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以大理州5个核桃主产区39份核桃坚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坚果表型性状特征进行变异性、聚类性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大理核桃坚果表型特征丰富多样性状况,为该地区核桃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数量性状以单果重、核壳厚、出仁率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26.61%、27.91%、16.54%,单果重和出仁... 相似文献
2.
对香格里拉虎跳峡镇79株核桃单株坚果表型特征的13个表型描述性状及8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核桃坚果的形状、仁色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较高,核桃拥有坚果形状表型特征描述的10种类型,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扁圆球形、圆球形和长扁圆球形为主.种仁颜色主要以灰白和黄白色为主,占50.6...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701份杜仲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杜仲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为杜仲优良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材料。 方法对杜仲叶片14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究杜仲不同种质间叶片表型的遗传多样性。 结果不同来源地杜仲叶片的14个表型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20.68%),叶绿素参考值变异系数最小(4.57%);各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 1.90~2.09,叶片长和叶柄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均为2.09;叶片表型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的有26对,呈极显著负相关的有19对,叶片长、叶片宽、叶面积、叶周长、叶柄长5个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的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211%。基于14个表型性状,将701份杜仲种质划分为4类,各类群间叶片表型性状存在较大差异。 结论杜仲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筛选出叶面积、鲜比叶质量、叶片绿色成分、叶绿素参考值、长宽比、节间距6个性状可作为评定杜仲资源的主要表型指标,为叶用杜仲良种选育及综合利用提供了优异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国家枣种质资源圃200份材料60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质量性状之间多样性差异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33~1.96之间,表现出较高遗传多样性的性状包括果形、树形、叶基形状、枣头色泽、叶尖形状、果实颜色6个; 2) 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在2.39%~86.84%和0.99~2.10之间,表现出广泛的变异性; 3) 数量性状间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性的分别有68对和27对,通过R型变量聚类分为5类,充分反映了各性状之间的亲疏关系; 4) 枣头长度、二次枝长度、吊果率等12个数量性状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可作为优先鉴定内容和重要的评价项目; 5) 枣特异种质类型与普通类型之间存在1~2个显著的表型质量性状差异,包括二次枝弯曲度、果形、核壳的有无等,应划分为变型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野生软枣猕猴桃资源评价、优良种质挖掘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98个野生软枣猕猴桃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13种质量性状和16种数量性状进行观测和描述,采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多样性指数,对其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黑龙江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在叶片、果实、枝条等方面变异类型多且... 相似文献
6.
对川西高山峡谷区现有核桃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核桃在开花结果习性、坚果性状、丰产性、枝叶特性以及其它表型特征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并就如何利用这些种质资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浙江省8个不同产地的柿树(Diospyros kaki)品种/类型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柿树表型多样性极其丰富,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长宽比、果实长、果实宽、果长宽比、果柄长、果体积、果质量、果密度、果固形物、果可溶性总糖、果蛋白质14个表型性状中除叶长宽比和果长宽比外的12个在品种/类型间和品种/类型内都存在极显著差异(a=0.01);品种/类型间和品种/类型内优株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且品种/类型间的变异远远大于品种/类型内优株间的变异;利用品种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所有单株基本按品种/类型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南方型黑杨种质材料的表型及生长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黑杨种质资源遗传基础,并进一步为南方地区黑杨种质资源定向选育提供参考,选取地径、苗高、叶面积、叶长、叶宽、叶柄长、叶绿素、侧枝数、叶厚、单株总叶片、叶片干质量共11个树体性状及生理指标,同时观测记录了每个无性系的生长期和抗性,对62份南方型黑杨种质资源的13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2份黑杨资源分成7个类群,各类群材料根据不同性状的相似性进行聚类,整体比较分散,具有较高的分化强度。13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介于0.587~1.550之间,平均值为1.098,叶片相关性状以及生长期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主成分分析将相关变量转化为叶片形态、单株叶片数量、抗性及生长期、侧枝数4个主成分,涵盖了13个测定性状80.953%的遗传信息。本研究首次从表型及生长相关性状等方面探明了南方型黑杨的遗传多样性,对于充分发掘黑杨资源优良基因型,进一步开展南方型黑杨遗传改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陕西核桃的起源、历史和种质资源,并对搜集到的138份核桃种质材料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根据核桃生产的现状和核桃的主要特征与特性,提出了我国核桃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并阐述了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区内山系纵横交错,海拔落差大,形成许多独特的区域小气候特征[1],为中国核桃(Juglans regia L.)的主产区之一。这里核桃遗传资源丰富,包含了实生农家类型以及天然居群等不同类型的群体,另外,西藏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翅果油树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掌握翅果油树种质资源性状变异规律,从中挖掘优异种质资源,为后续林木良种和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方法从山西省翼城县翅果油树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100棵10年生翅果油树实生苗,根据数量分类法编制性状调查表,采用多种方法对翅果油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翅果油树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72%~37.66%,平均变异系数为22.26%。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为1.056~2.213。相关性分析发现,单一器官不同性状的相关性均较高,不同器官间性状普遍没有相关性,但叶长与6个果实性状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发现,前7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9.053%,各性状贡献率较分散。果实性状聚类分析表明,在距离系数为10时,100棵翅果油树聚为3大类,且类别之间果实性状具有显著性差异。果实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产量与种仁性状可以作为翅果油树良种选育的首要目标,因此,在第III类中选择个体10、17、33、37、56、74作为未来翅果油树林木良种或新品种选育的首选材料。 结论山西省翅果油树人工林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可分别根据不同育种目标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濒危植物格木在我国中心分布区种群的果荚和种子表型性状测量分析,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及变异规律,结合地理气候信息探讨影响表型变异的关键因子,为格木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个格木天然种群114个单株的13个果荚及种子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格木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水平、进化和适应性潜力、表型变异规律、表型分化水平、种群聚类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格木表型多样性水平中等,13个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1.911 1(种形指数)~2.103 9(果荚周长)之间,平均2.027 8;8个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0.920 9(P6)~1.885 6(P8)之间,均值为1.474 7。格木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轻,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544 6%(种子长)~18.868 5%(果荚面积)之间,均值为12.410 9%;8个种群的变异系数在8.852 9%(P1)~13.984 8%(P5)之间,均值为12.410 9%。13个表型性状的极大值为极小值的1.395 2(种形指数)~2.805 6(每荚种子数)倍,均值为1.791 7。巢式方差分析表明,格木13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说明这些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种群内的变异(40.387 1%)远大于种群间(11.948 9%)。种群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1.857 9%,各性状的分化系数变化幅度在7.476 5%(种形指数)~38.674 0%(果荚宽)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表型性状之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果荚宽度、种子周长等性状和温度指标呈负相关,与纬度呈正相关,格木在气温高、降雨量大的地区往往具有小果荚、小种子的特征,随着温度指标降低和纬度增加,格木果荚及种子有变大的趋势。格木13个表型性状可提炼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382%。8个天然群体基于欧氏距离可分为3类:第1类2个种群呈现果荚小、种子小的特征,该类表型主要出现在格木分布区的南端;第2类5个种群呈现果荚大、种子大的特征,该类表型主要出现在格木分布区的北部,仅1个种群位于分布区的南部;第3类1个种群呈现果荚小、种子少、种子大而薄的特征,该类表型出现在格木南北分布区的中间衔接部。[结论]格木的表型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在个体上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在群体及物种水平上,格木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轻,各个性状分布相对集中,较为稳定,不易发生群体分化,拥有特殊表型的格木单株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果荚及种子大小进化及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种形指数最不易产生变异。种群内的变异是格木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格木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可减少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广西省容县和龙圩区的格木种群是格木遗传多样性保护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重点区域。年均温等温度因子是影响格木表型及分布的最主要因子。果荚及其中种子的大小是格木种群间聚类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得出较为可靠的灰楸初级核心种质群体,以加强灰楸种质选育、开发利用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解决其种质资源保存成本较高问题,促进灰楸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有效利用。 方法本研究以来自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的200个11年生灰楸无性系的叶部性状,13年生的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为依据,采用5种距离计算方法、6种系统聚类方法、3种取样方法和5种取样比例构建灰楸初级核心种质资源,并进行评价。 结果采用欧式距离和最短距离系统聚类法,以15%的取样比例进行偏离度取样构建的包括30个无性系的灰楸初级核心种质,均值差异百分率为10.00%、方差差异百分数为40.00%、极差符合率为91.95%、变异系数变化率为136.96%,最能代表原有的种质群体;核心种质的构建提高了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柄长、胸径、冠幅和弹性模量高于均值的种质份数占比,降低了Pilodyn值高于均值的种质份数占比;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的核心种质份数占比均高于原始种质。 结论灰楸种质各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30份核心种质不仅还原了原种质的均值、极差和变异程度,还提高了种质的变异系数,略提高了核心种质的生长和材性水平,为促进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长柄扁桃花器官特异种质选择进程并与榆叶梅花进行区分,对位于蒙陕交界处327份野生长柄扁桃种质资源的花器官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长柄扁桃的花器官表型变异类型较丰富,其中花瓣宽的变异最大,其变异系数为0.25。按照花的高度可分为6个类型,以中等(11.95~13.59 mm)为主,占总数的34%;花冠径分为6个类型,以较宽(22.66~25.99 mm)为主,占36%;花瓣长可分5个类型,以较长(10.44~12.06 mm)类为主,占37%;花瓣宽分5个类型,以中等(7.29~8.85 mm)为主,占总数的30%;雄蕊数量分5个类型,以较少(20~24个)为主,占总数的48%;雄蕊长度分为6个类型,以较长(9.25~10.88 mm)为主,占总数的26%;雌蕊长度分6个类型,以中等(8.55~9.63 mm)为主,占总数的21%;长柄扁桃的花色可分为4类,分别是白色、浅粉色、粉色和粉红色,其中以粉红色为多,占81.5%。长柄扁桃以单生的单瓣粉红花为主,可据此与榆叶梅的重瓣粉红花1~2朵复生为主要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银杏叶用价值开发的深入,对银杏叶用品种分类,从中筛选优良的叶用品种,促进银杏叶生产力的提高,成为生产中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对湖北省银杏品种收集圃12个银杏品种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银杏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各项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4.0%,叶形指数、叶柄、叶基角是银杏品种鉴别与优树选择的特征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样本相关矩阵出发,提出了4个反映银杏表型的主成分;经系统聚类,把12个品种分成2类。12个银杏品种的表型变异与其地理来源无关。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