次在中国南海出现,之后全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均出现了大量病害~([1])。病害给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经济损失。为此,国内较多学者在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和经济效益提高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养殖技术~([2-3])和养殖模式~([4-5])。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采用传统的各种模式养殖南美白对虾,对虾病害日趋严重,以偷死病和白斑病等为主的各种对虾病害暴发和流行已经成为发展对虾养殖业的制约因素。如今,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采用室内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模式,取得了不错的养殖效益,该养殖方式不仅最大限度的切断病原,提高了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通过反季节销售,可以在市场上全年销售新鲜对虾,既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又提高了南美白对  相似文献   

10.
<正>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多发生在养殖期60天内,病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肝胰腺肿大,质地松软,颜色淡白或淡黄色,继而萎缩。发病时,病虾通常在水面游动或趴伏在池塘边,失去食欲,胃空肠空,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有的仅在3~5天就全塘排弃。"偷死病"目前仍未能竭止,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检测出是病毒或弧菌感染、急性中毒等。在探讨如何防治时,我们首先要注意以下现象:南美白对虾引入我国养殖已近二十年,为什么前期觉得"快大好养"、中期逐渐发生"红体病"、而后期则大  相似文献   

11.
技术交流     
《海洋与渔业》2011,(10):43-43
放养密度因时而异 新会养殖户吴志顺.有34亩塘,主养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 吴师傅有3口塘.一口养罗氏沼虾,另外两‘口养南美白对虾。当记者问到为何要如此布局养殖品种时.吴师傅说道:“今年南美白对虾偷死这么严重.有亏损的风险。虽然罗氏沼虾养殖周期长.但是病害没这么严重.我兼养罗氏沼虾就是为了保本的。”  相似文献   

12.
<正>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将系统内的水经过物理、生物、化学处理后重复使用的新型养殖方式,因其具有养殖设施设备先进、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品质量可追溯和高度可控等特点而被认为是现代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近些年来,南美白对虾白便、空肠空胃、早期偷死综合征、肠炎等疾病一直困扰着南美白对虾养殖  相似文献   

13.
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多发生在养殖期60天内,病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肝胰腺肿大,质地松软,颜色淡白或淡黄色,继而萎缩。发病时,病虾通常在水面游动或趴伏在池塘边,失去食欲,胃空肠空,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有的仅在3~5天就全塘排弃。“偷死病”目前仍未能竭止,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检测出是病毒或弧菌感染、急性中毒等。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以来,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饱受"偷死病"的折磨。近日,本刊记者从国家对虾产业技术体系获悉,经过几年来的潜心调查、研究与试验,该体系已初步掌握"偷死病"发生的关键所在。虾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虾肝胰腺坏死症即是"偷死病","偷死病"主要是由养殖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所致。虾体系北方区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黄倢认为,"偷死野田村病毒"是导致对虾病毒性偷死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盐城地区大宗淡水鱼养殖病害严重,加上市场行情低迷,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在病害与行情的双重打击下,广大养殖户开始调整养殖模式,逐渐开始套养南美白对虾等高附加值水产品。弧菌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弧菌中的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可导致白对虾偷死、肠炎、黑鳃、褐斑、红尾等,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对虾  相似文献   

16.
<正>南美白对虾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养殖虾类,其养殖规模和年总产量远远超过其它养殖虾类的总和。近些年来南美白对虾的白便症在我国从南到北的养殖地区都十分猖獗,发病虾吃料慢、生长缓慢、产量低、饵料系数高,严重时虾体重下降,出现"干瘪虾",甚至发生"偷死",严重影响养虾成功率和经济效益。白便症的具体原因还不确定,本文总结了其流行特点,据此提出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一、白便症的流行特点对虾发病症状为减料或不吃料,水面漂浮很长的白色粪便,对虾红须、  相似文献   

17.
蒋建斌  张楼 《水产养殖》2020,41(1):61-63
2018年初,南通市开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全面整治。通州区当初共有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面积8116伊667 m^2,全部抽取地下水进行养殖,被要求在2018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为此,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与养殖户积极寻求转产转型出路,在东社镇东顺合作社进行小棚改建培育蟹种试验,经一年的养殖试验,发现蟹种培育不但利于土质去盐碱化修复,同时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死底症”(偷死病)的控制措施探讨@邢华$上海中鱼科技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 介绍控制南美白对虾“死底症”(偷死)的根本手段——纯化硝化细菌(硝化宝)  相似文献   

20.
三年了,这场不明原因的南美白对虾"偷死"风暴在华南地区刮了整整三年,业界却依然显得束手无策。更令养殖户迷茫的是,前两年广东湛江、阳江和江门等珠三角地区备受偷死困扰的时候,台山、雷州等地的鱼虾混养模式却能够独善其身,独立于华南养殖整体收成差的状况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