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在引进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理论前提下,对国内七大类著名代表性景区进行调查分析,意在探索我国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七类不同类型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最高,依次为存在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文化和自然型景区相对度假型景区更多的旅游者认可旅游客观真实性,梅里雪山自然人文复合型和河南博物院历史文化型景区持建构真实性观点的旅游者相对较多,丽江古城文化型景区和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持后现代真实观较多,度假旅游景区、自然旅游景区和历史、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更多地持存在主义观点,而版纳民族文化型和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则正好相反。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相关性表现为知识功能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自我实现动机、自尊动机和最小化惩罚逐步递减趋势;客观真实性旅游者更注重知识功能动机,对自尊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则反应平淡;建构真实性旅游者表现出对知识功能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及对自我实现动机较为重视,而不太看重自尊动机与最小化惩罚动机;后现代真实性旅游者对知识功能动机、自尊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相当看重,而漠视旅游的奖励最大化动机;存在真实性旅游者对知识功能动机和奖励最大化动机更感兴趣,而不太看重自尊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另外,旅游真实性与旅游动机的相关性在七大类不同类型景区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国内有关旅游真实性实证定量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上对现实的旅游市场研究和基于旅游者的规划活动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和对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的实证调查分析,本研究意在探索我国宗教文化型景区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宗教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旅游者最多,然后为建构真实性,最少是存在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体现了国内宗教文化型旅游者对文化绝对客观性的认可和文化真实性认知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秀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96-16898
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和对丽江古城文化型景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分析,探索我国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了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最高,依次为存在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相关性总体上表现为"知识功能"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自尊"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逐步递减趋势;4类不同的旅游真实性与5类不同类型的旅游动机之间的相关性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理论上丰富了国内有关旅游真实性实证定量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上对现实的旅游市场研究和基于旅游者的规划活动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和对宝天曼自然观光型景区的实证调查分析,本研究意在探索我国自然观光型景区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自然观光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自然观光型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居多,其次为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体现了国内旅游者对客体绝对真实性的认可和重视旅游自身体验的倾向。宝天曼自然观光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相关性表现为知识功能动机、"自尊"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和"最小化惩罚"动机逐步递减趋势,说明了旅游者从对知识追求的重视和对旅行过程中的舒适享受的关注,到愿意就旅游过程进行自我回顾并与别人交流的意愿和对猎奇参与体验的兴趣淡化,最后过渡到放松安逸的淡漠。  相似文献   

5.
王秀红  王雪颖 《河南农业》2023,(33):58-59+62
以亲子型乡村游景区郑州沙窝景区为案例点,通过对旅游者真实性的实证调查研究,以期获得基于旅游真实性的亲子型乡村旅游景区市场结构特征,优化景区市场营销管理。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亲子型乡村游景区旅游者更在意的是自身和孩子的旅游体验;第二,亲子型乡村游景区旅游者学历层次基本上呈现出与建构真实性的正相关,但与客观真实性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研究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乡村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江西省井冈山为例,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状况、家庭收入状况和旅行方式等人口学特征出发,对红色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的客观、建构、存在和后现代真实性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以期提升红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乡村旅游及红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屏蔽意指遮蔽、阻挡,旅游景区也存在形象屏蔽现象。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屏蔽实质上是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发端于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形成于旅游者对景区的比较和选择。所以,旅游景区形象屏蔽是在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中,通过旅游决策行为里的景区感知形象排队所表现出的景区选择次序上的先后和选择结果的去留。“先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后者”;“留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去者”。旅游景区形象屏蔽的演进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原生性景区形象屏蔽、现实选择性景区形象屏蔽和实地感知性景区形象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对于旅游者来说会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保持某种稳定性,但当条件变化时,旅游景区感知形象屏蔽也必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史云  田甜  许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54-9256
笔者分析了低碳旅游景区的内涵,认为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景区的特点是以满足旅游者最低旅游体验效果为前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统一体。笔者将低碳景区分为生态型、文化型、生态与文化耦合型3类,举例说明了各类旅游景点的代表,提出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旅游行业的自律监管,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以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从该景区的低碳旅游资源、景区低碳开发、景区低碳管理入手,提出景区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低碳经济:①净化景区空气质量、优化景区环境;②淘汰落后产能,多措施保护景区生态资源;③坚持低碳环保理念,健全基础服务设施;④立足本地资源,开发旅游土特产品及纪念品;⑤使用电子门禁票务系统、智能监控系统、LED咨讯传播平台等实现景区的低碳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方法,并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方法]运用非结构化和结构化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进行评价分析西安市旅游形象的感知特征与存在问题。[结果]西安的旅游形象显著表现为文物历史古迹氛围,以兵马俑、城墙、大雁塔、华清池等为主要载体,总体上呈积极性。旅游传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旅游服务等方面对西安旅游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结论]游客对旅游资源评价高于景区评价,表明西安的旅游资源虽具有较高知名度,但缺乏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和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需要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以提高旅游者对西安的熟悉度,西安旅游景区的发展须要关注旅游者需求变化,注重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发,增强游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徐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将异彩纷呈的徐州民间传说有效地融入徐州旅游景区,可以进一步凸显旅游地方特色,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徐州旅游景区对民间传说的开发利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徐州旅游景区的现状和广大旅游者的休闲与文化需求,应加大对徐州旅游景区民间传说的宣传力度,提高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徐州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商品,助推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徐州旅游景区,不断拓展旅游空间。  相似文献   

11.
该文提出文化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包括硬组成和软组成两部分,对两部分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其解说系统现状进行分析,从完善旅游解说规划、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营造良好旅游体验氛围、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构建地方感理论的文化型解说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景区调适旅游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旅游者、社区居民和景区员工3类利益相关群体的旅游影响感知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3类利益相关群体对旅游影响认同程度的排序是:旅游者社区居民景区员工;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旅游影响因子的感知存在差异,且对7个旅游影响因子中的2个因子的感知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者体验真实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超群  罗明春  钟永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57-11159
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阐释了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内涵,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要求,指出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根据乡村旅游者旅游体验真实性需求的多元化与层次化,在保持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舞台构建和创新,以期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照片收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摄影照片进行研究,探索旅游者对古镇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呈现出的感知与体验,以及旅游者之间的景观偏好共性。结果表明:古镇旅游主要以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及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为主,以寺登四方街为核心,集聚效应明显,旅游热点已渐趋成熟,旅游者对建筑、街巷空间、桥梁和生活场景类景观表现出明显的景观偏好共性。  相似文献   

15.
以舟山市以及舟山市最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朱家尖景区、普陀山景区以及舟山市整体旅游需求为分析对象,对它们2014到2018年的旅游者人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公式计算三者2014年到2018年之间的数据,通过对比及分析,得出朱家尖景区的季节性强度指数数值最大,季节性表现最显著,舟山市总体次之,普陀山景区的季节性强度指数数值最小,但季节性差异依然显著的结论,以促进舟山市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为目的,提出了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方法及个案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加强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提高解说水平,是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利于旅游景区提高文化品位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旅游者获得更高的旅游价值和旅游体验.在对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进行概述,总结近年来国内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1311"设计方法,包括目标确定、环境调查、受众分析、主题定位、方案策划、评估调控等6个步骤.最后,以千岛湖森林氧吧环境解说系统的设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参19  相似文献   

17.
旅游景区的形象直接关系着游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并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游玩的过程体验以及游客对于景区的基本印象。本文就从旅游景区的形象出发,研究旅游景区对于游客满意与忠诚的影响,并从增强对景区代表物的宣传、做好旅游景区的安全工作、加强旅游景区的服务、加强旅游景区的交通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游客对旅游景区满意与忠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者动机是主导生态旅游者行为的内驱力,深入剖析其动机是探知生态旅游者旅游感知的关键,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行为方式.研究以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旅游者为对象,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包含放松休闲、提升自我价值和学习教育3个潜在变量与11个观测变量的测量模型,并对潜在变量内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放松休闲、提升自我价值和学习教育3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均为显著,其中“放松休闲”与“提升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与“学习教育”表现出中高度相关;研究应用建立的测量模型对旅游动机进行分析,总体认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我认定的生态旅游者有强烈的“放松休闲”动机,但对“学习教育”兴趣并不强烈.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规律与营销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美琴  吴小根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190-193,200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来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出游动机与旅游决策行为以及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感知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南京市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市的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武功山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分析了武功山旅游景区的特点,对武功山景区的环境管理、社区管理和生态旅游者管理等3个方面进行了管理模式的探讨;对武功生态旅游景区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