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培养具有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能力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脱节、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任课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核心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应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强化案例式教学,增加专题讲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考核方式应采取期末笔试结合自主学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与作业完成情况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任课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要通过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完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能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风景园林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实践的重要基础理论。在我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培养中,景观生态学逐渐受到重视,而成为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针对农林院校研究生景观生态学教学问题,分析了景观生态学课程基本特征与教学现状和问题,提出农林院校研究生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分析显示,目前农林院校研究生景观生态学教学面临课程知识体系更新迅速、理论方法抽象、实践课程薄弱、不同学科研究生背景参差等困境,限制了其作为一门基础应用性课程开展。为改善农林院校硕士研究生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应重点考虑: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比例、优化课程教学教案、提升研究生课程知识探索水平、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加强景观生态学应用实践指导等,特别加强学生对前沿知识和创新性实验的探索能力训练。由此形成的探索性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理论教学的前沿性和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创新性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景观生态学"教学在我国农林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实习实验设施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培养景观生态学思维方式、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强化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分析基本技能为核心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该课程的核心理论内容、基本空间数据分析技能和拓展实践技能3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总结了引入直观性教学材料、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加强相关课程的联系、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教学方法,并从户外观摩和模拟实验两方面着重探讨了加强"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实习环节的方法和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的学科设置和实验基地的特点,提高"景观生态学"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而折射出许多急待改革的问题。为此,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以及与该专业本科生的座谈交流和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明确有别于其他科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精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植物发育生物学"是植物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少适合的教材、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从教材、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3方面探讨了"植物发育生物学"课程优化措施:首先应选择适合林业院校的教材;其次,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第三,应改进考核方式。经过课程优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园林生态学作为新兴的园林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建造园林、美化环境的实践性学科,探讨"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有利于促进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生态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为培养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能力的园林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从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国内有关"园林生态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经验,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园林生态学"的学科交叉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特征,提出"优化课程教学素材、丰富课程教学形式以及建立多形式的课程综合考评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面临很多问题和存在一些争议。高等农林院校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专业词汇积累量少;二是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高等农林院校双语教学改革首先应重视教学设计,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其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保障水平。基于此,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在"生态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针对生态学学科的特点,以完善教学设计和加强教学保障为出发点,合理选择教材,重视案例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地方农林院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学是介于生态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学科。"景观生态学"课程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林学、风景园林、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城乡规划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地理学、旅游管理、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相关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定位不明晰、实践教学缺乏、考核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改革措施: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其次要实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第三,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第四,改革考核方式。通过改革,提高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农林院校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森林生态学课程是农林院校许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探讨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森林生态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森林资源类本科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了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途径: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等。  相似文献   

10.
“科技写作”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素养。然而,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材和课程内容与林学专业不契合、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结合高等农林院校的林学专业特点,从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进,考核方式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林学专业本科生“科技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研实践运用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都有了很大提升,有效提高了“科技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应明确学科定位,契合专业特色和国家生态建设需求。具体的教学改革举措包括:(1)优化和夯实理论教学,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互动型教学方式;推进生态学类课程特色教材建设。(2)强化和整合实践教学,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3)促进生态学类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通过教学改革,夯实了学生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增强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了园林专业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生态学科和生态学专业的快速发展等,都给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挑战。当前我国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确立基于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加强通识教育;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四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五是强化实践教学;六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9所农林院校和3所综合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各校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学分体系、学科设置、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北京林业大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思路:应根据自身的特色与条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优化学分体系与课程设置,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学习进程选择等方面的自主性,最终提高专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针对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学科化、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方法简单化、教学评价形式化等问题,提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包括改革教学目标,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改革教学内容,加强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改革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团体辅导,促进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改革教学评价,实行理论知识考核与实际应用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积累了经验,对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分子生态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自然科学,对解决宏观森林生态学的微观机制问题,探索林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的"分子生态学"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课程改革的途径。"分子生态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实验教学环节;二是教学学时偏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课程改革应该首先增设实验课程,并安排充足的学时;其次,按照本科人才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第三,加强教材建设,以满足林业院校教学的需要;第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园林钢笔画"是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园林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起着衔接的作用。针对"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提出了"园林钢笔画"课程改革的途径。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增加课堂临摹、照片改绘、写生和风景画的创作;其次应增加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强化与设计相关的教学连接功能;第三,教学内容应注重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将钢笔风景画的绘画技巧运用于专业设计图的能力;第四,实行钢笔淡彩图的特色化教学,丰富"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内容。"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改革推动了园林美术课程特色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为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素描风景画"课程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特色精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突出的创作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以期通过中国传统园林复原绘画创作训练,让学生将艺术性和科学性完美结合。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探讨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应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典型案例和山水画论的讲解,增加对园林遗址的调研;其次,应优化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渐进式和协作式教学;第三,改进教学手段,借助计算机模型软件推敲园林设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体验园林的空间布局。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为精品教材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王春燕  孙华 《绿色科技》2013,(3):255-256
指出了高职工科类院校由于其植物学科基础薄弱,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园林植物类课程的设置上与农林院校有所不同,在分析工科类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高职工科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改革的方向及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特色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林学等相关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转型,其环境系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该文以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并经过多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是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组织、实施和评估教育的一种范式。对大学的课程教学而言,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适用于教学规模较小、具有一定限制性和准入条件的部分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湖北民族大学以OBE理念为指导,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策略、课程考核与评价等5个方面,对"普通生态学"课程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设计与实践。一是明确了"普通生态学"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其总体教学目标为:面向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原理,能够利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生态恢复、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包括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生态学概述)、生态系统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6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系。三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即围绕预设主题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课堂讨论,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等3个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重点讲解相结合、将线上学习和考核与线下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构建由12个环节构成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评价机制。最后,以OBE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评价基础上,根据学习成果达成度,反思学生学习成果未达成或不理想的原因;并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进行再构建,以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打造一流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