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李丹  王成 《农业工程》2013,3(6):110-115
农村道路工程作为整村推进建设的重要网络骨架,合理的布局与设计既能提高农户出行、生产及动物栖息能力,又能提升村域整体景观美化功能,缺乏生态化考量的设计将阻碍村域空间物质、能量和生态的流动,分割村域景观空间,降低村域生态系统的自修复能力。针对西南丘陵山区特殊的地域环境,以整村推进示范村大柱村为研究区,兼顾农户生产、出行需求与生态化设计要求,构建“骨架-机能-表皮”人工机能体农村道路生态化设计理念,实现农村道路生态化设计,充分发挥道路作为生态廊道的作用,为提高农村道路生态化设计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彭枫  丁玉娟 《农业工程》2019,9(11):67-70
绿色生态是新时代赋予土地整治的新内涵,实施工程生态化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土地整治的“生态短板”。针对贵州丘陵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从空间维度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土地整治田间道路的空间架构,分析了工程建设对田间道路沿线生态干预的4个区域,即基础的断面及延展面区、刚性材料的结构面区、交叉建(构)筑物的衔接区和施工土体损毁区,并提出了田间道路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策略在于定位其功能、优选其建材和重构其环境。结果表明,田间道路工程生态化建设可以实现景观、生态和实用等方面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领域的减排增汇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海龙村为研究对象,针对村域种植业、养殖业、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现状特点,通过碳汇核算等模块化设置,探讨农业农村减排增汇途径。海龙村具有典型的西南丘陵村落特征,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活动形式单一。碳排放实体构成及碳排放路径清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活动是村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工业化排放实体较少,净碳排放水平较低。通过对村域各生态模块中排放实体的系统管理与减排技术的耦合嵌入可在提升村域生产生活效能的同时显著降低村域碳排放总量,实现低碳乡村建设目标。初步形成了针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的减排增汇实施路径,可为推动中国农业农村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蓝本。  相似文献   

4.
《农机科技推广》2022,(9):48-49
<正>浙江省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探索“米票”机制,实现了整村土地流转,为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夯实了基础。近年来,合作社立足推进全程机械化,采取规模化流转、生态化种养、一体化托管、品牌化营销等举措,进一步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经营能力,促进了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尹家圩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4月,现有家庭农场6个、种粮大户50户、中小农户522户,  相似文献   

5.
植物造景,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园林设计和建筑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乔木,灌木、地被,结合设计中的小品、设施来进行空间的组合与营造,达到和谐的景观艺术效果。或者直接通过植物自身自然状态的组合,加上艺术性的修饰,来体现是自身美感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的作用不但可以起到美化环境,还可以起到绿化环境的作用,植物造景理念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环境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植物造景在生态河道设计中的作用与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了生态化河道植物造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农村景观生态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存在当前农村地区耕地大量减少、现代化污染突出、规划布局混乱等问题,尤其是农村基层环境管理不到位,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贯彻,已成为新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结合党中央关于倡导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针政策,按照生态学和景观学等理论指导,妥善处理影响农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景观生态问题,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临沧市作为云南省3个试点州市之一,启动了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委托监管工作。六年来,临沧历经"试点、延长试点、正式委托"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为破解新《道交法》出台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难题做了有益尝试。临沧市地处云南西南边陲,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626公里,其中县、乡、村道路占总通车里程的83%。市辖山区群众日益旺盛的出行需求与出行难的矛盾,迫使拖拉机除完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日益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全球环境挑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双重影响,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驱动生态化发展成为有效破解之道。科技创新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农村绿色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增进农民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为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生命共同体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生态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科技创新的农村生态格局。挖掘科技创新蕴含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原则,用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构建科技创新的生态格局,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增值赋能,从而打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9.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上下加强落实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有必要探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立足地方的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综合考虑农村建设中生产、生活、生态的诸多因素,提出工程景观融合与文化景观融合两种方式。工程景观融合包括依据农田水利功能对景观进行划分、依据农田水利与水的形态对空间进行划分;文化景观融合包括农田水利工程文化、农田水利水文化、农田水利地域文化三种文化的融合。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的提出能够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2006年4月下旬,娄底市农机部门就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计了23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全市范围内先后调查了17个乡镇、23个行政村的村支两委班子,调查农户215个、农机专业户68个。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成为村支两委班子和广大农户首先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娄底市农村机耕道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我们认为:建设好农村机耕道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生态环保成为时代主题,生态环境理念被纳入城市区域规划、建筑工程建设等领域。人类社会正在集中围绕"绿色、生态、环保"这几大主题来逐步组织开拓建设,低碳生态化的区域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环境,也能有效适应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以浏阳教师进修学校及附属小学为例分析了低碳生态区域规划与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乡村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践“三个代表”的实际行动。近两年南充农机部门加大了乡村道路建设力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一、致富先修路,路通百业兴自省政府2001年明确乡村道路建设归口农机部门管理以来,南充市各级党政和农机等相关职能部门,把村道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坚持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工作思路,采取“先通后畅再达标上等”的工作步骤,村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南充市完成新、改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汽车等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汽车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作用非常明显,在经济的发展中,汽车等交通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汽车制造业的兴起是顺应时代走向的必然结果,汽车使用的能源给生态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汽车生产活动引起了环境卫生部门的关注。研究生态化的汽车生产制造工艺成为现代汽车生产的关键,使用轻量化材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就轻量化材料在汽车制造的应用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农户农业绿色生产对农业生态耕种具有重要意义。从农户分化和示范引领的视角,基于7省857户调查数据,利用半非参数估计对农户农业绿色生产意愿、行为及意愿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农业绿色生产意愿较高,但生产行为发生概率不高。职业分化对农户农业绿色生产意愿均存在正向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085 7、0.131 6和0.220 0,且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干部灌溉引领行为外,干部示范对农户农业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村民引领对农户化肥减量化意愿和行为、新型灌溉方式行为和低毒农药施用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被调查者年龄越高,采用新型灌溉方式、施用低毒农药的意愿越强,影响系数分别为0.034 0和0.033 4,且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因而,在农村农业绿色生产推进中,提高基层干部威信,提高农户非农收入水平,加强农业绿色生产研发,提高绿色生产补贴,扩大耕地生态宣传等能从不同层面提高农户农业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  相似文献   

15.
基于MCR-FLUS-Markov模型的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伊琳  赵俊三  陈国平  张萌 《农业机械学报》2021,52(4):159-170,207
以滇中城市群为例,将GIS技术和MCR-FLUS-Markov模型应用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研究中,提出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方法,在生活空间扩张情景、生产空间开发情景、生态空间保护情景和综合优化情景4种模式下,对2030年国土空间结构布局情况进行预测,最终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协调下的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分区。结果表明:以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源地,以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生活空间扩张源,选取9个阻力因子,采用MCR模型和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生态空间保护核心区、生态空间保护边缘区、生产空间开发重点区、生产空间开发边缘区和生活空间扩张集中区5个生态安全格局功能分区;以生态功能分区作为约束条件,通过MCR-FLUS-Markov模型模拟得到滇中城市群2030年3种情景下“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优化配置结果。生活空间扩张情景考虑了生活需要及政策指导下以生活空间扩张建设为主导的三生空间数量及结构的发展方向;在生产空间开发情景下,生活空间扩张规模得到一定控制,开发了部分生态空间潜力;在生态空间保护情景下,生产空间面积少量减小,生活空间面积少量增加。根据国土空间的主导功能及多功能性,滇中城市群2030年综合情景方案下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优化布局划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空间、生活-生态空间、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空间7大类,以生产-生态空间面积最小,生态空间面积最大,并结合城市群各县域发展特点提出了各空间类型的生活、生产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及方向。研究认为,基于“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协调的综合情景方案更为合理,其他3种情景方案可为综合情景方案的实施进行补充和调整。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沿岸“非粮化”耕地形态特征识别与优化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沿岸的河南省孟津县为例,从利用状况与坡度分布、景观格局与空间邻接、耕作距离与道路通达、经济梯度与生态安全等方面,对孟津县“非粮化”耕地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识别。结果表明:孟津县耕地的“非粮化”空间与优质农业生产空间高度重叠,耕地的非食物化利用倾向明显,耕地向林地调整的比重过大。由于粮作耕地和非粮作耕地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种植经济型作物的耕地规模偏小且较为分散,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交通工具缩短了农户的耕作路途时间,耕作距离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力度在下降,交通干线附近分布数量较多的即可恢复地类,与近几年的“廊道景观工程”建设密切相关。高经济梯度区的经济型撂荒占比较大,偏远地区农户对耕地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生态红线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刚性底线,在生态红线之内,应积极实施“再野化”工程。结合新时期国家黄河生态战略,以建设复合型黄河生态廊道为目标,提出了不同区位、不同类型“非粮化”耕地的恢复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对于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具有重要作用。整个活动包括宣传、培训、实施、总结建议等阶段。通过环保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生态文明全民公众参与体系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近些年,随着国家农业投入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乡间道路的改进,使农业机械保有量迅猛增加,势必给农用拖拉机增加了安全隐患,作为我们基层农机工作者尤其为农机安全生产担忧。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农机安全村活动建设机制,把农机安全村建设作为乡镇农机重点来抓,村村争创安全村,规范了农机安全生产,为农村农机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积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社会发展,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要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农村能源现代化与清洁化是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提高资源的能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扩大农村智慧化用能市场。能源事业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20.
巢湖流域景观生态质量时空分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景观质量和生态质量构建了包含8个指标的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及GeoDa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均方差决策法的混合模型确定权重,从等级划分和指数差研究了2005-2010年巢湖流域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景观生态质量在村庄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分异与聚集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规划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0年巢湖流域景观生态质量整体以稳定不变型为主,但其局部退化程度较改善程度在村庄数量占比和面积比方面分别提高了28.61%和29.90%;整体呈现研究区西部改善而北、东和南部退化的空间格局。从景观生态质量指数差方面,2010年的景观生态质量较2005年退化的面积占研究区的78.65%,在研究区北部、东北部、东部及南部密集分布和西部零星分布。2005年景观生态质量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2005-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变化随时间推移而空间集聚性减弱。根据两期的高高区、低低区及低高或高低区的特征分区,并在生态用地保护、产业布局优化、土地用途与低效工业用地管制、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生态规划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管护及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