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通过"基于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及早期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奶牛酮病发病率得到较好的控制,临床酮病发病率由2.49%下降到0.48%,亚临床酮病发病率由25.11%下降到12.46%,下降了50.4%,奶牛生产性能和生乳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奶牛酮病的治疗技术与预防方法,提出重点加强干乳期的饲养管理,能有效降低酮病的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早期管理、早期治疗,对减少奶牛养殖业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酮病是泌乳牛常见的一种营养性代谢病,常发生在产后3周内,以饲养管理良好,3~6胎次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其特征是低血糖和高血酮.酮病可使奶牛产奶量下降,发情延迟,繁殖率降低,以及出现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08年笔者共诊治28例奶牛酮病,经治疗全部痊愈.现将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奶牛酮病早期预警指标的确立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发生,在黑龙江省东、西部2个集约化牛场(均有250多头泌乳牛)随机选取产前15~2 d,分娩当天,产后2~15 d的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检测试验牛血浆中葡萄糖(Glu)、β-羟丁酸(BHBA)和游离脂肪酸(NEFA)的浓度,了解产后奶牛酮病发生状况;通过检测试验牛产前和产后各肝功指标,阐明奶牛围产期肝功指标与酮病间的关系以及对产后酮病发生风险的预警作用。结果表明:酮病发病率在东部牧场为40%,在西部牧场为45.16%;两牧场产后奶牛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NEFA和BHBA的水平均显著高于产前奶牛并与酮病呈显著正相关,血浆Glu水平显著低于产前奶牛并与酮病呈显著的负相关。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了东部牧场的预警值为产前血浆AST69.5 U几、Glu4.16 mmo1/L、NEFA0.25 mmol/L、BHBA0.32 mmol/L。西部牧场预警值为血浆AST68.0 U/L、Glu3.97 mmol/L、NEFA0.27眦nol/L、BHBA0.43 mmol/L。结果显示,奶牛产前血浆NEFA、Glu、AST和BHBA指标超过预警值可作为奶牛发生酮病的早期风险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疆石河子地区的奶牛酮病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探讨了围产期奶牛酮病的发生情况、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治技术,为预防围产期奶牛酮病提供了依据,解决了奶牛养殖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奶牛酮病早期监控技术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奶牛酮病早期监控技术的效果北京市奶牛研究所(100085)萧定汉,李兰华北京市永乐店农场渠头牛场宛绍月,陈德民酮病为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的常发病。随着奶产量的不断提高,隐性及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1991~1993年,经我们对成年母牛600头、年...  相似文献   

7.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散养奶牛群因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此类问题更为严重。此次针对徐州铜山、贾旺两地500余头散养成年母牛进行酮病抽样调查,以了解其发病情况、发病规律,为及早防治、合理饲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奶牛酮病是奶牛体内糖类和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积聚大量的酮体,由尿液、乳汁和呼气排出,伴发低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特别是产后2~6周高产肥胖奶牛、经产3~5胎次奶牛多发。奶牛因患酮病可使奶牛在70d内少吃350kg干物质,而每少吃1kg干物质就少产1.94kg牛奶。同时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奶质变差及繁…  相似文献   

9.
高酮血症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是酮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酮病的发生与动物机体发生氧化应激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高酮血症和高NEFA血症影响动物体淋巴细胞、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对外周血免疫球蛋白G和部分细胞因子也有相应影响,从而酮病的发生降低了奶牛免疫功能,使患酮病的奶牛发生乳房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等其他围产期疾病的风险增加,严重降低了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论文主要综述了奶牛酮病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深入研究酮病与其他围产期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奶牛场酮病的发生率较高,对奶牛场的影响较大。美国奶牛的酮病发生率达到17%,印度达14.69%,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我国奶牛脂肪肝的发病率超过30%,美国为35.0%~66.0%。由于本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笔者将国内外有效防治本病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某规模牧场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随机选择产后奶牛86头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跟踪检测酮病发生情况,并分析酮病与胎次、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奶牛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的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32%、24.42%、11.63%和4.65%;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酮病发病率也有增加的趋势,3~6胎奶牛发病率较高;亚临床酮病和临床酮病奶牛的发病率均随着日产奶量的增加而上升。结果表明,奶牛酮病发病率与胎次和泌乳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牛奶减产、奶质变差及繁殖力降低,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奶牛酮病的治疗原则是提高血糖浓度,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抑制酮体的生成。以替代疗法为主,再给以丙二醇和辅酶A等辅佐药物,并且疗效显著。通过营养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酮病的发生率。本文就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做以下论述,旨在对奶牛酮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奶牛规模化养殖是指奶牛在奶牛小区或规模饲养场内饲养。奶牛规模化养殖具有奶牛运动少、产奶量高,集中饲养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引发奶牛发生酮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奶牛规模化养殖的酮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为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本文主要针对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奶农因奶牛酮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奶农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2021年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酮病发病情况和防控状况。[方法]本文选择105个规模化牧场进行调查,包括酮病发病率、诊断和监测方法、治疗方法、治愈率、防控方法和治疗成本等。[结果]牧场奶牛平均单产为9.7 t,酮病平均发病率为17.9%,高于国外控制目标。大多数牧场奶牛酮病诊断和监测,主要采用检测血液中β-羟丁酸浓度的方法,奶牛酮病治愈率无论单一或综合措施都达90%以上,奶牛酮病综合防控效果明显好于单一措施。[结论]目前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酮病发病率控制目标、诊断和监测、治疗和防控仍需更多研究,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为规模化牧场奶牛酮病的高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及季节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某奶牛场10年来奶牛酮病发病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关系密切,而与季节关系不密切。同时奶牛酮病对产后配种也有一定影响。奶牛酮病是泌乳母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重要的代谢性疾病。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酮病在世界各国高产乳牛群中发病率甚高,所造成的危害很大。Show估计,美国每年有一百万病例,或者4%的发病率,Payne报道英国有2%的发病率。我国目前尚无正式统计资料,但随着高产奶牛群的出现,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规模较大的集约化饲养场,如何搞好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减少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份、季节关系的分析和酮病对奶牛产后配种天数影响的统计,为大型饲养场如何加强对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探索奶牛酮病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对986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奶牛酮病发病率为31.74%,死亡率为4.15%;秋季发病率最高,可达37.4%,其次是冬季和夏季,春季发病率最低;随着胎次、年龄和产乳量的增加,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第1个泌乳月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最高,可达50.43%;日粮种类和微量元素越少,奶牛酮病就越容易发生;奶牛发病后受胎率明显降低;发病后产乳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干物质比发病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奶牛酮病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可降低奶牛的繁殖性能、产奶量和乳品质。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主要是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试验为更好地防控奶牛酮病,选择阿拉尔市某奶牛场的高产奶牛,利用血酮检测仪对奶牛酮病进行检测,且对奶牛的年龄、胎次、产后时间与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奶牛酮病总发病率20.95%,其中临床酮病占9.11%、亚临床酮病占11.84%。奶牛酮病在产后30 d内发病率最高,酮病的发生集中于4~9岁、2~4胎。  相似文献   

18.
围产期是对奶牛的健康、生产、繁殖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时期,奶牛在该时期一旦出现健康问题,会导致其生产性能降低,各种代谢性疾病,以及繁殖障碍等问题。酮病作为围产期奶牛重要的群发性常见多发病,不仅引起产奶量的降低,还增加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对奶牛生产影响巨大。酮病的发生与奶牛机体的能量平衡状态、矿物元素代谢、日粮营养水平、饲养管理等密切相关。随着奶牛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奶牛群体管理和群体疾病监测已成为保障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围产期奶牛酮病的群体监测和预警一直被各国列为重要的疾病防控手段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酮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酮病可降低奶牛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增加治疗费用,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业的有效发展。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此进行简单的探讨,以期对广大养殖户和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群发性代谢病,该病主要以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为特征,常表现为低血糖症、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升高、脂肪肝、糖原水平下降等。酮病多发于高产奶牛,可对奶牛业造成巨大损失,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奶牛酮病对提高奶牛养殖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