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蚌无核珍珠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校于一九五八年开始进行河蚌有核珍珠试验,已取得初步成功。嗣后由于人力、物力和养殖条件等的不足,致是项试验工作几陷于停止状态。直至六二年春问,响应党中央“以全力支援农业”的号召时,校党委再向广东省水产厅提请恢复试验,经获得拨款支持,使能继续进行研究。遂于四月开始在校党委直接领导下,  相似文献   

2.
3.
淡水珍珠养殖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军 《现代农业科技》2012,(15):217+220
从温度、日照、降水、风等方面对淡水珍珠养殖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淡水珍珠养殖时每个阶段应该注意的气象条件,以达到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注射法培育三角帆蚌有核珍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角帆蚌有核珍珠培育方法作了研究。珍珠囊体外培育采用胰蛋白酶对外套膜组织块进行解离,收集细胞悬液于珠核上培养珍珠囊,然后将体外形成的有核珍珠囊再者插核,并将酶解处理后的细胞悬液注射到所插核部位。结果表明,外套膜组织细胞悬液贴核生长正常,并且能够培育出体外珍珠囊;将体外珍珠囊插到母蚌外套膜内,同时注射外套膜组织细胞悬液,经60天养殖后,可以看到在珠核外面已有珍珠层开始沉积。  相似文献   

5.
以科技部农业专项示范常德基地所采用的"零排放无污染珍珠养殖技术"和常规养殖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为依据,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对洞庭湖区淡水珍珠养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洞庭湖区珍珠养殖面积2.9万hm2,年产珠660t计,若采用示范养殖技术,则可净增加直接经济效益4.52亿元,环境经济效益3.05亿或4.80亿元,即每生产1kg珍珠节能减排增效达625或890元,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1.1963午,湛江水产学院前身——湛江水产专科学校,在已故著名珍珠专家熊大仁教授指导下,在国内最早取得培育淡水无核珍珠的成功,研究论文在一九六三年中国水产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  相似文献   

7.
8.
为得到大颗粒优质的淡水有核珍珠,进行了游离细胞植入法在三角帆蚌(〖WTBX〗Hyriopsis cumingii〖WTBZ〗)内脏团插核育珠的研究。实验采用两种培养基(培养基1、2)进行外套膜外膜细胞的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2、4、6、12 h)的细胞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将处理过的珠核分别置于两组细胞悬液中共培养,6 h后采用内脏团插核手术,对500只三角帆蚌进行插核,并进行为期5个月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培养到6、12 h时,两种培养基中的细胞活力较2、4 h时均有显著提高(〖WTBX〗P〖WTBZ〗<0.05),6 h与12 h相比差异不显著(〖WTBX〗P〖WTBZ〗>0.05);细胞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在培养2 h时两组间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差异(〖WTBX〗P〖WTBZ〗>0.05),而在培养4、6、12 h时培养基2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培养基1组(〖WTBX〗P〖WTBZ〗<0.05);培养基2组培养的细胞孵育珠核6 h后,贴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均匀,插核5个月后,形成了包裹完整、具有光泽、沉积0.8 mm珍珠质的大型珍珠,而采用培养基1组培养的外套膜细胞进行珠核孵育而后插核,得到的素珠较多,且没有形成完整珍珠质包被的珍珠。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有利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从而有利于内脏团有核珍珠的培育,这为进一步开展淡水贝类细胞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为大型有核珍珠的培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每年4~6月份为三角帆蚌的最佳繁殖季节,雌蚌将成熟的卵球输送到外鳃瓣的鳃丝间隙中,再将雄蚌释放在水体中的精子随呼吸水流纳入外套腔被外鳃瓣滤取,并与待留在鳃丝间隙中的卵球受精。  相似文献   

10.
为得到大颗粒优质的淡水有核珍珠,进行了游离细胞植入法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插核育珠的研究。实验采用两种培养基(培养基1、2)进行外套膜外膜细胞的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2、4、6、12 h)的细胞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将处理过的珠核分别置于两组细胞悬液中共培养,6 h后采用内脏团插核手术,对500只三角帆蚌进行插核,并进行为期5个月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培养到6、12 h时,两种培养基中的细胞活力较2、4 h时均有显著提高(P<0.05),6 h与12 h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在培养2 h时两组间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培养4、6、12 h时培养基2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培养基1组(P<0.05);培养基2组培养的细胞孵育珠核6 h后,贴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均匀,插核5个月后,形成了包裹完整、具有光泽、沉积0.8 mm珍珠质的大型珍珠,而采用培养基1组培养的外套膜细胞进行珠核孵育而后插核,得到的素珠较多,且没有形成完整珍珠质包被的珍珠。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有利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  相似文献   

11.
河蚌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育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河蚌的生物学特性,阐述了人工育珠技术及珍珠的采集与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对江西、安徽、河北、北京等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淡水活鱼流通组织模式与成本管控的关系,从信息对称性完备性、环节之间的主体竞争、链条利润波动、成本因素不确定性4个方面对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组织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组织模式对淡水活鱼流通成本管控的影响,为选择有利于成本管控的组织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淡水小龙虾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06-4407
淡水小龙虾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综合利用重视不够,利用程度和利用水平都比较低。对淡水小龙虾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掌握其研究动态,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4.
淡水轮虫土池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轮虫是淡水水产动物育苗的优质饵料之一.在总结传统的土池水花鱼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确立了土池培育淡水轮虫的技术,旨在建立一种高效低耗的淡水轮虫培育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22 ~ 25℃下利用豆浆对浮游植物和轮虫进行同步培育,投入豆浆后第6天轮虫密度可达高峰期,所培育的轮虫高峰期时密度可达40 ~50个/ml.将培育的轮虫运用于花鱼骨和黄尾密鲴的苗种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土池中进行淡水轮虫培育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使传统的淡水鱼苗培育技术更具有科学性和确定性,同时也可为工厂化的水产动物育苗提供优质、适口的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15.
整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淡水鱼类名录,并对该地区淡水鱼类的区系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共有淡水鱼类220种,隶属14目35科109属。该地区淡水鱼类可分为6个区系复合体:中国江河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98种;南方热带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65种;中印山区鱼类区系复合体,5种;北方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5种;北方山区区系复合体,5种;上第三纪鱼类区系复合体,7种。其他种类为河口及洄游性鱼类。长三角地区鱼类区系以东亚特有的江河平原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16.
欧洲淡水鱼前处理加工技术与装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91-12495,12498
概述了欧洲淡水鱼的生产情况,说明了淡水鱼的利用价值和运输要求;结合前处理加工工艺阐述了欧洲淡水鱼加工中应用的加工机械与装置,为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与装备的配置和改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锦州市淡水鱼中铅的含量。[方法]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淡水鱼中铅的含量。[结果]结果表明,白鱼、鲫鱼、鲇鱼、花鲢和鲤鱼的含量未超标;黑鱼、白鲢中铅的含量超标。[结论]该研究为食品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盐度对淡水鱼类繁殖·生长及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53-1055
综述了水体盐度变化以及作用时间对淡水鱼类繁殖、生长以及代谢等方面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半咸水地区淡水鱼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无光照时,6种淡水绿藻在有硫缺硫培养条件下都可以产生氢气,产生氢气最多的是缺硫培养液内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最少的是缺硫培养液内的小球藻(Chlorellavnlgaris)。在随后的持续光照(165μmol.m-2.s-1)条件下,斜生栅藻、1969(Chlamydomonas augustae)、雪衣藻(Chlamydomonasnivalis)、小球藻在有硫培养液内释放的氢气量比在缺硫培养液内释放的氢气多。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在缺硫培养液内释放氢气量比较多。在光照缺硫培养条件下莱茵衣藻释放氢气量最多,在光照有硫培养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释放氢气量最多。  相似文献   

20.
田飞焱  贺刚  胡火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04-4405,4408
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淡水螯虾的免疫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探讨了淡水螯虾血细胞的吞噬、包囊、修复和胞吐作用机理以及血淋巴中proPO、凝集素、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抗菌肽、蛋白酶抑制因子等免疫因子的生理生化特性、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等,并展望了淡水螯虾的免疫学研究方向,旨在为淡水螯虾免疫防御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