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播种期对北方春早熟大豆生育进程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域主栽早熟大豆品种合丰42、黑河38和东农44为试验材料,通过5个播种期处理(S1、S2、S3、S4和S5,研究播种期对北方春早熟大豆生育进程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延迟,出苗速度逐渐加快,营养生长阶段逐渐缩短,生殖生长阶段逐渐提前,后熟阶段加快,生育日数逐渐缩短;株高、主茎节数及百拉重呈逐渐降低趋势,单株芙数、单株拉数及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合丰42在5月30日播种获得最高产量,为4010.7kg/hm2,黑河38和东农44在6月9日播种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4466.3和4383.0kg/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种期对大豆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筛选适合陕西省延安市不同播种时期救灾补种的品种及探索大豆最适播种时期,试验选用10个大豆品种(系),分4期播种,调查相关农艺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明显,随着播种期的延迟各大豆品种(系)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结芙数、单株拉数、百拉重均呈递减趋势,且总生育日数也随播种期的延迟而呈现缩短的趋势。其中,第I播种期(5月21日)参试大豆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整体表现均最好,为陕西省延安市的最适播种期;晋豆42和汾豆78的4个播种期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均较其他品种(系)表现良好,可作为陕西省延安市不同播种时期救灾补种的最适品种。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期对周花2号花生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制定周花2号的栽培技术规程,提高栽培技术,寻找最佳播期,2017年以周花2号为材料进行6个播期的栽培试验,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周花2号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其大面积推广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周花2号的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后,周花2号表现主茎降低、侧枝变短、单株分枝数减少。不同播期对周花2号经济性状的影响明显,以处理5月30日播种荚果产量最高,为6547.5kg/hm~2,随着播期的提前或推迟,荚果产量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周花2号以5月30日播种最适宜,可以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4.
栽培因子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高油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高油大豆淮豆8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和密度两因子对其产量及品质性状影响。结果表明:①A3B4 (播期6月20日、密度30×104株/hm2)是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籽粒产量达到3103.75kg/hm2;②播期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影响大于密度;③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粒数由多到少,百粒重与播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不同播期对苦荞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苦荞秋季的适宜播期,本试验以‘黔苦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播期处理,研究了播期对苦荞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苦荞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影响。随播期推迟,苦荞各生育阶段相应推迟,全生育期增加。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后降趋势。产量和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黔苦6号’在贵州毕节地区秋播的适宜时间为8月28日左右,此播期处理更有利于苦荞的生长发育及优质高产栽培。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苦荞秋播的适宜播期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糯玉米新品种‘郑黄糯2号’的夏播适宜播期,比较了7个不同播期(5月21日、5月26日、5月31日、6月5日、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下‘郑黄糯2号’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及鲜食品质。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郑黄糯2号’各生育阶段持续时间均缩短,粗缩病率降低。与5月21日播种相比,6月5日播期处理的生育期缩短13天,粗缩病则由11.26%减少到3.47%;6月20日播期处理的生育期缩短28天,无粗缩病害发生。随播期推迟,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变化不明显,行粒数减少,秃尖长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6月5日播期处理行粒数比5月21日播种减少12.12%,秃尖增加到0.06 cm,而较6月20日播期处理行粒数增加2.00%,但秃尖长减少1.47 cm,该播期处理的产量最高(11268.58 kg/hm2),分别较5月21日、6月20日播期处理增产6.81%、27.81%。在鲜食品质方面,籽粒粗淀粉含量和皮渣率随着采收期延迟而增加,但可溶性糖含量则相反;相同采收期下,‘郑黄糯2号’的鲜食品质表现为播期越早越好。综合以上因素和生产实际,‘郑黄糯2号’夏播的适宜播期为5月25日到6月5日,且在小麦收获后尽可能早播。  相似文献   

7.
以驻豆19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14日、6月21日、6月28日、7月5日、7月12日及7月19日6个播期,分析不同播期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夏播大豆驻豆19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播期不同,对大豆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影响也不同。不同播期对大豆出苗、开花及结荚所需天数影响不大,但对完熟期影响较大,7月19日播种大豆甚至未能正常成熟。就产量性状而言,随播期后移大豆产量逐渐下降,其中6月21日播种的大豆比6月14日播种的大豆有效荚数高,但不孕荚率也较高。生产上建议小麦收获后及时秸秆还田,采用免耕机械铁茬种肥异位方式播种大豆。  相似文献   

8.
花生适期播种是发挥品种高产潜力、实现丰产高效的关键因子之一。为了确定临花9号的最佳春播种植期,2018年以临花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处理对临花9号生物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播期推迟,花生全生育进程加快,生育天数缩短;5月11日和5月16日这2个播期处理下,花生的单株结果数、荚果产量和果仁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因此,5月11日至16日作为临花9号的最佳播种适期。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三江平原60 余年大豆生产主栽品种更替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改进与变化规律,指导当前或今后的品种改良与创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选用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同熟期组的18 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试验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随年代的推进,株高与有效分枝数呈降低趋势;底荚高度变化不大,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茎节数呈增加趋势;抗倒伏能力逐渐增强;生育日数逐年延长;品种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百粒重呈波动增加趋势。产量随着年代的推进逐年累加提高,产量变化幅度为2509.20~3311.25 kg/hm2,年平均产量增加13.35 kg/hm2,增长速度为0.53%。由于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改进与变化,特别是品种生育日数延长和产量性状的改进,不断的提高品种产量水平,所以导致了生产主栽品种不断更替与变化,这一结论对当前或今后品种改良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干旱对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控制灌溉法对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的83个大豆品种在2015年和2016年进行全生育期干旱处理,分析全生育期干旱处理对各品种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分枝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的影响,并且对丙二醛、叶绿素含量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旱处理下57%~95%大豆品种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分枝数、百粒重有所下降。与正常供水下相比,大部分材料丙二醛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下降。通过对这些农艺性状在在干旱处理后的变化幅度分析,发现这些农艺性状对干旱响应敏感性强弱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变异系数变化较大,最易受到干旱影响。绝大多数大豆品种在干旱处理下,部分农艺性状相关性发生改变,但也有少数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在条件下未发生变化,说明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对干旱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播期对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了解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对寻求适宜播期及优质高效生产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豆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播期处理(S1为5月1日,S_2为5月10日,S_3为5月21日),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_1、S_2处理生育期日数延长;S_1、S_2处理在鼓粒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生长率明显高于S_3处理,干物质积累向果实转移量增大,其产量分别增加230.6、317.7 kg/hm~2;S2处理在3个处理中最优,水热等气候资源利用程度高。哈尔滨市大豆适宜播期为5月8—10日,但适播期应考虑春季土壤水分或春季首场透雨,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大豆新品种黔豆8号的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大豆新品种黔豆8号的适宜播种期,在代表贵州省西南部大豆主产区的盘县对大豆新品种黔豆8号进行了7个不同播期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对各播种期对鲜食英产量和干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达极显著,对生育性状影响显著,对形成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英/粒等)影响较大.试验结果确定了黔豆8号在盘县作为900kg/667m以上高产鲜食英生产的播期为4月22日-5月2日,提早上市可于4月2日开始播种,明确了黔豆8号作为杆子粒生产达到220kg/667m2以上的播种时期为4月12日-4月22日.  相似文献   

13.
基于黑龙江省芸豆主栽地区春季频繁发生低温干旱,生产上经常晚播的生产实际,为了寻求适应实际生产条件的播期和密度协调栽培技术,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探讨了5月15日(I)、5月25日(II)、6月04日(III)3个播期和15万株/hm~2(D1)、20万株/hm~2(D2)、25万株/hm~2(D3)、30万株/hm~2(D4)4个种植密度对芸豆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第I播期,第II和III播期条件下,芸豆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均有所下降,但芸豆的生长率有所增加。同时,随播期的推迟,芸豆花后的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逐渐下降趋势,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先增后减趋势。II-D2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I-D2和III-D3处理,分别比不同播期下D1处理多27.18%~45.31%、17.57%~34.34%、14.92%~31.31%。总体来看,在3种播期下,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使芸豆生长率、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增加,构建优良群体结构,在晚播(III)时适度密植(D3)的增产稳产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播期对苏北盐碱地环境下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调查和比较不同播期下‘南粳9108’和‘连粳11号’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和产量等相关性状。结果表明:随播种时间推迟,‘南粳9108’和‘连粳11号’的全生育期变短;‘南粳9108’的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呈减小趋势,‘连粳11号’呈先升后降趋势;播期对‘连粳11号’株高影响差异显著,且株高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南粳9108’和‘连粳11号’的播种时间推迟,其有效穗、每穗粒数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南粳9108’在苏北盐碱地区的最佳播种时间为5月24日,‘连粳11号’为5月31日。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对高蛋白大豆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确定探明不同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主栽的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分7 个播期进行栽培,研究了播期对高蛋白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在各播期蛋白质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39.14%~45.26%,最大变化幅度为15.64%;脂肪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18.82%~20.30%,最大变化幅度为7.86%;产量变化范围为2064.2~3068.1 kg/hm2,蛋白质产量均值变化范围为807.2~1377.9 kg/hm2,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播期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A2 播期达到最大值,播期显著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因此,适期播种能够提高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适合当地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是5月4日左右。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紫花苜蓿草产量、生长发育及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播种时间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产量、生长发育及越冬率的影响,以紫花苜蓿品种‘公农1号’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4年在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后,出苗所用的时间及各生长性状呈下降趋势,越冬率及翌年草产量以5月9日、5月24日处理最高,8月9日处理最低。其中,5月24日播种的紫花苜蓿的越冬率达98.95%。结果显示,早播促进植株单株的生长,但由于越冬率较低,影响翌年的总产量。综合2年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紫花苜蓿最佳播期在5月份,最晚也应在7月9日前。  相似文献   

17.
大麦新品种‘海花1号’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海花1号’在江苏及周边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栽培上的理论依据,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海花1号’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同时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播种期及不同播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海花1号’的产量表现为先增后降;适时的早播和适度的提高播种密度有利于其增产。因此,在江苏及周边地区种植,为获高产,每公顷施纯氮210 kg为宜,以300万/hm2至330万/hm2基本苗在10月28日至11月5日播种为佳。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红花在甘肃引黄灌区的适宜种植时间,以云红7号、YM18-6和大红袍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时间(3月16日、3月26日、4月6日、4月15日),研究不同种植时间对红花生育期、农艺性状、花丝和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的推迟,播种至出苗、出苗至现蕾阶段生育期显著缩短,全生育期也随之缩短;种植时间对红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性状随种植时间推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4月6日种植达到最高,3月26日达到次高,与其他种植时间差异显著;红花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适期种植可实现红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合理过渡,促使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更加优质高产。甘肃引黄灌区红花适宜播种时间在3月26日至4月6日。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豆播期衔接对间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完善玉米/大豆间作的播期衔接技术,在西南地区寻求合适的玉米、大豆播期。试验在田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3个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与3个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为对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对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分配比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率和产量均在玉米中播时最高,开花后作物生长率较玉米晚播时高出33.2%;在R4、R6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大豆荚果分配比率分别比玉米晚播时高32.4%,17.9%和26.3%,23.9%;大豆产量较玉米晚播时高75.7%。玉米中播时衔接不同播期的大豆,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比率和产量均在大豆早播时最高,在R4、R6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荚果分配比率比大豆晚播时分别高195.4%,58.5%和33.9%,26.7%;大豆产量较大豆晚播时高出128.7%。在玉米/大豆间作下,玉米中播(5月30日)间作大豆早播(5月30日),即玉米大豆同时播种时,可提高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增加单株干物质累积量、籽粒分配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20.
研究冀北坝上地区不同播期对荞麦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甜荞品种日本大粒和苦荞品种冀苦荞1号2个荞麦品种,设5月11日(B1)、5月18日(B2)、5月25日(B3)、6月2日(B4)、6月9日(B5)5个播期,对2个品种进行连续3年(2013-2015年)播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甜荞日本大粒和冀苦荞1号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影响,综合评价确定日本大粒和冀苦荞1号在冀北坝上地区的最适播期均为5月中下旬(5月11日-5月2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