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临夏高海拔灌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的最佳专用缓释肥,以玉米品种金凯8号为指示品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专用缓释肥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肥料利用效率和施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专用缓释肥B(N 26.50%+P_2O_58.80%+K_2O_4.10%+有机质15.00%)900 kg/hm~2处理的玉米折合产量最高,达14 847.0 kg/hm~2,较不施肥(CK)增产22.0%;肥料农学利用效率为7.55 kg/kg,表观肥料养分利用率为42.03%,肥料偏生产力为41.87 kg/kg,肥料贡献率18.02%,施肥利润高达2 476.8元/hm~2;生物鲜重和生物干重分别较不施肥(CK)提高了23.1%和31.0%,穗粒数较不施肥(CK)增加了38.3粒,千粒重较不施肥(CK)增加了68.6 g。专用缓释肥B在临夏高海拔灌区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和轻简化施肥,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在临夏高海拔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进行新型缓释肥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中,一次性施用不同用量的中化缓释肥蓝力士,与传统施肥、当地推荐施肥对比,蓝力士缓释肥处理在株高、茎粗、穗长、穗粗、百粒重方面表现优异,较习惯施肥增产1 363.63~1 704.54 kg/hm~2,增产幅度10.06%~12.57%,增收1 478.2~1 542.5元/hm~2。  相似文献   

3.
专用缓释肥结合延缓收获对夏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6):102-107
以玉米品种登海605为供试材料,以鲁西南当地农民习惯模式(习惯施肥和习惯收获时间,模式A)为对照,探析专用缓释肥+农民习惯收获时间(模式B)、专用缓释肥+延缓收获时间至10月10日(模式C)和专用缓释肥+延缓收获时间至10月18日(模式D)4种处理模式对该地区夏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模式A相比,模式B可使玉米增产2.1%~27.0%,平均增产14.2%,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施用专用缓释肥增加了穗粒数,并且在玉米晚播条件下(6月25日)也可增加千粒重;模式C的产量较模式A和模式B分别平均提高24.7%和16.0%,模式D的产量较模式C降低13.3%。本研究结果显示,专用缓释肥结合适时晚收(10月10日)适宜在鲁南夏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改善土壤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是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浅旋、免耕和条带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阐明其产量及氮肥效率差异形成的生理过程。【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河南新乡进行。采用裂区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设浅旋耕作(rotary tillage,R),免耕直播(no-tillage,N)和条带深松(sub-soiling,S)3种耕作方式;肥料类型为副区,设缓释肥(slow release fertilizer,SRF)和常规施肥(conventional compound fertilizer,CCF)2个处理。【结果】与传统施肥和土壤耕作方式比,施用缓释肥与条带深松耕作均能维持植株开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且条带深松与缓释肥耦合处理的值最大。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叶面积指数降幅两年平均分别低于常规施肥处理7.5%(N)、9.7%(R)和11.8%(S);缓释肥处理净光合速率降幅两年平均分别低于常规施肥处理7.3%(N)、11.5%(R)和16.8%(S)。条带深松耕作下缓释肥处理LAI高于其他处理16.0%—47.9%,穗位叶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高14.5%—52.3%。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可促进玉米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及积累持续期的增加,从而显著提高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量及同化量。3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花后干物质同化量较常规施肥处理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5%(N)、21.4%(R)和24.4%(S);缓释肥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施肥处理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1.0%(N)、12.2%(R)和17.0%(S)。其中条带深松耕作与缓释肥耦合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同化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3.4%—28.9%和17.4%—39.6%。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同化量的增加是玉米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施用缓释肥通过增加千粒重,条带深松耕作通过增加收获穗数分别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条带深松与缓释肥耦合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为9.2%—23.2%。【结论】条带深松满足了作物对氮素的空间要求,缓释肥满足了作物对氮素的时间要求,施用缓释肥并结合条带深松,可有效调控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提高土壤氮素供应与作物需氮的时空吻合度,有利于实现黄淮海区夏玉米高产高效及生态安全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中国黄土台塬地区地膜覆盖春玉米生产中速效肥单一施用及生长后期追肥难的问题,探讨尿素与缓释肥配施条件下春玉米水分利用率、土壤硝铵态氮含量、生长量及产量的变化,旨在为黄土台塬地区地膜覆盖春玉米高产平衡施肥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2015年在长武试验站以半膜覆盖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施氮量(225 kg/hm纯氮)的相同条件下,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N0)、100%尿素(U)、100%缓释肥(C)、50%尿素+50%缓释肥(U5C5)、30%尿素+70%缓释肥(U3C7)、70%尿素+30%缓释肥(U7C3)处理,其中不施肥(N0)处理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尿素与缓释肥不同比例配施可有效改善春玉米农艺性状,其中U3C7处理的株高、茎粗及叶绿素SPAD值均达到最大值;同时U3C7处理产量达到最大值,分别较U5C5、U7C3和U处理增产5.6%、7.3%、9.9%。尿素与缓释肥配比为3∶7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较N0和U处理提高40.9%、11.8%。尿素与缓释肥配施能有效提高土壤硝铵态氮含量, 开花期U3C7处理在0~10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最高,到成熟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说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氮素配施,可有效解决地膜覆盖春玉米单一施用速效肥而造成后期氮肥供应不足的问题。综上,尿素与缓释肥按3∶7配施可作为黄土台塬地区地膜覆盖春玉米的高效施肥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水分及养分,促进春玉米生长,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夏玉米专用缓释肥的施用效果和实现夏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SPAD值、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鹤壁和许昌两试验点专用缓释肥较等养分普通肥料1次施分别增产5.17%和5.65%,较农民施肥分别增产9.99%和5.34%,植株氮养分积累量较普通肥料1次施分别增加6.21%和7.97%,氮肥利用率较普通肥料1次施分别提高7.66和8.69个百分点,与普通肥料2次施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专用缓释肥(28-10-12,缓释氮素占50%)苗期1次性施用750 kg·hm~(-2)促进了夏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实现了高产、高效和简化施肥。  相似文献   

7.
寒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生育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冀西北寒旱区不同地膜类型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生理指标、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进行春玉米地膜类型(白色、黑色)和覆膜方式(半膜覆盖、全膜覆盖)的对照试验。结果总体来看覆膜效果,全膜覆盖半膜覆盖无膜。覆膜显著提高了春玉米叶绿素、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拔节期白色全膜、白色半膜、黑色全膜和黑色半膜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对照高出58.94%、11.13%、54.56%和2.92%。白色全膜和黑色全膜处理在苗期和拔节期各性状差异不明显;抽雄期黑色全膜处理在叶面积、叶绿素含量较白色全膜分别高69 cm~2、1.2 mg·g~(-1),但黑色地膜抑制根部生长,生育期间根冠较小,为0.15。白色全膜产量最高,为1 219.4 kg,较白色半膜、黑色全膜、黑色半膜和对照分别增产20.8%、11.7%、16.5%和22.9%。结论白色全膜覆盖适宜在冀北寒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缓释肥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开展了缓释肥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包膜型缓释肥料沃夫特双控双膜(23-11-12)处理较常规施肥增产9.87%;施用添加硝化抑制剂型缓释肥料施可丰稳定性复合肥料处理较常规施肥增产10.59%;施用添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型缓释肥料恩久稳定性长效复合肥(15-15-15)处理较常规施肥增产8.01%。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不同肥料产品在玉米种植上的效果,试验安排了7个临河区肥料经销商的肥料产品进行了肥料对比试验研究,通过研究不同肥料产品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为当地玉米种植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处理1外其他肥料处理对玉米增产都有一定的效果,且以处理5的增产效果最好,较对照(CK)高8.28%;就纯收益而言,除处理1外其他处理的纯收益较对照(CK)均较高,且以处理5和处理4的纯收益最高,分别较对照(CK)高18.70%、11.70%。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缓释肥与地膜互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玉米品种正大999、三宁复合肥、西洋复合肥及白色、黑色2种地膜为研究材料,设置6个处理,研究缓释肥与地膜互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栽培使用地膜覆盖和施用缓释肥增产效果明显,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何种地膜(白膜和黑膜)效果差异不明显;本试验中,黑膜+40%西洋复合肥(18-10-12)增产效果最明显,产量达到13 071.43 kg/hm~2。  相似文献   

11.
比较缓释肥在不同施用方式下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简化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设置农户习惯施肥(F1)、缓释肥常规施用(F2)和缓释肥优化施用(F3)3个处理,研究夏玉米群体生长、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产量构成特性对不同施用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吐丝后F2和F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群体总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均显著高于F1处理.F2、F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较F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7.13%、13.28%.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F3处理的干物质平均和最大增长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F1处理相比,F2和F3处理显著降低了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F3处理的穗粒数显著高于F1处理,F2和F3处理较F1处理分别增产7.39%、11.45%.可见,缓释肥优化施用较其他处理能保障夏玉米生育后期拥有良好的生长状态,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了最终产量.但若无配套施肥机械,缓释肥常规施用也可被选为保产且生长良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肥料在庄浪县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研究施用不同肥料处理对玉米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复合肥处理玉米农艺性状优于其他施肥处理,折合产量最高,为10 551.95 kg/hm2,较对照无肥区增产2 435.07 kg/hm2,增产30.00%,生产成本相对其他处理居中,增产幅度比较大,适宜玉米栽培中施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的节肥增产效果,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邱家店镇黄沟岗村设置不施氮(CK)、常规氮优化施肥(OPT)及5种缓控释肥一次性施入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施用氮肥增产显著。(2)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OPT处理增产11. 4%和10. 2%;高塔有机硅缓释肥处理则显著低于其他施氮处理。(3)不同缓控释肥处理小麦秸秆和籽粒含氮量差异不显著,但秸秆生物量差异较明显,以鲁西脲甲醛复合肥处理最高。(4)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比OPT处理分别增加37. 3%和35. 3%。本试验条件下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及小麦栽培使用的缓控释肥类型。  相似文献   

14.
以华南水稻品种香粘米为供试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缓释肥、专用配方肥、农户习惯施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减肥增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和专用配方肥水稻的穗长、有效穗数、株高、分蘖数均较不施肥及习惯施肥处理呈显著差异。施用缓释肥比习惯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增长23.9%~29.2%,与专业配方肥处理产量基本持平,但施用缓释肥较习惯施肥节省总养分8.9%,较专用配方肥节省总养分20%,科学施肥既增产也节肥。一次性施用缓释肥水稻产量略低于缓释肥分2次施用,意味着在缓释肥施用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化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地膜覆盖和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从玉米产量和酶活性的角度评价地膜覆盖和施肥处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根际土而言,覆膜条件下,各施肥处理的脲酶、蔗糖酶活性均高于不施肥处理;无膜条件下,各施肥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比不施肥处理要高。其中,大喇叭口期的脲酶活性相对较高,NPK-C、NPKO-C、NPKB-C处理分别较CK-C高31.03%、66.01%、49.26%;蔗糖酶活性也是大喇叭口期相对较高,NPK-C、NPKO-C、NPKB-C处理分别较CK-C高38.43%、117.53%、64.94%;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乳熟期相对较高,NPK、NPKO、NPKB处理分别较CK高43.84%、30.38%、31.53%。(2)NPKO-C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18 584.6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综上所述,覆膜条件下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C)有利于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栽培施肥模式对华北旱作玉米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起垄覆膜侧播模式和平作模式下复合肥和缓释肥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河北旱作地区春玉米选择栽培方式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耕作模式条件下,缓释肥处理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而在相同施肥条件下,起垄覆膜处理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平作不覆膜处理。各处理中,以起垄覆膜栽培模式配施缓释肥(RC-SRF)处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最高,产量增幅为5.55%~25.64%,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幅为39.00%~131.60%,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幅为28.11%~80.78%。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同常规施肥相比,缓释肥在春玉米收获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2.80%和15.33%,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8.55%和16.11%。同传统平作不覆膜栽培模式相比,起垄覆膜栽培模式和缓释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春玉米的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效果优于常规春玉米栽培模式,可作为河北旱作地区有效的栽培与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7.
缓释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两个配方缓释肥三个施肥水平、常规配方肥和空白处理等8个处理,对冬小麦的产量和肥料农学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缓释肥1(配方为20-22-6)600 kg·hm-2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较不施肥和习惯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39.2%和18.7%;缓释肥2(配方为20-16-6)600 kg·hm-2处理经济效益最佳,为5 558.8元·hm-2,比常规施肥多2 120.5元·hm-2;缓释肥1(配方为20-22-6)600 kg·hm-2处理氮肥、钾肥农学利用率高最高,分别是13.08,43.61 kg·kg-1;缓释肥2(配方为20-16-6)中量处理磷肥农学利用率高最高,是16.08 kg·kg-1。  相似文献   

18.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化肥减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分别以常规施肥和不施肥为对照,研究80%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和60%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80%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较空白对照无肥区增产15.99%,较常规施肥增产5.99%。60%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较空白对照增产7.6%,但较常规施肥有所减产。  相似文献   

19.
高效缓释肥在鲁中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示范研究了缓释肥在玉米种肥同播条件下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能有效改善玉米各农艺性状,一次性施用不会造成玉米生长后期脱肥;对比各处理玉米产量,全量缓控释肥和90%缓释肥两处理差异不显著,极显著高于习惯施肥处理,90%缓释肥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两处试验点666.7m2产量分别为688.3 kg和711.0 kg;全量缓释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明显高于普通配方肥和习惯施肥,其中,以90%缓释肥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比普通配方肥提高11.25个和15.68个百分点,分别比习惯施肥提高14.42个和21.01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在定额灌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膜和灌水方式对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发展节水、高效制种玉米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半膜平作漫灌(A)、半膜垄作沟灌(B)、全膜垄作沟灌(C)和不覆膜平作漫灌(CK)4种栽培模式,从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热变化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比较了不同栽培技术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依次为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全膜垄作沟灌处理较半膜平作漫灌、半膜垄作沟灌处理分别增产24.5%、9.3%,较不覆膜平作漫灌增产高达34.9%;水分利用效率全膜垄作沟灌处理最高,达1.79 kg/m3,其次为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由此可见,全膜垄作沟灌技术是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急需推广的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