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律与道德虽属两类相对独立的社会规范体系,法治和德治也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统合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两者的统合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基础的全新构架,是在法治主导原则下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将“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概括为党在新时期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之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总结历史和实践的治国经验,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治国方略。这一口号的提出,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四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指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二的有机结合,必须确定和把握德治与法治本质的同一性,使社会主义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相互渗透,并在内容上分层次对应吸收,在实践中相互支撑、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5.
法律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是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我国现阶段实施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第一,制度建设是根本,权力必须受制约;第二,加强立法,严格执法;第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重要论述,分析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并对如何抓好“德治”提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道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保障 ,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 ,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根本 ,道德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道德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探索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并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8.
法律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是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我国现阶段实施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 :第一 ,制度建设是根本 ,权力必须受制约 ;第二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第三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以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发展影响最为深刻,仁、礼、信、恕、孝、忠、悌等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至今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儒家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处理法治目标与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伦理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创新,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项创举,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型。要使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得以实施,领导道德建设是关键,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长期性所决定的。干部素质的不断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自回归以来,围绕香港法治实践的激烈争鸣,可简约为“法治一元论”范式下的形式法治主义者与实质法治主义者之间的博弈。“法治一元论”难以准确地解读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凝聚港人的法治共识。依循“法治二元论”范式下的香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二元发展路径,既可有效地调和相互冲突的法治观念,又能确保香港法治的良性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德治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从西周到现在,已历经三千余年。但今天的“以德治国”方略决不是传统“德治”思想的翻版和简单移植,而是在不断批判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章重点阐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治国”方略的镜鉴作用;以及如何从理论上、制度上、方法上创新“以德治国”思想;如何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统一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功效。章最后提出了坚持“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坚持广泛的宣传教育,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做到以德“选人用人”,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并举的方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法治建设需要法治精神的支撑。当前我国农村法治精神的匾乏给农村法治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顺利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亟需法治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不仅是治国方略的进一步成熟,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式上的历史选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虽说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但二者应该存在着相互契合的时代底蕴,而且它们都遵循着共同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为完成执政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社会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文章主要从法治的视角来系统论证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 从我国当前法治的制度现状、法治的功能以及中西国家治理的历史比较三个方面来分析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必要性的。其次, 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在于, 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所追求的秩序井然、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等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意识     
法治秩序与境界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三个层面的一体椎进与彼此互动,其中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休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之,加快培植口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工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环境,想要得到自身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塑造健全的法治人格。法治人格的生成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法治文化的价值内涵同是法治人格所要达到的精神追求,也为其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当前要做好政法工作, 必须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在思想上分清社会主义治治理念与西方各种法治思想的界限, 旗帜鲜明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政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