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加快实现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助于实现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通过分析普惠金融在推进乡村建设的作用和普惠金融在农村信用体系的发展难题,并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外农村金融的发展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普惠金融知识教育、扩大普惠金融人才队伍等建议,希望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提供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市场越来越广阔。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坚持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面,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想生态农业园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要加强对农业生态园区的了解,进行科学的设计规划。  相似文献   

3.
<正>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金融事关发展和公平金融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发展普惠金融事关发展和公平,有利于促进创业创新和就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字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有力支撑。为深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数字乡村发展的情况,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对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乡村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现阶段还存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仍存在区域和业务差异、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平台数据要素的归集共享利用还不充分等问题,最后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数字软硬基础的提挡升级、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民的金融意识和数字素养、深入推进平台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等对策建议,营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生态,从而更好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数字乡村发展,加快乡村振兴,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5.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6.
双循环发展格局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优化金融市场结构,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但就实践而言,由于农村金融发展区域间互动性不足、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从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激励及协同机制、优化金融产业链运行机制、构建普惠金融风控机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金融信贷风险防控水平以及提升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溢出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民稳步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值得关注。基于城镇化视角,利用2012—202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年度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调节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体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并且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也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在低等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农民群体中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基于帮助共同富裕的角度考虑,应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欠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  相似文献   

8.
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研究对象,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且不同区域的影响有所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结构是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的中介变量,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此,应进一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技术与金融发展融合力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功效,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垫江县农业委员会根据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构想,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举全县之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1基本情况垫江农业园区定位为市级生态农业、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民稳步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基于数字基础和城镇化视角,以广东省为例,利用2011—2020年各地级市数据,运用OLS模型、分位数回归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变异系数逐步缩小,区域间差距发展趋于均衡;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变异系数稳定在0.3左右,但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存在显著差距。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其子维度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逐步递减。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在高收入农民群体和珠三角地区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此外,数字基础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因此,基于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考虑,提出应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欠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644-17645
介绍了生态农业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结合实证分析,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安石镇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发展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他县镇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提出了转变思想;调整种植结构;应用生态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组合;建设示范小区;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生态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促进该镇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部分地区生志农业建设综合发展的研究表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合理的投入为前题。以高效多功能的农林牧复合系统的建立为基础,并以农业生态工程配套技术为保证。生态农业建设对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加速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及背景出发,结合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及现实意义,提出并概述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包括立体种植、设施栽培、生态养殖、休闲农业、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六种发展模式。依据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种保障措施,概述了生态农业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对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宁夏南部山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优势产业,走生态型农业道路.同时在生态农业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运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技术,对环境和物质能量的供应及其运移、转换过程加以调控,建立生态系统良性物质循环体系,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达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江西生态农业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勤  刘秀英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07-111,143
应用系统聚类法对江西生态农业进行了分类及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该省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及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可将江西省80个县(市)分成9个生态农业类型,即:平原农渔牧型、丘陵牧农渔型、丘陵农林牧渔型、丘陵低山立体农林果牧型、中低山农林牧型、丘陵农牧型、丘陵山区庭院经济型、山区农牧型、丘陵山区农牧型,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区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模式及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述了生态农业内涵、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介绍了中国目前几大生态农业模式,并分析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旨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及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有效对策。[方法]对从种养一体化布局、减施化肥、控施化学农药等方面开展的区域性面源污染防治研究与示范技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提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三大对策。一是实施绿色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创建和完善了基于农牧、林牧、农(林)牧渔、以及“四水”( 水稻、水产、水禽和水生蔬菜)绿色种养的4类18种生态农业模式, 研究集成了配套技术体系,制定了16项地方标准,形成了里下河地区绿色养技术标准体系并示范推广;二是构建了基于绿色种养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三是构建了基于绿色种养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结论]对推动本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防治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徐州城北生态农业公园总体规划为例,推行生态造园理念,精心构思农业项目,在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格局重建、城郊观光农业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将城郊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观光农业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展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 在综合调研借鉴国内外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深入走访相关部门和农 业园区,为破解我市“创绿”工作遇到的瓶颈问题,把脉问诊,提出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