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指出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植被破坏严重。土壤种子库作为一种高效的植被自然恢复的途径,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概述了土壤种子库的分类、大小、结构等特征,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这内、外两个因素对其的影响。针对当前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重建区域植被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恢复15年及30年群落的野外调查及土壤种子库的萌发试验,探讨其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中共有1667粒种子萌发,分属30科65属76种;恢复15年群落土壤种子库密度最高,每m2达(361±69.87)粒,原始林次之,为(142.5±27.5)粒,恢复30年群落最低,为(108.33±30.01)粒;恢复30年群落土壤种子库多样性最高。种子生存策略与群落结构是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3种群落类型土壤种子库生活型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恢复15年群落中1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密度要显著高于恢复30年群落。恢复15年与30年群落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系数要高于原始林群落;草本层对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影响要高于乔木层,幼苗库物种组成则与乔木层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土壤种子库培育试验研究,探讨了海南省尖峰岭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中种子的垂直分布特征是0~5cm土层>5cm~10cm土层>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层特别少;(2)土壤种子库乔灌木植物种类并不丰富,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很低,共有种中以先锋种(包括长寿命先锋种)为主;(3)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即H<1.5m植被)和成幼年树(H≥1.5m植被)的相似性差异不大,表明着土壤种子库与地上天然植被的相似性将随着群落演替而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刘泽蒙许丽丰菲刘瑞瑶丛龙宇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2,(2):71-78
排土场是一种极端的生态系统,因堆放面积大且坡度陡,易造成土壤侵蚀与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排土场,实施有效的植被修复,有助于该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稳定。为探究排土场地上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种子库及其关系,文章采用野外植被调查与室内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探讨乌海市骆驼山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初期,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现37种植物,隶属于12科34属,禾本科、豆科、藜科及菊科植物在定居群落中占据主要地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1~2 a年生草本次之。土壤种子库共计萌发11种植物,土壤种子库密度在137~1 577粒/m2之间。不同修复模式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相似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8.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土壤种子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格氏栲优势林分中土壤种子库的种子组成和地上植组成,发现在乔木层中,其相似性很小,格氏栲优势林内格氏栲种子在土壤种子库中出现的驻为5%。 相似文献
9.
10.
11.
不同植被类型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与沙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我国辽西北沙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容重、土壤养分、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北沙地8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大小依次为荒草地〉油松纯林〉弃耕地〉樟子松林〉山杏林〉榆树疏林〉松杨混交林〉杨树纯林;沙地经过人工固定后土壤的养分含量发生了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磷、全钾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雨季,针叶树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农业弃耕地在7月份和10月份中土壤表层含水量较高,山杏林地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均表现为最低。 相似文献
12.
选取科尔沁沙地不同生长年限活沙障,调查并测定了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仅有封育措施时,流动沙丘没有物种存在。建活沙障后,7年和5年样地的行间和行下物种种类比生长3年样地多,1年生植物逐年增多。(2)随沙障生长年限延长,土壤种子库中种子密度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3)在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方面,建活沙障的样地变化趋势不明显。封育3年后的流动沙丘无物种多样性,与其他样地相比相似性系数为零。(4)建活沙障后,各样地在物种种类和种子数方面逐年增多,认为建黄柳和羊柴网格状活沙障可以达到治理沙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分析科尔沁沙地南缘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30年林地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地上地下生物量情况,研究不同立地类型土壤与植被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立地0~40cm含水率变化不大,3种立地中林地土壤含水率最大,固定沙地土壤含水率最小,这与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正相关。与20年前土壤养分情况对比,土壤全磷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封育补植恢复森林植被的土壤改良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封育补植技术对多代萌生次生针阔混交林进行植被恢复,选择针叶、阔叶、针叶 阔叶3种绿化模式为对象,研究其植被恢复后对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加速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水分和通透性,容重减少1.4%~18.1%,毛管持水量增加27.5%~130.2%,总孔隙度增加13.1%~31.4%;促进土壤养分恢复,与对照区比较,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相对增量分别达4.93%~87.85%、13.41%~41.67%、13.67%~40.91%和0.28%~0.99%.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明确高寒沙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性质改良效果的差异,探讨各植被区沙地土壤恢复过程的异质性和人工林木的可开发利用潜力。[方法]以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内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寒沙区6种植被类型区(乌柳、青杨、赖草、柠条、沙棘、柽柳)以及3个对照区(农田、流动沙丘、丘间沙地)土壤的机械组成、p H值、有机质及全N、全P、全K等理化性质指标。[结果](1)植被恢复生长51年后,从黏粒和粉砂粒增加的比例角度分析,土壤质地改良顺序为沙棘(206.3%)柠条(108.5%)青杨(70.5%)乌柳(56.8%)赖草(54.1%)柽柳(42.3%);从全N、全P和全K增加的比例角度分析,土壤养分改良顺序为青杨(198.2%)柠条(166.7%)沙棘(155.3%)乌柳(82.6%)赖草(75.4%)柽柳(53.9%),土壤全P含量偏低,平均0.42 g·kg-1;(2)植被恢复生长51年后,柠条、沙棘、青杨、赖草、乌柳和柽柳林下0 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20.19、18.25、30.81、23.57、22.13和10.62 g·kg-1,比流动沙丘或丘间沙地相应的提高了766.7%、702.4%、689.8%、517.4%、491.5%和343.9%。[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土壤p H值的变异系数较小;各样地土层间有机质含量差距不断扩大,表聚性越来越明显,并且随深度增加各土层恢复效果存在滞后性。柠条和沙棘适宜在共和盆地推广种植,建议实施适当地抚育管理措施,以促进高寒沙区林场实现可持续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