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杂交粳稻育种中,选育高配合力的恢复系是关键,不同育种工作者在恢复系测配时间上有早有晚,多数在晚代测定。文中针对水稻育种中早、晚代测配优缺点进行概述,认为早代连续测配程序化育种结合适度双列选择交配体系(DSM)法进行选育是当前较好的杂交稻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铃薯育种对策浅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隋启君 《中国马铃薯》2001,15(5):259-264
简要回顾国内外马铃薯育种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指出我国马铃薯育种领域正处于激烈变动时期 ,僵化的体制、机制正在被打破 ,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面对中国加入WTO和产业结构调整 ,马铃薯还将继续发展的新形势 ,尽快确立我国马铃薯育种新体制和新机制 ,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在西北、华北、西南各建立一个中国马铃薯育种分中心 ,在云南建立中国马铃薯资源创新中心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系统开展马铃薯野生种利用研究。在育种方法上 ,仍以常规育种为主 ,大力开展生物技术利用研究 ,通过基因图谱和分子标记等技术 ,使依靠表现型选择转为直接选择基因型 ,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支链淀粉在工业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寻找高效、低成本的分子标记对提高高支链淀粉马铃薯的育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分子标记技术,对马铃薯高支链淀粉突变体‘P24023’和栽培品种‘克新12号’、‘大西洋’、‘夏波蒂’、‘尤金’、‘早大白’、‘东农303’以及‘P24023’ב克新12号’有性杂交F_2代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开发的HRM标记能很好地区分7份马铃薯材料及‘P24023’ב克新12号’F_2杂交后代,并且该标记分型结果与基因测序、淀粉含量结果完全吻合。因此,开发的HRM分子标记可用于高支链淀粉马铃薯的种质资源鉴定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4.
玉米育种中的常规早代选择与分子标记选择的比较L.D.Stromberg等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玉米育种研究中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选择(MAS)的效果。此外,还有下面几个特殊的目的:(1)根据早代利用MAS选择和利用常规表型产量选择,比较F_2:S_4的测交...  相似文献   

5.
玉米育种选育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是关键,不同育种者在自交系测配时间上不尽相同.本文针对玉米育种中早代和晚代测配优缺点进行概述.并认为早代连续测配程序化育种是当前较好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1 前 言自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马铃薯杂交育种工作以来 ,已培育出了一大批马铃薯品种 ,这些品种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些品种的培育成功 ,无不与育种目标的确立与选择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为育种目标关系到能否选育出好的品种 ,是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长期以来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高产、抗病一直是我国马铃薯育种的总体目标。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马铃薯育种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下面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马铃薯育种目标的确立与对照品种的选择问题进行探讨 ,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优质小麦基因库的系统分类及生态派生系统法与早代品质分析相结合进行优质小麦育种方法的分析 ,提出了优质小麦基因库系统分类方案及图解和生态派生系统法与早代品质跟踪测试相结合进行优质小麦育种的方案及流程图 ,以丰富优质小麦育种方法 ,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云南省马铃薯育种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并介绍了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情况。根据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针对当前生产对马铃薯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和马铃薯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云南省马铃薯育种工作的建议,积极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并进行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针对不同育种目标选配杂交组合;加强马铃薯育种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张春利 《麦类作物》1998,18(5):23-25
本文通过对优质小麦基因库的系统分类及生态派生系统法与早代品质分析相结合进行优质小麦育种方法的分析,提出了优质小麦基因库系统分类方案及图解和生态派生系统法与早代品质跟踪测试相结合进行优质小麦育种的方案及流程图,以丰富优质小麦育种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框定了小麦杂种早代群体的概念。针对当前国内育种现状,就早代筛选组合问题提出和探讨了以“多组合,小群体”为中心的综合性处理策略及一些具体技术措施,并通过育种实例,论证了本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