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明迪庆藏猪与野猪×迪庆藏猪(野藏杂交猪)肌肉全谱游离氨基酸(FAA)味道强度值(TAV)的差异。选择胎次相同、出生日期相近、体重20 kg左右的迪庆藏猪和野藏杂交猪各12头(公、母各半),以迪庆藏猪为对照,采用相同饲粮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直线育肥,100 kg左右屠宰,采集背最长肌,沸水蒸30 min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离子阱串联质谱仪检测其全谱游离氨基酸,计算呈味氨基酸TAV并比较其差异。结果显示,与迪庆藏猪相比,野藏杂交猪肌肉游离氨基酸总鲜味TAV降低16.27%(P<0.05),总甜味、酸味和苦味TAV分别降低3.50%、11.68%和1.5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藏杂交猪肌肉谷氨酰胺(Gln)鲜味TAV、甜味TAV均降低22.89%(P<0.05),缬氨酸(Val)甜味、苦味TAV均增加36.32%(P<0.05);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谷氨酸(Glu)与组氨酸(His)等其他游离氨基酸的鲜味、甜味、酸味和苦味TAV与迪庆藏猪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野猪杂交会降低迪庆藏猪肌肉鲜味TAV,降低Gln的鲜味、甜味TAV,提高Val甜味、苦味TAV,该结果可为迪庆藏猪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Edam干酪中乳酸、氯化钠、游离氨基酸以及游离脂肪酸4 种特征滋味物质进行测定,并通过口腔唾液、模拟唾液以及普通去离子水3 种处理方式对干酪样品进行处理,对比干酪中乳酸、氯化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用滋味活度值判定对干酪滋味的贡献,同时对干酪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经3 种方式处理后,乳酸对干酪滋味无贡献;氯化钠主要赋予干酪咸味,且人体唾液和普通去离子水处理后的含量差异不显著;游离脂肪酸主要赋予干酪酸味和醇厚感,经人体唾液处理后,干酪中的游离氨基酸中的谷氨酸含量低于阈值,无法感知到鲜味;感官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3.
对优质肉鸡肉品质利用候选基因遗传标记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找到对优质鸡肉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的几个基因,获得更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满足人们对鸡肉品质需求的优质肉鸡,是当前禽育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肌苷酸是鸡肉质鲜味特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感官试验结果表明,肌苷酸的鲜味呈味作用显著,肉品IMP含量的差异会对肉品总体风味产生一定作用,作用大小与肌苷酸和谷氨酸钠等其它风味物的协同作用有关,因此影响肌苷酸生成的各种基因都是潜在的候选基因。腺苷一磷酸脱氨酶(AMPD1)、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ADSL)、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ATIC)等3种酶是产生肌苷酸过程中3个重要的酶。作者对以上3种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育肥方式对滇南小耳猪肌肉风味氨基酸的影响以生产优质猪肉,模拟产区规模养殖场(对照组)、"吊架子"(试验Ⅰ组)和"放养+补饲"(试验Ⅱ组)3种方式进行育肥试验,屠宰并测定其肌肉氨基酸含量,比较呈味氨基酸含量及味道强度值。结果显示:试验Ⅰ组和Ⅱ组肌肉的鲜味、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1.65%、10.56%(P0.05)和14.52%、14.12%(P0.05),鲜味、甜味、酸味强度值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1.85%、11.35%、12.82%(P0.05)和14.76%、14.57%、15.46%(P0.05)。滇南小耳猪肌肉中鲜味、酸味贡献最大氨基酸是谷氨酸,甜味、苦味贡献最大的是组氨酸。"吊架子"和"放养+补饲"2种育肥方式可提高滇南小耳猪肌肉呈味氨基酸含量和呈味强度,显著增强丙氨酸的鲜味及甜味味道强度值。  相似文献   

5.
1氨基酸及其混合物 氨基酸对鱼类的嗅觉和味觉都具有刺激作用。可利用L-氨基酸引诱鱼、硬壳水生动物、昆虫和其他水产动物进食的化合物。其中L-组氨酸、L-精氨酸和L-苯丙氨酸为苦味;L-丙氨酸、L-脯氨酸和L-苏氨酸为甜味;L-天门冬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胺为酸味;L-谷氨酸盐具有淡味;L-颗氨酸、L-氨酸和L-异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具有巧克力味;某些蛋氨酸衍生物具有肉味;其他还包括甘氨酸、色氨酸、赖氨酸、酪氨酸、鸟氨酸和由氨基酸合成的谷光甘肽。  相似文献   

6.
不同粗纤维水平的饲粮对肥育淮猪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者对肉产品的接受程度取决于肉产品的品质[1]。猪肉品质的评定主要包括肉的颜色、pH、系水力、肌内脂肪和嫩度等。此外,随着消费者对肉类食品要求的提高,肉的鲜味也受到关注。与鲜味有关的化合物中,氨基酸和肌苷酸(IMP)贡献较大,其中肌苷酸已作为衡量肉质鲜味的一个重要指标[2]。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索自主培育品种壹号黑猪的肉质特性。在日龄235.83 d、体重125.68 kg时屠宰6头阉割公猪,测定其胴体性能、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情况。结果表明:壹号黑猪的瘦肉率和肌内脂肪分别为53.01%和3.86%;肌肉中必需脂肪酸(E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分别为7.83%和10.08%,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P:S)为0.25;采用味道强度值(TAV)评估背最长肌肌肉主要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及贡献,氨基酸中以Glu的TAV值最高为121.67,是壹号黑猪肌肉鲜味的主要贡献者,其中甜、鲜、酸和苦味氨基酸TAV值分别为228.23、177.98、189.29、200.42,肌肉中以甜味氨基酸TAV值最高。参考FAO/WHO模式进行评价,壹号黑猪背最长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76.55,是优质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猪种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沉积规律,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不同体重梯度(90、110和130 kg)的川藏黑猪和杜长大(DLY)猪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谷氨酸在两猪种肌肉中含量最高,含硫氨基酸总量在90和130 kg体重梯度时表现为川藏黑猪显著高于DLY猪(P〈0.05),110 kg体重梯度时极显著高于DLY猪(P〈0.01),而同一猪种不同体重梯度间各种氨基酸组成差异均不显著(P〉0.05),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FAA/TAA)在90 kg体重梯度表现为川藏黑猪极显著高于DLY猪(P〈0.01),130 kg体重梯度时显著高于DLY猪(P〈0.05)。本研究说明川藏黑猪肌肉中与风味相关的氨基酸含量高于DLY猪,我们认为这也是川藏黑猪的肌肉风味比DLY猪更浓郁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猪种背最长肌中氨基酸的沉积规律及构成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猪肉风味形成机理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橄榄鲜食品种(系)的氨基酸组成和营养品质,试验以福州主栽的灵峰、闽清2号和清榄1号橄榄为材料进行氨基酸含量测定,并对其进行营养和品质风味评价。结果发现,灵峰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达到20.078 mg.g–1,而清榄1号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均衡。在各类氨基酸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为3种橄榄鲜食品种(系)的主要氨基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相对过剩,而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可能为第一限制氨基酸;在橄榄特征风味形成过程中,组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均会影响鲜食橄榄甜味的形成,精氨酸对苦味的形成存在较高的贡献率,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大量存在可能是其鲜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灵峰的药用氨基酸组分含量最多,达到13.94 mg.g–1。研究认为,不同橄榄鲜食品种(系)的氨基酸营养和风味品质存在差异,而药用氨基酸可能是橄榄的重要功能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为比较研究滇南小耳猪与DLY商品猪肉的营养价值,分别检测了53头滇南小耳猪和58头DLY猪背最长肌肉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含量,比较分析其差异性。结果显示,滇南小耳猪背最长肌的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DLY商品猪背最长肌(P < 0.01),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DLY商品猪(P < 0.01),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其中滇南小耳猪背最长肌的7种必需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肉豆蔻酸、棕榈酸、油酸、顺式异油酸、11-顺-二十碳烯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DLY商品猪(P < 0.01)。综上所述,滇南小耳猪与DLY猪相比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桑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43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24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3个发酵组分别用3%、6%、9%的发酵饲料桑替代等量的基础饲粮,3%桑粉组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使用3%饲料桑粉。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9%发酵组、3%桑粉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屠宰性能无显著变化(P>0.05)。3)与对照组相比,6%发酵组胸肌亮度(L*)、红度(a*)、黄度(b*)值显著升高(P<0.05);胸肌剪切力、pH45 min、pH24 h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3%发酵组胸肌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及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9%发酵组胸肌苏氨酸、亮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3%桑粉组胸肌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以及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显著提高(P<0...  相似文献   

12.
青海牦牛肉的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试验方法,对年龄2周岁左右,在饲养管理粗放条件下牦牛的肉品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牦牛肉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其氨基酸总量(P<0.05)和非必需氨基酸(P<0.01)均高于黄牛肉的含量,尤其组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P<0.05)含量较高,揭示了青海牦牛肉品营养丰富、肉质优良的内在特性。  相似文献   

13.
鸡肉肌苷酸和肌内脂肪沉积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鸡肉肌苷酸(IMP)和肌内脂肪(IMF)含量与鸡肉风味品质密切相关,脂肪决定了鸡肉特殊的肉香味,而肌苷酸是一种重要的滋味物质。不同的消费者对肉鸡的品种、年龄、性别乃至部位都有不同偏好,这除了与风俗习惯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对品质和风味特性的选择。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品种、性别、日龄和部位的鸡肉IMP和IMF的含量,旨在探讨IMP和IMF的沉积规律,为确定风味性状选择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饮水中添加大蒜精油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及鸡肉风味物质的影响。试验选用70周龄健康状况良好、生产性能相近的海兰灰蛋鸡51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2、0.4和0.6 mL/L的大蒜精油。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2和0.4 mL/L大蒜精油添加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降低(P0.01),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极显著升高(P0.01);0.4 mL/L大蒜精油添加组蛋鸡鸡肉中甜味氨基酸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升高(P0.05),酸味氨基酸中的谷氨酸含量升高(P0.05),苦味氨基酸中的酪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缬氨酸含量下降(P0.05),硬脂酸和亚麻酸含量下降(P0.05),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0.6 mL/L大蒜精油添加组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鸡肉中甜味氨基酸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升高(P0.05),酸味氨基酸中的谷氨酸含量升高(P0.05),苦味氨基酸中的酪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升高(P0.05),组氨酸和缬氨酸含量下降(P0.05),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亚麻酸含量显著下降(P 0.05)。综上所述,在产蛋后期蛋鸡饮水中添加0. 2~0.4 mL/L大蒜精油能够提高蛋鸡生产性能与鸡肉中部分鲜味和酸味氨基酸的含量,降低部分苦味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且适宜添加水平为0.4 mL/L。  相似文献   

15.
试验的目的是比较高海拔地区改良黄牛与本地黄牛血液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差异。从血液中氨基酸的含量来看.本地黄牛蛋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5种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改良黄牛(P〈0.05);色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10种氨基酸的含量,本地黄牛均高于改良黄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苏氨酸、谷氨酸和脯氨酸3种氨基酸的含量,本地黄牛均低于改良黄牛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本地黄牛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改良黄牛(P〉0.05)。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上来看,总胆固醇、尿素氮、总抗氧化能力3项指标,本地黄牛显著大于改良黄牛(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指标含量,本地黄牛高于改良黄牛,且极显著(P〈0.01);补体第四成分、甘油三酯、葡萄糖、IgA、IgG、IgM、丙二醛、过氧化氢酶、脂蛋白胆固醇9项指标.本地黄牛均高于改良黄牛,但不显著(P〉0.05);极低密度脂蛋白、C3、总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4项指标,本地黄牛均低于改良黄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从肉品质上来看,改良黄牛和本地黄牛的大理石纹评分、眼肌面积、剪切力、蒸煮损失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肉质性状的影响,对20只62周龄的淮南麻黄鸡母鸡(笼养和放养各10只)肉品质和胸肌蛋白质、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水分和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饲养方式对鸡肉pH、剪切力和腿肌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对鸡肉系水力和胸肌肉色影响显著(P<0.05或P<0.01)。放养母鸡鸡肉蛋白质、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笼养母鸡(P<0.05或P<0.01);水分、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笼养母鸡(P<0.05或P<0.01);人体必需氨基酸赖氨酸显著高于笼养母鸡(P<0.05),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极显著高于笼养母鸡(P<0.01)。表明放养母鸡鸡肉肉质好,含有较多鲜味氨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是较好的人体营养补品。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青海八眉猪肉品质特性。选取300~350日龄、体重(65~75)kg的青海省互助县八眉猪种猪繁育场的二元公猪10头为试验对象,采用国标法对其背最长肌肉质性状、营养组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八眉猪肉中蛋白含量18.41 g/100 g,肌内脂肪16.71 g/100 g;含有葵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等17种氨基酸,特别是影响肉质风味的谷氨酸(2.72 g/100 g)、天冬氨酸(1.52 g/100 g)、精氨酸(1.02 g/100 g)、丙氨酸(0.96 g/100 g)、组氨酸(0.79 g/100 g)等鲜味氨基酸含量高;EAA/TAA之比为40,与FAO氨基酸模式相比,八眉猪氨基酸评分较高,蛋白质的"生物效价"较高;共测出14种脂肪酸,亚油酸含量高达5.77%、油酸高达34.23%、棕榈酸高达21.06%、硬脂酸达24.60%。检测结果表明,八眉猪肉中蛋白含量高、肌内脂肪沉积多、氨基酸种类齐全,影响肉风味的氨基酸含量丰富,说明八眉猪肉质优良,各项指均符合优质肉范畴,可为人们提供优质、健康的猪肉产品。  相似文献   

18.
作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五味子萃取物有效成分含量,并研究其对肉仔鸡胸肌、腿肌肌苷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20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各组间鸡体重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试验全期56 d。空白组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任何药物),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黄霉素5 mg/kg、五味子萃取物0.1%、0.2%、0.4%。56日龄屠宰试验鸡,取胸肌、腿肌肉,测定肌苷酸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胸(腿)肌肌苷酸含量均高于空白组与黄霉素组,其中0.4%五味子萃取物组与空白组和黄霉素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实验旨在分析在内蒙古寒冷草原条件下繁育的澳大利亚纯种黑安格斯牛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及其分布特点,为评价该牛肉品质提供基础数据。采集平均体重(706±26 kg)、21月龄的7头黑安格斯肉牛的里脊、三角牛腩、上脑、脖肉、肩肉、后腱、前腱、胸肉、牛腩膜、米龙和外脊共11个部位试样,测定其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并分析牛各部位中的分布规律。利用联合国粮农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提出的氨基酸模式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不同部位中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平均含量分别达64.72%、24.66%和12.43%;里脊和外脊分别以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为最高,分别达43.22%和61.39%;里脊、外脊和三角牛腩分别以苦味、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为最高,分别达41.12%、36.92%和27.76%;3种呈味氨基酸在各部位样品中均有分布,且在脂肪沉积多的部位中呈高分布的趋势;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平均值分别为0.42和0.71,均高于理想蛋白质模式;各部位必需呈味氨基酸评分中,除苦味氨基酸中蛋氨酸+半胱氨酸外,其他必需呈味氨基酸评分均高于FAO/WHO氨基酸评分标准,其中赖氨酸含量最高,为标准评分模式的2倍。内蒙古寒冷草原繁育的黑安格斯牛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苦味氨基酸含量高于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在各部位分布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30 kg的杜×长×大三元猪120头,根据体重相近、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水泥地饲养)和发酵床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猪,试验期为53 d,旨在研究发酵床饲养对生长肥育猪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肉常规营养成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发酵床组猪背最长肌中粗灰分、钙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干物质、粗蛋白质及粗脂肪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在肉的脂肪酸方面,发酵床饲养可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部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生长肥育猪背最长肌组织中氨基酸的含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发酵床组猪背最长肌中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结果说明,发酵床饲养生长肥育猪能提高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的含量,改善猪肉的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