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青海省冬小麦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冬小麦对积温的需求,介绍了适合青海省栽培的几个冬小麦品种,以及冬小麦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冬小麦的早熟、高产、优质的特点,在"两高一优"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50年开始,青海省开始引种试验种植冬小麦,至70年代全省种植面积达600公顷.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逐渐上升.1993年达到800公顷.进入新世纪,冬小麦种植面积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为此乐都县在高庙镇薄家墩村设立"优质冬小麦千亩示范田",在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在循化县产业结构调整中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了筛选出适宜循化县种植的冬小麦最佳品种,2003年安排了3个品种对比试验,为今后循化县冬小麦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决传统冬小麦种植方法存的灌溉效果差从而影响冬小麦总产量的问题。【方法】基于遗传算法设计新的高产量优质冬小麦种植技术,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数据进行采集,构建冬小麦灌溉产量模型,设计优质冬小麦高产决策施肥模式。【结果】通过实例分析结果证明,设计的种植技术的种植效果较好,小麦的净产值较高,能够实现高产量优质冬小麦种植。【结论】本文设计的高产量优质冬小麦种植技术具有有效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后续冬小麦种植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回茬冬小麦是以大秋作物或复种作物为前茬种植的冬小麦,也是冬小麦轮作倒茬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尉犁县自2020年开始种植冬小麦,经过多点大田试验示范,初步总结出适合在尉犁县推广的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本文从品种选择、播前准备、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期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尉犁县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今后种植冬小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宁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农作物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其下属的川水地区小麦种植一直以春小麦种植为主,亩产在370 kg左右.2007年起本站开展了蓝天15号冬小麦的种植试验研究,用以完善冬小麦栽培技术,并在西宁地区应用,冬小麦亩产达到450 kg以上,比春麦增产20%以上.从“深翻灭茬,施足基肥;播前拌种,防治病虫害;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冬前后及冬后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蓝天15号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气候变化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未来气候将继续变暖,这一变化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种植北界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种植北界指标、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指标以及热带作物种植北界指标,采用经典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分析与1950s-1980年相比,未来30年(2011-2040年)及本世纪中叶(2041-2050年)全国种植制度界限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的种植北界的变化.[结果](1)与1950s一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一年两熟带和一年三熟带种植北界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其中一年一熟区和一年二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省(市)为陕西省和辽宁省,且2041-2050年种植北界北移情况更为明显;一年两熟区和一年三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区域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境内,且2041-2050年种植北移情况更为明显.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于气温升高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由一年两熟变为一年三熟,区域内单位面积周年粮食产量可不同程度提高.(2)与1950s-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在辽宁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在青海省冬小麦种植界限为西扩明显.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该区域由于冬小麦替代春小麦可带来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在广西省和广东省境内北移情况比较明显.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结论]到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气候变化将会造成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北移.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在我县逐年扩大,为选出冬小麦最佳品种.播期、播量组合,特做此试验,为今后我县冬小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当前自治区力争全面扩大冬小麦种植规模的政策要求,通过分析巴州焉耆盆地近年来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产量等情况,根据当前焉耆盆地种植冬小麦的现实困难及问题,提出焉耆盆地冬小麦种植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属于我国一种重要作物,常在较暖地区种植,对种植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各项种植流程存在问题,将难以确保冬小麦的种植质量,也不能较好控制相应的病害。实际情况中,我国冬小麦的种植面积虽然不断扩大,种植技术也不断进步,但是在实际种植中,很多种植人员对相应的种植技术不够明确,在应用时也缺乏规范度,致使冬小麦的种植出现多种问题,所以合理应用各种种植技术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冬小麦的种植技术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是可以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粮食作物,本文以山东省鲁西南冬小麦种植为例,围绕山东省冬小麦种植的全过程介绍冬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全面提高冬小麦种植的有效性与可控性。  相似文献   

13.
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东部,平均海拔1 540 m,年均降水量580 mm左右,土壤类型以黑垆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肥力中等偏上.2019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59.18万亩,其中冬小麦种植面积22.96万亩,平均亩产量270.5 kg.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效促进了全区冬小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冬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我县冬小麦栽培技术,为高产、高效、优质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从试验角度配合示范、推广同步进行,进一步验证冬小麦栽培技术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给群众接受新模式形成一个明显的事实比较,加速最佳种植方式的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0 引言 晚播冬小麦田在西北麦区新疆(南)冬小麦副区通常是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即历年初霜期波动范围播种的冬小麦田.受新疆(南)秋季降温快、土壤肥力状况及投入的影响,随播期的延迟,冬小麦田间长势越来越弱、冬前分蘖越来越少;在多年的晚播冬小麦原种田种植中,依据晚播种小麦主栽成穗为主要特点,通过增加播量、巧放施肥水等措施,在2004-2005年度的晚播冬小麦原种田种植中出现了实产(指精选机精选后收购产量与种植面积比值)高达8152.5kg/hm2农户条田,在2008-2009年度的晚播冬小麦原种田种植中出现了实产高达9559.5 kg/hm2农户条田;本文总结11个年度冬小麦原种田、原种一代田繁殖经验及以3个年度定点观察依据撰写而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对6个早熟结球甘蓝品种,在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农珍绿较早熟、抗病、产量高、结球紧实,最适宜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推广应用;中甘21、8398早熟性好、结球紧实,宜在海拔1700 m左右的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作为配套品种推广应用;华耐百惠等三个品种抗病、产量高,但成熟期偏晚,宜在海拔1450 m左右的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作为配套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栽培冬小麦的时间很长,种植冬小麦的农户也有很多,他们的种植经验比较丰富,但是面对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即使通过丰富的经验解决,但是没有科学合理的防治。随着我国的人口数不断上升,粮食的生产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解决粮食的问题,我国北方作为冬小麦的主要产区,就要不断增加冬小麦的种植密度。因为种植密度的增加与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冬小麦的病虫害发病率提高,有效防治冬小麦的病虫害,有利于增加冬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的人口数量增加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冬小麦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冬小麦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小麦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同时,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克服。其中,病虫害防治是冬小麦种植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希望对我国冬小麦的产量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黄淮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都比较适合冬小麦的种植,多年以来,冬小麦一直以其高产量、高品质的特点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为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本文主要从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整地、种植、田间管理以及防寒管理等栽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试验研究了三密一稀、等行距、4∶2式三种种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群体茎蘖、品质性状的影响效果不同,其中以三密一稀的冬小麦产量最高,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最佳,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为最佳种植方式,其次是等行距,而4∶2式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