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波  纪军 《中国奶牛》2003,(6):46-46
奶牛产后大出血,是母牛在分娩过程中由于难产或助产不当引起子宫和阴道损伤致使血管破裂而出现的大量失血。在临床上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惨重。从2002年4月到2003年3月,我区奶牛产犊3100多头次,发生产后大出血12例,发病率为4‰,12例中死亡8例,占发病的67%;治愈2例,占18%,2例由于产道继发顽固性炎症被迫淘汰。笔者在临床上对奶牛产后大出血的解剖部位及其原因、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赵波  纪军 《北方牧业》2003,(23):13-13
<正> 奶牛产后大出血,是母牛在分娩过程中由于难产或助产不当引起子宫和阴道损伤致使血管破裂而出现的大量失血。在临床上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惨重。从2002年4月到2003年3月,我区奶牛产犊3100多头次,发生产后大出血12例,发病率为0.4%,12例中死亡8例,占发病的67%;治愈2例,占18%,2例由于产道继发顽固性炎症被迫淘汰。笔者在临床上对奶牛产后大出血的解剖部位及其原因、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现分述如下:奶牛产后大出血的解剖部位实践证明,产道损伤和出血部位都在骨盆腔前口至中部的子宫颈阴道部的下壁和侧壁。损伤的创面大多是大面积钝性挫伤,由于胎儿在外力作用下与产道发生挤压摩擦所致。  相似文献   

3.
<正>奶牛产后大出血,是母牛在分娩过程中由于难产或助产不当,引起子宫和阴道损伤致使血管破裂出现的大量失血。在临床上发病率虽然不高,但由于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给养牛户造成的损失惨重。笔者在临床上对奶牛产后大出血的原因、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奶牛在怀孕后期,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或者选种选配不科学,临产时常因胎儿过大,引起生产困难。如果助产人员操作不当,强性硬拉,就有可能造成母牛分娩时大出血。奶牛产后大出血在临床上发病率虽然不高,但由于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给养牛户造成的损失惨重。笔者曾经遇到1例奶牛肌层出血的病例。现将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奶牛产后大出血,是母牛在分娩过程中由于难产或助产不当引起子宫和阴道损伤致使血管破裂出现的大量失血。在临床上发病率虽然不高,但由于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给养牛户造成的损失惨重。从2006年3月到2007年4月,我市奶牛产犊2800多头次,发生产后大出血11例,发病率为3.9%。11例中死亡7例,占发病的64%;治愈3例,占27%,1例由于产道继发顽固性炎症被迫淘汰。  相似文献   

6.
奶牛胎衣不下病因分析和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产科疾病之_一。发病率为13%—35%。有些奶牛场高达42%。本病常引起子宫炎,影响产奶和繁殖力,甚至可因子宫大出血或败血症引起死亡。我们于1986—1991年底对产后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合生产对产后奶牛施行防治,收到一定效果。一、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规律1.与饲养条件的关系饲喂大量青干草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低,平均12.98%;而用稻草代替青干草,且精料不足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20.35%。两种不同饲养水平条件下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2.与季节的关系炎热夏季发病率高,可达24.55%,冬季发病率低,为12.90%,夏秋季发病率20.36%,冬春季发病率15.45%。夏秋季(5—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奶牛产后大出血的病例不多见,发病率约为3%,但治愈率较低,不及时治疗易继发奶牛贫血症,甚至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奶牛产后损伤出血的部位多在骨盆腔前口至中部的子宫颈阴道部的下壁和侧壁,在母牛难产或胎儿过大因助产不当的情况下,胎儿与软产道挤压摩擦造成大面积钝性挫伤或部分割裂伤。母牛产后胎盘处理不得当,处理过早或者胎盘部分粘连也有可能引起奶牛产后出血。另外,母牛自身患有子宫  相似文献   

8.
奶牛产后子宫疾患是奶牛的常见病,发病率高,约占产后奶牛的30%左右,直接影响奶牛产后发情及配种,导致产后受胎率降低,胎间距加长,使奶牛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奶牛产后生殖系统恢复的好坏、快慢是关系到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应作为繁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重视。导致奶牛  相似文献   

9.
奶牛大出血在兽医临床上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如产后大出血 ;产后胎衣滞留处理不当引起的大出血 ;因关节炎起立时 ,鼻部撞在食槽上引起小动脉破裂出现的大出血 ;运动场上角斗引起动脉损伤导致的大出血 ;在产后子宫脱出时整复不当 ,出现子宫破裂引起的大出血等。 1985~ 2 0 0 3年 ,我们用垂体后叶素 6U /mL× ( 10~ 15 )支加在葡萄糖氯化钠 5 0 0mL中 ,一次静脉注射 ,收到良好的效果。病例 1:1985年 6月 2 7日 10 78号奶牛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起立时 ,鼻部撞在食槽上 ,引起严重损伤 ,从鼻孔中流出鲜红的血液。经用肾上腺素及止血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围产时间、犊牛初生重及月份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为降低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宁夏某场2 975头中国荷斯坦牛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及月份等对奶牛产后疾病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蹄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其中第6胎奶牛的产后发病率最高。5-7月份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妊娠天数和奶牛进入围产圈时间的增加使得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犊牛初生重的增加使得奶牛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升高。患胎衣不下导致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患蹄病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产后瘫痪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发病率增加。不同胎次、妊娠天数、产犊月份、围产时间和犊牛初生重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和产后瘫痪有一定的影响,且产后疾病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奶牛产后瘫痪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本文统计了伊犁某荷斯坦奶牛场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1 200头分娩奶牛生产瘫痪发病情况,分娩奶牛发生产后瘫痪104头,产后瘫痪平均发病率为8.65%,以1月、12月、2月发病率较高,为11.11%~13.89%;而4月、9月、10月发病率低,为6.61%~6.71%。高产奶牛在5胎以上产后瘫痪发病率达10.30%~11.79%,而第2胎发病率很低,在3.59%。本文着重对1例典型病例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进行详细论述,采取补钙、补糖及结合乳房送风治疗效果明显,从而得出了一些治疗预防的方法,为减少养殖场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奶牛产后瘫痪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本文统计了伊犁某荷斯坦奶牛场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1 200头分娩奶牛生产瘫痪发病情况,分娩奶牛发生产后瘫痪104头,产后瘫痪平均发病率为8.65%,以1月、12月、2月发病率较高,为11.11%~13.89%;而4月、9月、10月发病率低,为6.61%~6.71%。高产奶牛在5胎以上产后瘫痪发病率达10.30%~11.79%,而第2胎发病率很低,在3.59%。本文着重对1例典型病例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进行详细论述,采取补钙、补糖及结合乳房送风治疗效果明显,从而得出了一些治疗预防的方法,为减少养殖场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产后瘫痪或乳热症 ,是奶牛产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 ,给奶牛生产造成较大威胁。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综合措施防治高产奶牛生产瘫痪 ,收到较好效果。1 发病规律及原因据统计 ,在我们治疗的 358例奶牛生产瘫痪中 ,以 5~ 8岁、3~ 6胎营养状况良好的高产奶牛发病率最高 ,占发病率的 62 % ,并大多在产后 1~ 3日内发病。引起生产瘫痪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 由于母牛产后泌乳 ,大量钙质进入初乳 ,超过了能从胃肠道吸收和能由骨骼中动用的钙数量 ,致使血液中钙…  相似文献   

14.
奶牛产后无乳综合征是指奶牛在足月分娩后,出现子宫大出血或产后近期子宫出血,近期无乳,远期不孕等一系列综合病症。奶牛的一般发生率为3%~6%,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从奶牛产后无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病因分析、治疗手段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给奶牛养殖者以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对双城地区随机抽取168头奶牛的调查中,产后繁殖疾病发病率达到了28.5%。为了更好地防控奶牛产后繁殖疾病,自组方剂"子宫净化散",对228头奶牛的预防试验,发病率为9.43%,比对照的常规护理组发病率下降19.07%。结果表明,该方剂对奶牛产后繁殖疾病的预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是常见的产科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但是临床上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多样,标准不一,不利于奶牛子宫疾病的综合分析与比较。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分析,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奶牛产后子宫炎的系统定义。  相似文献   

17.
气温对奶牛产后瘫痪和奶牛产奶量有明显的影响。据报道,有些牧场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高达25—30%,有些高产奶牛产后瘫痪致死和被淘汰的屡见不鲜,给奶牛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而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直到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深入研究气温对该病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发病原因和降低发病率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氟尼辛葡甲胺在缓解分娩疼痛、促进奶牛产后生理代谢功能恢复、预防围产后期代谢病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奶牛产后不当使用氟尼辛葡甲胺对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有不良影响。为探讨氟尼辛葡甲胺不当应用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影响,笔者对北京市郊区某奶牛场奶牛使用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前后胎衣不下发病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奶牛产后不当使用(胎衣排出前注射)氟尼辛葡甲胺会极显著(P0.01)增加胎衣不下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大农户致富的有效途径。但奶牛产后瘫痪,尤其是高产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的明显增高,严重影响着奶牛业的发展。通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就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介绍如下。1发病原因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产后1~3 d,以昏迷和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分析规模化奶牛场卵巢囊肿发生的原因,采用现场调查、收集产犊记录、发情配种记录、受胎记录、产奶记录、疾病诊疗记录等,结合临床症状,辅助超声检查的方法共收集394头患卵巢囊肿病例,对227头进行了鉴别诊断,其中190头患卵泡囊肿,包括3头过渡态,37头患黄体囊肿,未区分鉴别患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的有167头。对卵巢囊肿奶牛囊肿位置、直径、体况、胎次、空怀天数、日产奶量进行了分析。奶牛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发病率比较,卵泡囊肿的发病率高(P0.01)。患卵泡囊肿疾病的奶牛囊肿直径2.5~3.0 cm组比2.5 cm组的发病率高(P0.01),囊肿直径3.0 cm组比2.5 cm组的发病率高(P0.01)。卵泡囊肿奶牛体况评分(BCS)≥3组比BCS3组的发病率高(P0.01),卵泡囊肿奶牛经产牛比头胎牛的发病率高(P0.01)。卵泡囊肿奶牛产后天数120 d组比120 d-180 d的发病率高(P0.01)。黄体囊肿奶牛BCS≥3比BCS3的发病率高(P0.05),产后天数180 d比120-180 d的发病率高(P0.05)。卵泡囊肿奶牛不同产奶量组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将为奶牛临床卵巢囊肿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