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国亮  赵治海 《种子》2017,(7):108-109
张杂谷15号是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利用自育光温敏谷子不育系A2为母本,与自育优质抗病恢复系阳高3号父变异株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谷子新品种.该品种于2013年、2014年参加国家谷子区试,2年产量结果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4年在区域生产试验中产量居参试品种第1位,产量表现突出,并于2013年在全国第十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被评为一级优质米,2015年通过全国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2.
张杂谷8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杂交谷子新品种张杂谷8号的特征特性,以及该品种在鲁东南地区夏播条件下,获得高产的一系列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3号’对干旱的生理响应特征及其抗旱性强度,为拓展中国旱作区农业发展途径及杂交谷子在旱作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推广提供支持。利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比较了‘张杂谷3号’、亲本1、亲本2和常规种‘8311’共4种谷子幼苗叶片叶绿素、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不同程度模拟干旱的响应特征。不同浓度PEG渗透胁迫的模拟干旱导致4种谷子材料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下降,‘张杂谷3号’降幅最小;不同胁迫处理下4种幼苗叶片的游离脯氨酸随胁迫程度急剧上升;不同胁迫下,4种材料幼苗叶片内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张杂谷3号’增幅最小;4种幼苗的SOD活性随胁迫加剧呈上升趋势,20%和30%PEG胁迫下,SOD活性均快速上升,其中‘张杂谷3号’上升幅度最大。4种材料在干旱胁迫下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张杂谷3号’的耐旱性最强,常规谷子‘8311’次之,亲本2最差。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谷子杂种优势形成机理,首次以张杂谷3号、5号和6号及其父母本为材料,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酯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同工酶酶谱特性。结果表明:张杂谷酯酶同工酶共分离出14条带,杂种和父母本酶谱不同,有互补酶谱和显性酶谱;谷草转氨酶同工酶共分离出7条带,杂种和父母本属于同型酶谱;谷氨酸脱氢酶同工酶只有1条带,属于同型酶谱;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酯酶和谷草转氨酶酶带数和酶活性存在差异,酯酶和谷草转氨酶同工酶与杂种优势相关;谷氨酸脱氢酶同工酶与杂种优势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丘陵山地谷子机械化播种水平,明确机械精量播种模式下播距和播量对张杂谷10号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通过自走式多功能小粒种子播种机JAS-502B播种,研究不同播种参数对张杂谷10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距减小和播量增大,谷子株高、叶绿素b含量、胞间CO2浓度、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结穗数明显升高,茎粗、叶面积、干重、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穗粒重明显降低,叶绿素(a+b)含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光化学猝灭系数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使用F轮和X轮播种均可提高张杂谷10号产量,使用YJ轮播种谷子产量较低。不同播距条件下谷子产量差异不显著,张杂谷10号是通过分蘖数来调节穗数,实现低密度条件下的增产。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山西省偏关县为例,深入研究影响张杂谷高产的决定性因子,通过多元线性模型对偏关县张杂谷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得出种植时间、种植模式、费用及农业设施投入及鸟害对杂交谷子产量有显著性影响。种植年限越长,农户种植杂交谷的经验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深耕土地对杂交谷子生长更为有利,地膜覆盖技术能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保证杂交谷子产量。针对调研过程中张杂谷生产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种植模式、技术层面、人员培训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张杂谷生产中存在的只重视产量、不重视质量的问题,提出张杂谷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要点,以扩大张杂谷系列品种推广面积,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地膜覆盖穴播条件下,选用张杂谷5号为材料,设4.95万、7.50万、15.00万穴/hm 2 3个单位面积穴数水平与1、2、3、4苗/穴4个每穴留苗数水平,共12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和群体密度对谷子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杂谷5号产量与群体密度的关系表现为“线性加平台”方式;4.75万~11.97万苗/hm 2范围内,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线性方式增加;13.56万~47.25万苗/hm 2很宽的密度范围内,产量对密度的响应表现不敏感,在一个窄幅平台内波动。群体密度相差9.88~10.59倍,张杂谷5号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相差2.58~3.87倍、2.06~3.00倍、1.03~1.05倍。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张杂谷5号每苗分蘖数、每苗成穗数、分蘖成穗率相应减少,密度最高的处理较密度最低的处理,每苗的分蘖数、每苗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分别减少2.3~5.2个、2.8~4.9个和37.2~47.7个百分点;群体密度相同时,增加单位面积穴数比增加每穴留苗数能形成更多的分蘖数和穗数。偏丰水年张杂谷5号子粒产量比干旱年高20.3%,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的显著增加。偏丰水年,张杂谷5号产量以7.5万穴/hm 2和4苗/穴的组合处理最高,较其他处理高3.9%~27.1%;干旱年,产量以15万穴/hm 2和1苗/穴的组合处理最高,较其他处理高0.1%~30.5%,而7.5万穴/hm 2和4苗/穴的组合处理产量次之。  相似文献   

9.
张婕 《种子科技》2019,(10):52-52
分别介绍了"张杂谷"与黄芩的种植技术要点,并探讨了"张杂谷"与黄芩粮药套种的高效旱作栽培技术,以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张杂谷”科研团队与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张杂谷”产业的典型案例,剖析了科企合作推进社会化服务、实行股权激励、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创新历程,为科企合作推进成果转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选取开花结荚期间光合性能及活性氧代谢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绿豆品种,以石蜡切片研究其主茎节位各功能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探讨其植株衰老过程中叶片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绿豆植株开花后,随生育进程,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自下向上逐渐衰老,叶肉细胞逐渐解体,栅栏组织排列趋向紊乱,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以及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的比值均趋于减小;不同绿豆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高产品种叶片相对较厚,栅栏组织较发达,结构较紧密,生育后期叶肉细胞解体较慢。综合分析表明,绿豆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与其产量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功能叶片较厚、栅栏组织较发达的绿豆品种具有相对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2.
水稻矮秆鞘包穗突变体茎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庄  罗丽娟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409-409
以T-DNA标记的水稻矮秆、鞘包穗突变体A846及其野生型为材料,用解剖学方法对比研究茎的外部形态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突变体A846平均株高38.64cm,大于野生型株高的一半,为半矮秆类型;其矮生性在拔节期显著表现;主茎茎秆各节间收缩比例不一,穗下第一节间显著缩短,与sh-型突变体类似;茎秆各节间居间分生组织细胞分化正常,由居间分生组织分化的细胞延伸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各节间基本组织细胞纵向长度相应缩短,穗下第一节间缩短比例最大,其平均值小于野生型的一半;主茎节间数目与旗叶的叶鞘长类似于野生型。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穗位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穗位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以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浚单20为材料,采用石蜡制片和超薄切片法对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玉米品种穗位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玉米品种的叶片厚度、叶脉横截面积和叶脉木质部面积减小,上、下表皮的气孔频度减少(郑单958显著,浚单20不显著),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粒数量减少,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的数量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 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叶脉木质部面积、气孔频度、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粒数量、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粒数量与种植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因而成为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不同粒型品种茎叶组织结构与籽粒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远彤  郭天财 《作物学报》1998,24(6):876-883
本研究观察了冬小麦不同粒型4个品种茎秆,旗叶结构以及籽粒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穗下节的机械组织,输和同化组织随粒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其中以大粒型兰考86-79维管组织最发达,而中大粒型豫麦25茎壁及其内同化组织最大;旗叶则随粒型增大其,叶催厚度增加,维管束数目增多及主脉结构发达。不同粒型品种灌浆强度的差异在籽粒进入灌浆盛期最为  相似文献   

15.
核桃叶片解剖结构与生长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核桃矮化性的鉴定及矮化砧的预选提供理论依据,以核桃不同品种6年生嫁接树和3年生实生树为试材,研究了叶片解剖结构与生长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核桃嫁接树叶片结构与树体生长势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品种的核桃实生树叶片结构与生长势有一定的相关性。栅栏组织厚度与干周生长量显著负相关;海绵组织厚度与株高生长量显著正相关;栅海比与株高生长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干周生长量、株高、干周显著负相关;叶片气孔密度与株高生长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干周生长量、株高、干周显著正相关。叶片栅海比及气孔密度可作为核桃实生苗预测生长势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旱作转BADH基因水稻茎的解剖结构特征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和分析了5个水稻品系(种):52—7、51—15、51—22、中8、白珍珠茎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表皮下和内、外圈维管束鞘的厚壁细胞层数及发育没有明显特征;各节间的基本组织细胞淀粉粒含量少的品系,产量较高;具有少维管束数性和小维管束性;各节间维管束总面积与茎壁组织面积的比值大于对照,但平均值小于白珍珠;BADH基因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水稻品系体内甜菜碱的含量。含量较多的甜菜碱和发达的输导组织,有利于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在旱作条件下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有机物的合成与转运以及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荞麦茎秆解剖结构和木质素代谢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抗倒伏能力不同的4个荞麦品种研究表明,荞麦茎秆抗倒伏能力与茎秆解剖结构和木质素代谢密切相关。倒伏率与茎秆抗折力参数(r = –0.907, P < 0.01)、木质素含量(r = –0.844, P < 0.01)、机械组织厚度(r = –0.881, P < 0.01)、茎壁厚度(r = –0.947, P < 0.01)、维管束面积(r = –0.846, P < 0.01)、机械组织层数(r = –0.806, P < 0.05)和大维管束数目(r = –0.709, P < 0.05)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倒伏指数(r = 0.842, P < 0.01)呈显著正相关。木质素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r = 0.984, P < 0.01)、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r = 0.927, P < 0.01)和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r = 0.862, P < 0.01)呈显著正相关。茎秆木质素含量、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大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可以作为荞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茎秆木质素含量高、机械组织层数多、机械组织和茎壁厚、大维管束数目多且维管束面积大的荞麦品种,其茎秆抗折力参数大、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强。  相似文献   

18.
陆地棉植株组织结构和生化代谢与黄萎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8个陆地棉品种的植株组织结构、酶活性和根系分泌物的比较分析,研究陆地棉黄萎病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陆地棉抗病品种根和茎的导管细胞壁厚、直径小、数目多,髓射线数目多、单位面积薄壁细胞数多,有助于抵御棉花黄萎病菌的侵入与扩展。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棉花抗黄萎病的关系不明显,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相似文献   

19.
4个品种扶芳藤茎叶解剖结构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石蜡切片法制片,观察了4个扶芳藤品种茎、叶横切面的解剖结构,发现不同扶芳藤品种茎、叶的解剖结构相似,但其结构参数差异较大。运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宽瓣扶芳藤的茎表皮角质层厚度、叶片上表皮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及叶片栅栏组织厚度等4个抗旱指标均最大,与另外3种品种间差异显著;金边扶芳藤的上述4个指标最小与另外3个品种间差异也显著。同时得出扶芳藤茎和叶片的表皮细胞外壁的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及叶片栅栏组织细胞的排列方式等结构特征与其抗旱性相关。4个扶芳藤品种的抗旱顺序从强到弱依次为宽瓣扶芳藤﹥红脉扶芳藤﹥紫红扶芳藤﹥金边扶芳藤。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菊芋适应干旱环境的解剖特征,分析菊芋植株营养器官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2个菊芋品种的根、地上茎、匍匐茎、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与参数测定。结果表明:‘青芋1号’与‘青芋2号’的根、地上茎、匍匐茎及叶的解剖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与‘青芋2号’相比,‘青芋1号’根的表皮、皮层厚度分别显著减小35.21%、49.06%,内皮层、韧皮层厚度、韧皮部和木质部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青芋2号’的1.23倍、1.33倍、1.34倍、1.57倍;‘青芋1号’地上茎和匍匐茎表皮的厚度分别是‘青芋2号’的1.18倍和1.38倍;在叶片的解剖结构上,‘青芋1号’的叶片厚度、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厚度分别显著高于‘青芋2号’71.63μm、1.57μm、2.48μm、19.25μm。综合分析说明,‘青芋1号’通过根部表皮、皮层厚度的减小,内皮层、韧皮部的增厚及韧皮部和木质部所占比例的增加来响应干旱胁迫;通过地上茎和匍匐茎表皮厚度的增加,抵御水分流失;通过叶片、上表皮、下表皮的增厚及其内部栅栏组织的增多,利于水分的储存,从而适应干旱环境。本研究结果为菊芋抗旱性品种的鉴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