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就以往粘虫生命表调查中存在的问題,从改进调查方法入手,采用隔离小区分龄期追踪调查死亡过程,试验校正漏查,并辅以天敌捕食作用的实验评价和血清学鉴定,组建麦田一代粘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生命表分析得出:影响种群数量年间变动的关键因子为温湿气候因子和中华卵索线虫的寄生;进而摸拟制定出种群数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由实验种群研究得出:粘虫具较高的内禀增殖力,在适宜条件下易造成暴发性为害。  相似文献   

2.
南阳地处江淮流域,是一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常发区。主要为害小麦,常年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华南越冬代成虫迁入该区,经繁殖为害后,其种群数量以数倍甚至数十倍地增加,并于5月底和6月上旬羽化外迁。为了解一代粘虫自然种群消长情况及影响其消长的主要原因,为粘虫的异地测报和当地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作者自1980—1983年对制作麦田粘虫自然种群生命表进行了初步探讨,虽只能代表南阳地区这4年的情况,但作为一个方法,对读者或有参考价值,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沙地榆种群生活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公顷级样地调查,对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沙地榆群落进行调查,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编制白榆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沙地榆的存活曲线、生存率估计曲线和累计死亡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沙地榆种群动态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榆种群在幼体向成树发育过程中存在两个死亡高峰,沙地榆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从整体上反映了沙地榆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并坚定了沙地榆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田间接种和一些辅助试验,组建了一,二代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对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些因子作了探讨,初步明确了影响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经过生命表分析得出,沈阳地区1990年-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I)O 2.6666,1991年为1.6558。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存活曲线属于Pearl(1928)提出的Ⅲ型曲线,表明亚洲玉米螟种群消亡的主要阶段发生在生命的早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温度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种群动态的影响,建立东方粘虫种群动态模型,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得到了室内不同温度下东方粘虫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生命表参数,并基于种群生命表参数预测了2个月内东方粘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东方粘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24℃下,东方粘虫单雌平均产卵量为717.1粒,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成虫寿命也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且雄蛾寿命显著长于雌蛾,分别为15.3 d和13.0 d;卵孵化存活到成虫的概率、幼虫存活率和化蛹率均最高,分别为66.7%、68.9%和96.8%。内禀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平均世代周期则显著降低,18、21、24、27、30℃下分别为0.051、0.077、0.113、0.121、0.156 d-1和77.2、61.3、49.0、40.3、31.5 d;周限增长率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1.05、1.08、1.12、1.13、1.17 d-1;净增殖率在24℃下为257.1,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其它温度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表明东方粘虫在18~30℃范围内都能完成生长发育和生殖,24℃下种群存活率高、繁殖力大、世代周期较短,更适合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6.
生命表是用于揭示昆虫种群数量变动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一种方法,它能系统而又规范化地提供种群动态资料,利用此信息,人们进而进行数学摸拟,分析其影响数量变化之关键因子与关键时期,是害虫数量预报重要手段之一。国外Pearl 和Parker(1921)最早建立了果蝇实验种群生命表,Murris 和Miller(1954)又组建了第一个自然种群生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干流中游胡杨种群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胡杨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级所占比例较大;存活曲线接近Deevey C(凹)型,且动态指数大于0,表明胡杨种群结构合理,为增长型种群。4个函数曲线表明,胡杨种群前期幅度变化较大,后期趋于稳定。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由于丰富的后续资源,种群能够稳定生长。  相似文献   

8.
干旱对麦红吸浆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玻璃棚内人工接虫研究了不同干旱时间不同栽培措施下麦红吸浆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从中得出干旱一个月和干旱三个月的各区吸浆虫死亡率均比对照各区高33%,而冬季死亡率变动较小,一代吸浆虫的种群数量变动均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小,不存在多峰现象,且有滞育个体出现。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以寄生变黑卵或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3种赤眼蜂在5种不同寄主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比较表明,生命表参数能较好地反映“蜂-卵”组合的适合程度和寄生效能。初步认为,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可以作为室内评估“蜂种与目标害虫”和“蜂种与中间寄主”的组合适合度和寄生效能的重要方法。其作用类似于农药的室内毒力测定。可供“育蜂治虫”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桦树林内设置63个样方,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绘艾比湖桦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参数,运用种群动态量化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艾比湖桦种群年龄结构幼龄级、老龄级植株少,中龄级植株较多,种群结构呈纺锤型,种群呈衰退的趋势。艾比湖桦种群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的变化基本一致,均为种群生长后期大于生长前期,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量化分析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中龄级数量多,导致整体种群动态指数为0.04,但未来中龄级无后备资源补充,老龄级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为衰退种群。适当的人工辅助恢复和现有植株、生境的保护是维持艾比湖桦种群恢复和种群自然更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草间小黑蛛实验种群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草间小黑蛛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动态和捕食效应,组建 Logistic 发育速度模型和繁殖特征生命表。在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测定草间小黑蛛实验种群的生命表参数、生殖指标参数和稳定年龄组配。通过草间小黑蛛对白背稻虱捕食量的观察,建立 Holling 功能反应模型和 Hassell-Varley 干扰反应模型。同时测定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最大理论捕食量、干扰常数、搜寻常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了白梭梭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分析了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定量分析了白梭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甘家湖自然保护区白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I-Ⅲ龄级个体数占调查的白梭梭总数的79.82%;白梭梭存活曲线接近Deevey C(凹)型,且动态指数为29.22%;白梭梭生存函数值、累积死亡率函数值、死亡密度函数值和危险率函数值表明,累积死亡率从1龄级的0.130上升到3龄级的0.642,生存率从1龄级的0.870下降到3龄级的0.358;种群存活率呈单调较少趋势,相应的积累死亡率呈单调增加趋势;种群死亡密度单调递减,而危险率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贵州省遵义地区核桃云斑天牛自然种群变化因子,采用特定时间调查取样方法组建该地区云斑天牛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地区云斑天牛的自然种群数量正呈现增长的趋势。通过生命表和排除控制指数得知,影响云斑天牛自然种群最主要的致死因子是云斑天牛的卵孵化率低,其次是四斑露尾甲和阎甲的捕食作用,寄生性的跳小蜂和花绒寄甲也起到比较重要的寄生作用。因此,实际应用中可以着重研究导致卵不能成功孵化的原因对该虫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4.
1993-1994年在莱阳梨区对第1、2世代中国梨木虱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观察,组建了2个生命表,并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些因素作了探讨。经生命表分析得出,该虫第1、2世代种群的趋势指数分别为4.19和3.97;世代的存活率分别为5.82%和5.52%。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该虫自然种群的存活曲线属Peral(1928年)Ⅲ型曲线,这表明,种群消亡的主要阶段为生命的早期;而实验种群则为Ⅱ型曲线。经P  相似文献   

15.
江苏是一代粘虫(Mythimna sparata walker)常发区,常年越冬代3月中旬迁入本区,经繁殖为害后,于6月上旬羽化外迁。为了解一代粘虫自然种群消长情况及影响因子,为粘虫的异地测报和当代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站于1983年以来,进行了粘虫自然种群动态的研究与应用. 一、研究方法:选择有代表性麦田,观察期间不施用化学农药。根据田间发育进度,将  相似文献   

16.
庄会德  孙强 《江西植保》2009,32(3):103-106
通过对马铃薯瓢虫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马铃薯瓢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马铃薯瓢虫世代种群趋势指数(I)为37.28,世代总成活率为16%。控制指数大小比较结果表明,捕食和雨水冲刷是威胁种群生存的最重要阻碍因子。  相似文献   

17.
灰巴蜗牛两年发生1代,从1984—1986年,我们观察了灰巴蜗牛的种群数量变动,并制作了生命表(表1) 据以上所述,灰巴蜗牛种群数量变动较  相似文献   

18.
金剑雪  程英  李凤良 《植物保护》2012,38(6):112-114
研究了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饲养的七星瓢虫实验种群在(25±1)℃、70%~90%RH、16L∥8D的光照条件下的种群生命表,并对生命表进行分析得到各项参数。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七星瓢虫每头雌虫经历1个世代可产生106.742 3头雌性后代(R0),从卵到羽化为成虫直至死亡平均经历8.3670周(T),即58.5692d;种群经过1.241 8周(即8.692 4d)即可增长一倍(td);平均每1头七星瓢虫雌虫的内禀增长率为0.558 2头(rm),而其种群理论上每周以1.747 5倍的速率增长(λ)。  相似文献   

19.
松突圆蚧种群生命表与花角蚜小蜂的寄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古德祥 《昆虫天敌》1998,20(4):156-163
通过对不同时期放蜂的放蜂区和不放蜂的对照区建松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24个,并对这些生命表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指出影响放蜂区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寄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组建了黑点蚧三种湿度范围种群生命表。相对湿度70%—90%为黑点蚧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湿度。这时,每雌产卵量最高,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高,种群数量倍加时间最短。通过对Ⅰ值进行组分分析,相对湿度高于90%或低于70%,均使雌蚧存活率下降,从而导致次代种群数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