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的减肥和增产效果,本文开展了单季稻施用缓控释肥与传统速效肥料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水稻成熟期较不施肥对照推迟3 d,不同施肥处理间成熟期没有差异;单季稻分蘖主要在栽后23~38 d期间发生,施肥可促进分蘖发生,常规配方施肥与缓控释肥处理间分蘖发生量差异不大;与常规配方施肥相比,缓控释肥处理的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贡献率分别提高26.1%和34.4%,施肥次数减少1次,减肥19.3%,产量提高1.7%。不同缓控释肥的施用效果以"好乐耕"和"稻坚强"效果较好,与常规配方施肥相比,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36.10元/667 m2、138.80元/667 m2。  相似文献   

2.
硝基双效肥对水稻产量、生产效益及节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硝基双效肥对水稻产量、效益和节肥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条件下,硝基双效肥相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0.38%,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减产2.0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施用硝基双效肥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和常规肥料处理效益基本相当,但减肥效果比较明显,小区试验减少率为17.2%,示范对比减少率为24.3%。  相似文献   

3.
乌金绿生物黄腐酸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黄腐酸是同时具有改良土壤和提高肥效作用的一种新型生物肥。针对生物黄腐酸肥料的特性及水稻增产效应受到限制的现状,本文在水稻总追肥量减少13.3%的基础上施用乌金绿牌生物黄腐酸肥料,探讨其对水稻减施增效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增加肥料成本的情况下,乌金绿牌生物黄腐酸肥料与化学肥料相结合使用不仅可以增加水稻生物量,促进根系生长,而且可以使水稻提早抽穗,改善穗长、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子,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试验通过水稻生产中不同用量梯度有机肥做基肥用量,而随着有机肥基肥用量的增加在水稻分蘖期和穗期相应减少化肥用量来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探讨其对水稻的减肥增效、增质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处理4有机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量大,所以返青期较早,分蘖时期较晚,成熟期也较早。处理2、3返青期、分蘖期较晚,而成熟期较早,不同处理施肥用量梯度对拔节、始穗期、齐穗期影响无明显规律。分蘖期结果调查显示,处理3施用化学肥料最少,有效穗数、实粒数都最少,并出现脱肥现象。建议处理3分蘖期前5~6 d应施入化肥作为调节肥。而处理4不施有机肥,化肥施用量较大,分蘖旺盛,无效分蘖增多,结实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缓控释肥料施用对鄂北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比较了两种缓控释肥料不同用量施用效果的差异,以期为鄂北水稻生产中缓控释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缓控释肥料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掺混包膜型控释复合肥料处理水稻增产6.6%~17.3%,施用腐...  相似文献   

6.
通过金淼三号(银谷星运)氨基酸水溶肥与当地施肥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其在本地区水稻生产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施用金淼三号(银谷星运)氨基酸水溶肥的处理,在株高、穗长、有效穗、穗粒数等方面都要优于常规施肥,但结实率、千粒重比常规施肥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金淼三号(银谷星运)氨基酸水溶肥的处理增产17.6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无公害施肥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品种F-2000为材料,进行了施用不同肥料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提高产量的技术的研究。在每公顷施氮195 kg、一次性全层施肥的同一条件下,设尿素、氮磷钾复合肥、BB硅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尿素、畜粪等6种肥料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单施无机肥尿素和氮磷钾复合肥相比,BB硅肥、畜粪的处理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与不施肥无显著差异。与施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尿素和对照相比,施用畜粪和氮磷钾复合肥处理的杂草密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所有施肥处理产量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纳米镁和离子镁对水稻产量、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南粳9108为试验对象,设置了3个氮水平(0、180、270 kg/hm2)下不施镁肥和施用纳米镁或离子镁的盆栽试验.[结果]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施用纳米镁和离子镁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较不施镁处理均有所提高,且施用纳米镁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施用...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施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肥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铃薯》2017,(6):341-345
为研究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的增产增收效果,以当地主推品种‘合作88’为试验材料,以当地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施用推荐施肥、缓控释肥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施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对改善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产量增幅在7.88%~14.92%,其中处理4(施用推荐施肥减20%+生物有机肥80 kg/667m~2)的产量最高,较处理1(习惯施肥)增产428 kg/667m~2,达到3 297 kg/667m~2,增产14.92%;马铃薯经济效益增加幅度在1.73%~13.81%,其中处理4(推荐施肥减20%+生物有机肥)较处理1(习惯施肥)增加收益605元/667m~2;使用生物有机肥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使用缓控释肥和常规肥料;建议在种植马铃薯时,可以适当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的使用量,起到减肥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聚天冬氨酸增效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针对聚天冬氨酸增效肥在水稻上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行试验。[结果]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施用了聚天冬氨酸增效肥的水稻株高增加了2.67 cm,增幅为2.97%;有效穗数增加2.55万穗,增幅为0.85%;空秕率减少了7.26%;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增产635.7 kg/hm2,增产率为8.11%。[结论]水稻生产过程中施用聚天冬氨酸增效肥可取得明显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热带地区典型酸性水稻土为载体,通过设置不施肥处理(CK)、常规化肥(T)、有机无机复混肥(OF)、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施10%(10%OF)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施20%(20%OF)等不同试验处理,研究化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减量施用对海南省双季稻的产量、养分积累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评估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减量施用对热带地区土...  相似文献   

12.
针对淮北地区水稻化肥减量增效的新形势,通过丰卉尿素、吉多素、增效控失肥等新型肥料的组配,研究了其对连粳15号直播、南粳5718毯苗机插的产量构成、品质性状、经济效益等的影响,探索化肥减量条件下水稻产量提高和稻米品质提升的有效施肥途径。结果表明,“控失肥+吉多素+丰卉尿素”“控失肥+吉多素+常规尿素”两种组配方式能够将化肥减量增效和水稻产量提高、稻米品质提升有机结合,具有较好的示范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化肥总养分减量18%的前提下,比较2种不同缓释肥在新垦水田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新垦水田上施用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但可大幅提升化肥偏生产力,化肥减量效果明显。与常规施肥(施用45%三元复合肥)相比,施用缓释肥可增加水稻生长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弥补了有效穗数的不足,达到稳产的目标。相比较而言,有机缓释肥的施用效果较掺混肥料要好,较常规施肥增产1.1%、增效350.4元/hm2、化肥偏生产力提升23.2%。建议可将“好乐耕”有机缓释肥作为余杭地区主要水稻缓控释肥品种之一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25年定位试验,设置6个大田试验处理(CK,不施肥;NPK,常规施用化肥;1/4M+3/4NPK,25%有机肥替代化肥;1/2M+1/2NPK, 50%有机肥替代化肥;M,100%有机肥替代化肥;MNPK, 100%化肥+100%有机肥),研究了长期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N素总积累量与产量大小均表现为MNPK>1/4M+3/4NPK> NPK>1/2M+1/2NPK>M>CK,与NPK处理相比,MNPK和1/4M+3/4NPK处理的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增加20.11%~27.86%、产量增加2.04%~12.42%。各处理花前N素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69.54%~84.60%)显著高于花后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15.40%~30.46%),花前N素积累是水稻植株N素的主要来源。1/4M+3/4NPK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及氮收获指数均高于NPK处理,分别提高16.42%、10.29%。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改善了稻米品质,提高了籽粒氨基酸含量,其中,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是必需氨基酸含量的2倍左右。长期施肥条件下,25%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在化肥减施基础上,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养分吸收,是黄壤性水稻土地区实现水稻增产、品质提升的最佳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于2018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试验区开展生物节氮增产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四种不同生物菌肥处理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较,考查不同生物菌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性状、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相关指标及节氮效果.结果表明,奕源生物菌剂处理节肥最多,比对照减氮肥18.6%,产量与对照相当.万丰达掺混肥处理产量最...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和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不施肥和常规施用化肥为对照,研究有机肥和化肥的不同比例配合施用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各按常规施肥量的50%混合施用时,产量最高,比不施肥增产44.7%,比常规施用化肥增产32.2%,与其它处理相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根瘤数平均比不施肥多16.7个,比常规施肥多8.4个。有机肥高量(150%、200%)施用,与有机肥100%施用相比产量增产不明显。随着有机肥比例的加大,与常规施用化肥相比,蛋白质与脂肪总量呈增加趋势,且有机肥100%施用后,蛋白质与脂肪总量最高,蛋白质与脂肪总量比不施肥增加0.46%,比常规施肥增加0.28%。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氮肥减量和替代确保水稻稳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双重目的。试验设计不施氮(N0)、3种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和3种减氮配施钮翠绿有机复合液肥施肥模式,以当地施肥水平为对照,研究生物有机肥或钮翠绿有机复合液肥配施及不同减氮比例处理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模式平均减氮30%的情况下,早、晚稻的平均产量略低于常规施肥模式,钮翠绿有机复合液肥配施模式表现出类似的趋势;与常规施肥模式相比,生物有机肥或钮翠绿有机复合液肥配施平均减氮30%的情况下,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了34. 3%,表明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或钮翠绿有机复合液肥配施减量化肥是可行的,是一条化肥减量和水稻稳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发现,苏北地区粳稻生产中普遍存在化学品过量施用的现象,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减肥减药技术方案。方案主要包括:⑴选用适宜品种;⑵培育长秧龄壮秧、普施“出嫁药肥”;⑶麦秸全量还田;⑷浅耕地且防基肥渗漏;⑸抢早扩行移栽;⑹通气式灌溉、高质量搁田;⑺分蘖肥减量增效、施足穗肥;⑻综合防控。采用此减投技术,在化学品投入下降28%~42%的情况下,还能保障苏北地区粳稻成穗量充足、群体质量优良、病虫草害得到有效防控,进而实现“化投大降、产量不减、防效不降、安全高质”。  相似文献   

19.
减氮和增氧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减氮和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3个品种水稻中旱221(旱稻)、中浙优8号(水稻)和IR45765-3B(深水稻)为材料,并设常规施氮量(195.0 kg/hm2)、减施氮量(157.5kg/hm2)2种氮水平和常规淹水灌溉(ConventionalFloodIrrigation,WL)、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Micro-nanoBubbleWater OxygenationIrrigation,MBWI)2个灌溉模式,对比分析了3个品种水稻的茎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干物质量、产量和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MBWI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中旱221、中浙优8号和IR45765-3B的2年平均产量MBWI处理分别比WL处理增加12.4%、7.5%和6.7%,这可能与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密切相关。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增施氮肥用量显著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并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和增氧灌溉均影响水稻各氮素利用率指标,与淹水灌溉相比,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均可以显著...  相似文献   

20.
施用海藻酸复合肥料的双季稻产量和氮磷肥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南大田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普通复合肥、海藻复合肥、80%普通复合肥和80%海藻复合肥,研究海藻复合肥减施条件下对双季稻产量、肥效、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残留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复合肥能够提高水稻有效穗和稻谷产量,晚稻海藻复合肥较普通复合肥有效穗增加14.5%,早稻稻谷增产7.6%,晚稻增产5.1%,均达显著水平;而80%海藻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稻谷产量无差异。海藻复合肥能够提高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与常量施肥相比,减量施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1~8.5 kg/kg和15.2~21.4 kg/kg,氮和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1.3~19.7和12.0~19.8个百分点,均以80%海藻复合肥处理最高。减量施肥显著降低20~40 cm土壤硝态氮的含量。海藻复合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蔗糖酶、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综合得分为80%海藻复合肥>海藻复合肥>普通复合肥>80%普通复合肥>CK。在华南双季稻种植条件下,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海藻复合肥减肥20%具有较好的稳产效应,但是周年氮磷养分平衡表现为亏缺,建议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及目标产量制订减肥措施,以保持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