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是一种茶树成叶生理性病害,病叶上的绿色病斑可见自发的黄绿色荧光。为了以黄、绿色自发荧光为探针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同时为黄色、绿色荧光物质的分离鉴定提供光谱学依据,应用荧光显微技术、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流式细胞术研究了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中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观察条件、发射光谱和发光部位。结果表明:在不同激发光照射下,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能发射多种自发荧光,其中黄色、绿色荧光显微观察的最佳条件为:蓝光激发,彩色和绿色单色光模式记录图像;在绿光、黄光范围有三个荧光峰,其波长分别为515nm、535nm和585nm;最初发出绿色、黄色荧光的病变部位是维管束鞘细胞,随后出现在部分海绵细胞、栅栏细胞和表皮细胞中;黄色、绿色荧光在细胞中的发光位置定位于液泡。  相似文献   

2.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细胞中的晶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细胞中大量存在的晶体性质,了解晶体形成与病害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和化学分析多种方法,对病叶细胞中的晶体形态、化学组成以及含量与病害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叶细胞中存在的晶体为草酸钙晶体,其分子式为CaC2O4·H2O,整个晶体并非仅由纯晶体物质所构成,在晶体内部还含有细胞中的其它物质,病叶细胞含有簇晶、棱晶、板晶和砂晶多种晶体形态;茶树叶片草酸钙晶体含量随病害程度加重而增加,两者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山东棕壤茶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因的营养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是一种茶树成叶生理型病害,在叶片背面有深绿色隆起的颗粒或斑块,且在病变处可见自发的黄绿色荧光。为了探明该病害的发生原因,对山东不同茶区、品种和病害程度的荧光性绿斑病叶13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与对照叶含量和茶叶中元素正常范围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与病害发生相关的可能元素,在此基础上,利用砂培进行不同营养液诱导处理,观测各处理诱导病害发生情况,同时测定诱导病叶中相关元素含量,结果表明:⑴钙、锰、铝过量处理可以诱导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发生;⑵山东棕壤茶区荧光性绿斑病的发生是由于成叶中钙、锰两种元素过量累积所致。此外,讨论了茶树钙、锰、铝中毒的营养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茶树炭疽病是茶树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特别是南方湿度大、高山云雾多的茶园发生尤为严重。本文介绍了茶树炭疽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发生分布情况与病原种类、病原菌鉴定技术、发病及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为炭疽病的抗性茶树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0年10月初,陕西省镇巴县盐场镇盐场村茶农向县茶技站反映,该村茶园大部分茶树"得病",而且症状较重,已对当地茶叶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茶技站实地调查,初步确诊为茶树虫害而不是病害,且是镇巴乃至陕南茶区之前没有发生记载属新传入的危险性害虫——茶网蝽. 之后在显微镜下制作成图片,参阅相关文献确定该害虫为昆虫纲半翅目网蝽科的茶网蝽(Sphephanitis sp.),在西南茶区又名茶军配虫、白纱娘.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一年发生两代,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从茶树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典型的为害症状是:叶片正面呈现密集的白色小斑点,远看茶树一片灰白;背面有大量的黑色粘质物,系害虫排泄物、蜕壳和滋生的霉菌等,因此被村民误认为茶树病害.具有集中为害的特点,重者致茶树叶片脱落,树势衰弱,茶芽萌发缓慢且细小或发芽停滞,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造成影响;严重时可使茶树枯死.  相似文献   

6.
茶树病害种类很多,大多是由病原真菌侵染所致.其侵入机制可分为诱导侵入和主动侵入.通过分析诱导侵入和主动侵入的条件与程序,茶树病原真菌在组织内的寄生和扩展,茶树细胞和组织对病原真菌的防卫反应,旨在为茶树主要病害的无害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胞内pH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pH荧光探针BCECF/AM导入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病叶、正常叶片切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测定了胞内pH值。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叶片的胞内pH平均值为5.35,病害叶片的胞内pH平均值为6.89;病害叶片胞内pH与病害程度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云纹尺蠖(jankowskia athleta ober)属鳞翅目、尺蛾科.为广东茶树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发生六代,以幼虫咀食茶树叶片,发生多时可把茶树叶片吃光,使茶树生势不良或造成死株现象.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导如后.一、分布与寄主该虫在我国分布于广东、湖南、江苏、湖北等茶区.  相似文献   

9.
李平  余象煜 《茶叶科学》1988,8(1):37-42
本文对三十烷醇处理后的2种茶树叶片进行了比较解剖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十烷醇可使茶树叶片和栅栏组织增厚,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提高,栅栏细胞数增加,叶片主脉厚度、维管束体积、维管束鞘细胞壁的厚度及石细胞数量降低,茶树的生产力指数提高。结果还表明,三十烷醇处理后14天比处理后5天对茶树叶片的结构影响显著,对秋茶的影响比春茶显著。  相似文献   

10.
茶赤叶斑病与叶片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旭晖 《茶叶科学》1997,17(1):21-26
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茶赤叶斑病(PhylostictatheicolaPetch)与茶树叶片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容易侵染茶树新梢的嫩叶,在老叶(芽下四叶及其以下)表面则难以形成附着胞,即使侵入了,菌丝的分枝、生长也较缓慢;近平展着生的嫩叶及叶片伤口更易感染;茶树品种间因叶片角质层的厚度、栅栏组织层次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紧,其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角质层厚和栅栏组织层次多的品种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结构及相关生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鼎大白为材料,通过钙过量处理诱导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研究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系统损伤、电渗率以及与膜透性有关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氧酶清除系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的细胞质膜以及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液泡的膜系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病害程度加重,丙二醛、电解质渗透率逐渐升高;与此同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也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发病初期显著升高,后期降低,但活性均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说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在发病期间虽然启动了活性氧清除的膜保护机制,但仍然无法逆转膜系统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主要调查了茶黄蓟马在茶树1芽7叶茶梢上的分布。结果表明,茶黄蓟马主要在茶树嫩梢芽下2~4叶位的叶片背面取食为害,叶片背面的虫口数量占88.66%,叶片正面的虫口数量仅占9.29%。茶黄蓟马在茶梢各部位上的分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4.79,P<0.01)。  相似文献   

13.
在浙江上虞地区天香茶园设置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和黄色诱虫板开展茶园绿色防控工作,并以当地无特殊管理措施的金家茶园作为自然条件下茶树虫害发生模式参照,调查2018年6月-2020年8月期间两处茶园的茶小绿叶蝉、螨类、茶尺蠖、蓟马、蚜虫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天香茶园和金家茶园茶小绿叶蝉、螨类、蓟马和蚜虫的虫口高峰期均出现...  相似文献   

14.
覆盖遮荫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夏暑季乌龙茶园覆盖遮荫的生态生理生化效应及其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后,1)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显著下降,白昼平均相对湿度和日极端最低相对湿度显著增加。2)夏、暑梢1芽3叶含水率分别增加了4.57%~6.47%和2.24%~2.78%。3)夏、暑梢叶绿素总量及其a、b含量分别提高了41.70%~48.92%和52.38%~91.06%、38.96%~47.25%和 50.94%~72.52%、43.83%~54.58%和67.98%~155.81%;叶绿素a、b比值下降了0.1042~0.1868和1.10~3.54。4)叶片及其表皮层、角质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变薄,叶面积增大,栅/海比值变小。5)茶多酚、粗纤维和咖啡碱的含量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儿茶素品质组份得以优化。6)适度遮荫,可以提高夏暑茶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红壤丘陵茶园镁营养调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永兴  陈福兴 《茶叶科学》2003,23(Z1):34-37
对湘南红壤丘陵茶园土壤及茶叶中镁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得到土壤有效镁含量在6.29-25.98 mg/kg,平均为13.02 mg/kg,显示缺镁症叶片的有效镁含量为264.10 mg/kg。在缺镁茶园施用水溶性硫酸镁肥料后,缺镁症逐渐消失,产量比对照平均增长9.8%—13.6%。喷施含镁叶肥试验结果平均增产20.8%。施镁还能显著改善茶叶品质,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8%,9.2%、2.3%。文章还讨论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茶园镁营养的现状及今后镁肥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茶树紫色芽叶的呈味特征及降低苦涩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群体品种常见的紫色芽叶所制成的绿茶苦涩味明显。分离测定了茶树紫色芽叶主要苦涩味特征成分,用苦涩味阈值和苦涩味指数定量评价了各成分的呈味特征。结果表明,茶树紫色芽叶花青素含量高达1.14%,紫色芽叶中花青素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是绿色芽叶的57倍和1.13倍,花青素和儿茶素含量较高是其苦涩味较强的主要原因。茶叶苦涩味成分阈值的大小顺序为:咖啡碱(0.30)<花青素(0.40)<儿茶素(0.80);以苦涩味指数评价成分对紫色芽叶苦涩味实际影响大小顺序为:儿茶素(3.32)>咖啡碱(2.13)>花青素(0.57)。研究还表明,在紫色芽叶加工绿茶的过程中,添加约0.2%的酪蛋白具有降低苦涩味的作用,可使品质得到改善,使茶汤中多酚类浓度降低19.5%,苦涩味指数由3.70降至2.98,由此提供了一种降低紫色芽叶苦涩味的技术途径。采用多酚-蛋白复合反应模型,提出了用相对沉淀率(RA)作为酪蛋白对多酚类物质的苦涩味抑制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云铃  黄建安  施兆鹏 《茶叶》2008,34(1):24-28
本文研究了汽热杀青、热风杀青和滚筒杀青3种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青方式对茶在制品生化成分变化的影响不同,汽热杀青因蒸汽穿透力强,杀青时间短,茶多酚、酯型儿茶素的减少量与氨基酸等水解产物的增加量相对较少,使毛茶茶汤浓烈,汽热杀青能快速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和减少叶绿素的破坏,使毛茶的汤色、叶底较绿;而采用热风杀青制得的毛茶香气高长,滋味浓爽,除色泽稍次于汽热杀青外,其余各品质指标略优于汽热和滚筒杀青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