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细胞的超微结构和酯酶活性的研究/庄伟建…(福建农学院)∥植物学报.-1992,34(5) -333~338 花生荚果子叶生长初期,细胞中质体较多,并不断形成淀粉粒,细胞中酯酶活性低;发育中期,子叶细胞质中出现大量体积较大的脂体,细胞中酯酶活性较强;发育后期脂体数量不再增加,体积略有增大,蛋白体增大较小,但数量增多,脂酶活性仍较强;末期时,蛋白体形态不规则,细胞中脂酶活性减弱。花生脂体起源于细胞质,蛋白体起源于液泡。细胞小脂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脂体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花生荚果生长发育的适宜土壤紧实度,采用土柱栽培法,设置不同土壤容重处理,研究了不同土壤紧实度对花生荚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过高不利于花生整个生育期果针形成和入土、荚果膨大和干物质积累;容重过低虽相对有利于前期果针形成和入土、荚果膨大和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中后期果针形成和入土,不利于小果的生长;土壤容重过高或过低均造成后期中大荚果数少、体积小和干物质积累少,且小果数量多。适宜的土壤容重(1.2~1.3g/cm~3)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均有利于果针形成和入土、荚果膨大和干物质积累,后期中大荚果数多、体积大和干物质积累多,且小果数量少。  相似文献   

3.
从大批果针入土到荚果饱满成熟,是花生的结果成熟期。这个阶段大约经历两个月左右,晚熟大花生要长半月左右。这时以生殖生长为主,茎叶生长逐渐缓慢,荚果迅速形成和膨大。荚果的发育和形成,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等环境条件。根据花生的生育特点,创造适宜的条件,对提高结果率和饱果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花生具有地上开花,果针入土结荚的特点。荚果在发育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空气,才能满足荚果发育的要求。所以创造一个疏松通透的土壤环境条件,才能有利于荚果成实饱满。但目前在花生生产上一般是锄三遍地,到封垅后就不再锄了,认  相似文献   

5.
国内报刊花生文摘(一)脱落酸对发育中花生胚萌发和贮藏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黄上志(中山大学生物系),傅家瑞植物生理学报。一1993,19(1).一31~37发育中的花生胚在无激素固体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时提前萌发,其发芽力随胚的成熟增加而提高,果针入土后40...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果型花生品种及其种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果型品种出苗整齐,出叶速度较快,荚果发育较早;大果型品种的苗壮,分枝数、果针数、荚果数和干物质积累多,产量较高,小果型品种产量较低。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的植株发育快,长势旺。覆膜花生的株高、分枝数、果针数、结荚数、荚果重、植株重、根瘤数以及叶面积等均明显高于露地花生,且覆膜栽培的花生产量也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其中大果型品种增产幅度较大,达44.0%,小果型品种增产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7.
彩色花生种皮色泽变化及色素沉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花生、黑花生,紫花生和粉红色花生为试验材料,利用色彩色差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生种皮形态变化及色素沉积过程,旨在明确花生种皮发育过程中种皮色泽和超分子结构变化及色素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彩色花生种皮色素沉积时间及部位存在一定的差异,色素分布在花生种皮的1~2层表皮细胞内。紫花生和黑花生的亮度在果针入土25d前呈现下降趋势,随后处于平稳状态,在果针入土15~25d发生颜色突变现象;白花生和普通花生的亮度变化不大。随着种皮的发育,黑花生种皮细胞内的色素物质逐渐累积并均匀分布在种皮细胞内;紫花生种皮细胞形状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细胞被横向拉伸的现象,色素聚集在细胞壁周围;白花生种皮中含有微量色素;粉红色花生种皮色素环绕在细胞壁周围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至成熟期,均匀分布的色素向细胞壁附着。  相似文献   

8.
周可金  许承保 《花生学报》2003,32(Z1):356-360
比较了不同果型花生品种和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果型品种出苗整齐,出叶速度较快,荚果发育较早;大果型品种的苗壮,分枝数、果针数、荚果数和干物质积累多,产量较高,小果型品种产量较低.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的植株发育快,长势旺,覆膜的株高、分枝数、果针数、结荚数、荚果重、植株重、根瘤数以及叶面积等均明显高于露地花生,且覆膜栽培的花生产量也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其中大果型品种增产幅度最大,达44.0%,小果型品种增产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9.
珍珠豆型花生脂肪酸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地栽培条件下,以海南小粒粉皮、海南小粒红皮和桂花36为试验材料,通过检测果针不同入土时间(10d、20d、30d、40d、50d、60d)籽仁脂肪酸含量,分析珍珠豆型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变化主要取决于油酸和亚油酸的变化,油酸、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随籽仁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果针入土60d时,桂花36的油酸含量、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同比最大,分别为51.14%、1.85、3.93;亚油酸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果针入土30d的海南小粒红皮为36.04%,亚油酸最小值出现在果针入土60d时的桂花36为27.64%;其他六种脂肪酸中除了硬脂酸含量有所上升之外,棕榈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稀酸、山嵛酸基本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小麦胚乳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的积累和蛋白体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观察了小麦品种扬麦12号胚乳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的积累和蛋白体的形成.结果表明,花后8 d的淀粉胚乳细胞开始出现贮藏蛋白颗粒.贮藏蛋白在粗内质网上合成后,有些经过高尔基体形成浓密小泡,有些直接在粗内质网腔中积累,脱离内质网形成蛋白体;浓密小泡和蛋白体进入蛋白贮藏液泡(PSV).早期的蛋白体较小,呈球状;随着胚乳发育,蛋白体可以相互融合,扩大体积.后期的蛋白体相互融合形成蛋白质基质,单个蛋白体不再存在;接近成熟期的胚乳,胚乳细胞被贮藏物质淀粉粒和蛋白质基质所充实,蛋白质基质分布在淀粉粒之间的空隙内.试验结果说明,贮藏蛋白从内质网到PSV的转运有两种途径:依赖高尔基体途径和内质网衍生出蛋白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花生为地上开花地下结果作物,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但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使其荚果多数不能完全发育和充实饱满。据试验,春花生一般单株开花100~150朵,而单株有效果只有10~13个,占8~10%。本试验采取标记果针入土时间和观察记载单株开花量的方法,以期达到探讨荚果发育的限制因素,为采取人为措施促进花生多结果和增加果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及田间试验观察了气温对果针入土后荚果发育的影响,结荚期间与气温的关系以及始花期后气温对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供试品种为半蔓大花生千叶半立。1967年于4月15日、5月15日、6月14日及7月14日四期播种,1968年5月22日播种。两年试验均从7月至9月每10天一次将入土果针加以标记,以便识别。于花生生育期间每隔10天取样一次观察不同时期入土的果针荚果发育过程。田间试验于1967年进行,供试品种与播种期次均与盆栽试验相同,10月7日收获。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水稻糊粉层细胞、亚糊粉层细胞与中心胚乳贮藏细胞的结构特性。【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对水稻胚乳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糊粉层细胞分化过程中,大液泡变成小体积蛋白贮存液泡,蛋白贮存液泡又转变成糊粉粒。颖果背部比腹部有更多层糊粉层,但背部糊粉层细胞内糊粉粒的形成与积累速度却较慢。亚糊粉层细胞起初含有一些脂质体,后来脂质体消失,而其内部淀粉体与蛋白体逐渐增多。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含有淀粉体与蛋白体,蛋白体以液泡型蛋白体为主,它们可以相互融合而变大。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的淀粉积累速度明显快于亚糊粉层细胞内的。成熟颖果的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淀粉体最为密集,背部和侧部的亚糊粉层细胞内淀粉体排列较疏松,腹部的亚糊粉层细胞内淀粉体最为稀疏。【结论】水稻颖果背部与腹部的糊粉层细胞和亚糊粉层细胞的结构差异可能与养分吸收与转运有关;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淀粉体发育速度快于亚糊粉层细胞。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花生断根培土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在大田覆膜栽培条件下,设置了断根、培土、断根培土和不断根不培土4个处理,研究了断根培土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土、断根、断根培土均降低了花生主茎高度和侧枝长度。培土增加茎叶干物重,提高花生总果针数、入土果针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株荚果干物重。断根由于伤害作用使茎叶干物重、总果针数、入土果针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株荚果干物重短时间内均出现降低现象,但之后能够通过补偿甚至超补偿作用而显著提高。断根培土则集成断根与培土之优点,而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  相似文献   

15.
大豆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苗以农 《大豆科学》1989,8(2):153-158
本文选用大豆属Skja亚属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以及中间型(G. gracilis)为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子叶细胞伸展发育时期的超微结构特征,发现了蛋白体形成方式的差异。栽培大豆(品种Harosoy)子叶细胞蛋白体以中心单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而且其合成蛋白质的运输以内质网囊泡为主。野生大豆(Jw93—1,Jw98—2)子叶细胞蛋白体以边缘多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其合成蛋白质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运输至蛋白体内。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在花生果针入土并部分膨大后喷施三十烷醇,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呼吸强度、光合强度、淀粉和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含量,及其对荚果性状的影响。研究喷施三十烷醇对花生种子形成过程中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89-1990年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系统研究了花生叶面喷施DPC对荚果和种子中乙烯、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DPC可增加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的乙烯释放量。2.在花生种子发育前期。DPC提高了种子中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含量。3.在花生种子发育中后期,DPC处理的胚芽、胚轴和胚根中具有较高的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含量,而子叶中二乾的含量则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欲在单位面积上获得大量的品质优良的成熟饱满荚果,其因素是复杂的.仅就花生生育特性来看,在适宜的群体内,单株有效花期内的开花量、开花的集中性及受精率三者有高度的相关性,对产量有强烈的影响。饱果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荚果的发病除受遗传性支配外,尚与生育过程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为此对荚果形成过程及其不同的发育时期、生态特征、内部糖类脂肪积累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以了解荚果发育生物学特性,确切判断花生的成熟期,找出相应的措施,提高饱满荚果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果数和果重是花生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栽培上要采用适当措施,促进荚果发育,达到果多果饱果齐,才能获得高产。花生荚果发育的生理生化和形态解剖学研究已有不少报导,但有关其酯酶同功酶的变化的研究不多。酶是基因的表现型,不同品种有不同的基因型,酶的表现亦有所不同。花生种子约有50%是油分,酯酶对油分的合成和分解起重要作用。通过酯酶同功酶分析,了解其在荚果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为花生合理栽培提供依据,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在花生结荚期,用油菜素内酯处理果针,结果表明:油菜素内酯能调配茎枝叶中的同化物向荚果中运输和积累,使结荚率和饱果率升高,从而能提高花生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