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分离鉴定了来源于重庆不同辣椒产区的14个病原菌分离物,经形态特征鉴定及回接发病特征观察,确定这些菌株均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14个菌株在OMA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孢子囊形态类似,形状多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乳突明显。对PDA、OMA、CA及V8汁4种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观察表明,辣椒疫霉菌株在OM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但在V8汁培养基上产孢最多。采用灌根法对14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别,其中10个为race 3,2个为race 2,2个为race 1,初步推定race 3为重庆地区辣椒疫病病原菌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2.
葡萄生单轴霉重寄生菌F3的鉴定及防治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从生长异常的葡萄霜霉层上分离获得的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的重寄生作用及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的重寄生作用,并对菌株F3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28S rDNA序列分析,采用孢子囊萌发抑制和离体叶片点样法测定该菌株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表现出覆盖、缠绕的重寄生现象。结合形态特征与序列分析结果将该菌株最终鉴定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及其无菌发酵液对葡萄霜霉菌孢子囊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6.8%和83.1%;经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预防处理后的离体葡萄叶片发病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的发病率98.8%,防治效果达88.9%;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混合后点样接种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为50.0%,也显著低于对照,防治效果为49.1%;而治疗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层生镰刀菌对葡萄生单轴霉具有重寄生作用,且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较强的预防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利用葡萄抗性品种以及田间病害综合治理,采用离体叶盘接种法分别对2018年和2019年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采集的43株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及聚类分析,并对17个主栽葡萄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18、2019年供试菌株致病力和供试葡...  相似文献   

4.
枝干病害葡萄溃疡病近年来严重限制了葡萄产业发展。研究表明葡萄蔗糖转运蛋白参与寄主植物和病原菌的互作过程。为解析蔗糖转运蛋白VvSUC12在葡萄免疫反应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VvSUC12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 500 bp的启动子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区域包含4个Dof转录因子结合序列(A/TAAAG)及多种激素调节与防御相关的顺式元件。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接种可可毛色二孢菌显著诱导VvSUC12和VvDof19基因的表达。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筛选得到与VvSUC12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VvDof19。酵母双杂交实验证实VvDof19具有自激活活性;进一步通过烟草瞬时表达发现Dof19-GFP的相对GUS活性约为对照GFP的9倍,表明转录因子VvDof19能够激活VvSUC12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蔗糖转运蛋白在葡萄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防治葡萄霜霉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选择了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5%氰霜唑可湿性粉剂、25%烯酰吗啉悬浮剂5种杀菌剂开展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表明,参试药剂中,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效最好,3次喷施后,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为95.79%,...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暗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 PY-1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omopara viticola的抑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PY-1发酵滤液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影响,检测PY-1的活性物质种类,并测定其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PY-1发酵滤液能够导致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和孢子囊梗出现褶皱、破裂和畸形,进而使其丧失侵染功能。PY-1菌株代谢产物中包含几丁质酶、蛋白酶、嗜铁素、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氰化氢、吲哚乙酸,不含纤维素酶。PY-1菌株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效,发酵原液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中期防效可达到89.17%以上,末期防效达86.28%以上,比52.5%噁唑菌酮·霜脲氰2 000倍液的防效略低,但显著高于58%甲霜·锰锌1 000倍液的防效;PY-1菌株发酵液稀释700倍后对葡萄霜霉病的末期防效与甲霜锰锌1 000倍液防效相当。表明PY-1菌株具有研制防治葡萄霜霉病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从暗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PY-1菌株发酵液中分离鉴定抑菌活性产物,评价其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抑制作用,为该菌株及其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的应用提供依据。PY-1菌株发酵液经二氯甲烷萃取,减压浓缩获得抑菌粗提物,稳定性测定结果显示,避光条件下,15℃~65℃、pH 6~10、4℃或常温保存6个月,抑菌活性稳定。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柱层析、薄层层析和HPLC等技术,对抑菌粗提物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2种抑菌活性组分;采用ESI-MS、1H NMR、13C NMR等波谱分析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结构鉴定,2种活性组分分别鉴定为5-乙酸环已基酰亚胺(5-acetoxycycloheximide)和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2种组分的抑菌活性,不同浓度(104 ng·mL-1、102 ng·mL-1、1 ng·mL-1)的5-乙酸环已基酰亚胺和环己酰亚胺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为92.59%、86.30%、64.81%和97.04%、91.85%、84.07%。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樟树枝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混合液滴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樟树枝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病原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了枝叶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测定了其活性成分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浓度为0.1 g/mL以上的樟树枝叶提取物对孢子囊萌发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达100.0%;樟树枝叶提取物经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后,分别获得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分离物,浓度为1.0%时各分离物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8.4%、92.4%、32.5%和58.7%,乙酸乙酯相富集了主要抑菌活性成分,经液相色谱分析并与色谱库数据比对,确定其活性成分中含有芦丁和槲皮素;浓度为1.0%的芦丁和槲皮素对孢子囊具有抑制作用;田间试验显示,浓度为0.3 g/mL以上的枝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预防效果显著,治疗效果在60.0%以上。研究表明,樟树枝叶提取物可以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提取物的活性成分芦丁和槲皮素可以作为植物源药剂。  相似文献   

9.
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鉴定的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盆栽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从22个供试葡萄品种中鉴定筛选到1个高抗霜霉病的品种超藤和8个中抗品种饭刚黑、信浓乐、弗雷无核、黑蜜、优选皮奥萘、高妻、京秀、峰后。相关性分析表明,22个供试葡萄品种接种前和接种后2d,PPO、PAL活性和CAT比活性与霜霉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SOD活性与霜霉病病情指数相关不显著。PPO、PAL活性和CAT比活性与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可利用这3种酶的活性作为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的辅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葡萄霜霉病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已测序和已报道的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Berk et Curtis) Ber.et de Toni]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型2(cytochrome c oxidase Ⅱ,cox2)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设计合成了一对用于P.viticola的检测引物F Pv/R Pv。利用该引物对包括P.viticola在内的30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包括15种Plasmopara属真菌、8种葡萄常见致病菌)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验证引物F Pv/R Pv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该引物特异性强,仅P.viticola基因组DNA作为模板的PCR扩增产物呈现一条600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其他参照菌株及阴性对照均无任何条带;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检测法可以检测出3.3 pg/μL 水平的P.viticola基因组DNA;应用该方法对来自全国不同葡萄产区的不同品种的78份葡萄霜霉病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法适用范围广,且检测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11.
对9种主要为害果树、林木、蔬菜、稻麦、烟草、药草等植物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区分进行了研究,各种类的1~5龄若虫及成虫标本均通过田间采集和室内饲养方法获取。通过对不同种类若虫进行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提供了3~5龄若虫间的鉴别特征。9种有害蝽象分别为:华麦蝽Aelia nasuta Wagner、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麻皮蝽Erthesina fullo(Thunberg)、菜蝽Eurydema dominulus(Scopoli)、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二星蝽Stollia guttiger(Thunberg)、红脊长蝽Tropidothorax elegans(Distant)、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Linnaeus)。  相似文献   

12.
部分鲜食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田间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54个鲜食葡萄品种为试材,调查统计不同葡萄品种的霜霉病发病程度、发病速率、落叶率和新梢成熟度。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欧美杂种品种群的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显著高于欧亚品种群;病情指数与落叶率、新梢成熟度呈极显著的相关性,与发病速率之间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鲜食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及抗病机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田间接种鉴定和离体葡萄叶圆片室内接种鉴定鲜食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表明,品种间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可依感病病级分为三类,低感品种有“z工伊豆”、“奥林匹亚”、“山东早红”、“森田尼”、“早玛瑙”。几乎所有的无核品种均高感霜霉病,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与叶内可滴定酸、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相关,与叶背气也密度、气孔开度也无相关,而外施高浓度邻苯二酚却显著降低了霜霉病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14.
葡萄霜霉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品种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兴敏  孙磊  张玮  李兴红 《植物保护》2018,44(1):166-169
本文通过对葡萄霜霉病抗病性鉴定方法进行优化,建立了一种更为快捷、方便、可靠的鉴定方法,并对32个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进行了鉴定,为葡萄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以田间混合的霜霉病菌为接种体采用叶盘法鉴定葡萄品种的抗病性更加快捷、方便。供试的32个葡萄品种对葡萄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免疫品种有‘康拜尔早生';高抗的有‘阳光玫瑰'、‘美乐'、‘Ms27-31'等5个品种;中抗的有‘贝达'、‘小芒森'、‘2E-16-2'等6个品种;低抗的有‘瑞都红玉'、‘早黑宝'、‘摩尔多瓦'等10个品种;感病的有‘里扎马特'、‘玫瑰香'、‘香妃'等10个品种。  相似文献   

15.
对36个葡萄品种(品系)苗期对霜霉病的田间抗病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不同葡萄品种(品系) 对葡萄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绝大多数欧美杂交种的抗性要强于欧亚种葡萄, 供试的10个欧美杂种中, ‘瑞峰无核’对葡萄霜霉病表现为高抗; ‘DEMIR’、‘龙宝’、‘红富士’、‘黑奥林’、‘峰后’5个品种表现为中抗。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我国山西、山东、河北和云南省葡萄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以及田间病菌群体的适合度,本研究采用Taqman-MGB技术检测了2020年-2021年采自上述4省份292株葡萄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频率;采用叶盘法测定了田间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适合度。结果表明,上述4个地区的平均烯酰吗啉抗性频率及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0%和74.7%,其中山东省蓬莱区最高(91.2%和96.3%),河北省廊坊市(73.8%和85.0%)和云南省宾川县(75.0%和82.6%)次之,山西省清徐县(16.7%和34.7%)最低。适合度分析发现,田间抗性菌株的产孢能力明显高于敏感菌株,但二者的复合适合度指数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4省份霜霉病菌群体均对烯酰吗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田间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无明显适合度变化。  相似文献   

17.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防治霜霉病主要依赖化学药剂,其中羧酸酰胺类杀菌剂是一类重要药剂,然而病原菌抗药性对其防效有重要影响。2015年本实验室首次在中国检测到抗烯酰吗啉的葡萄霜霉菌,并开发了Tetra-Primer ARMS PCR快速检测法来检测抗药性。本研究利用此技术对采自山西省清徐县60株葡萄霜霉菌进行了烯酰吗啉抗性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株具有抗药性,其他59株均为敏感菌株,说明该地区霜霉菌已经开始产生烯酰吗啉抗性,但尚未大范围扩展,需要进行持续监测以指导杀菌剂的使用,这也是首次报道山西省葡萄霜霉菌存在烯酰吗啉抗性菌株。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云南特色葡萄产区葡萄霜霉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7对SSR分子标记对采自云南3个地区的155株葡萄霜霉病菌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分析了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地域之间的关系。7对引物共检测出41个等位基因,114种基因型,病原菌群体的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无偏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42和0.600。分子方差分析和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不同群体间存在相当大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以及Structure分析表明,元谋群体与宾川、寻甸两群体之间均具有较高的基因交流,宾川和寻甸两群体间则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上述结果表明,云南葡萄霜霉病菌群体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遗传结构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