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肃干旱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干旱的类型、甘肃省干旱气候特点及其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的监测预报、搞好绿化工程建设保护植被、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体系、发展高效旱地农业与生态农业、推广地膜覆盖种植、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抑制蒸发等防御干旱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白城市是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市,但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农业生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白城市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白城市农业干旱指标和预报方法,以便有效地预测预报该市农业干旱灾害,为白城市开展农业干旱预测预报提供理论基础,为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确切的农业干旱预警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9.
近55年绥中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55年绥中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56~2010年绥中县温度、日照、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5日滑动平均和离差系数等方法,分析温度、日照、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以及稳定通过某界限值的时间和稳定度,从而掌握近55年来绥中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近55年绥中温度变化呈上升趋势,近25年(1986~2010年)升温明显,冬季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较大且变化幅度大,稳定性差;无霜期、≥10℃积温等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冬半年呈上升趋势,夏半年呈下降趋势,夏季下降趋势明显;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冬季降水呈上升趋势,夏、秋季呈下降趋势;冬季降水变化幅度较大,稳定性差,夏季降水变化幅度较小,稳定性较好。[结论]该研究为管理部门了解和掌握地方性气候变化特征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利用1971—2011年天水地区河谷、渭北、关山区3个代表点的气象站资料,以湿润度指数(M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距平百分率(Pa)3种干旱监测指标及等级划分为基础,对天水各气候区的春、夏、秋3个主要作物生长时段干旱气候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水春季(3—5月)出现干旱灾害的气候风险最大,各气候区10年中有6~8年出现干旱,中旱以上干旱河谷区10年中有4~5年、渭北区有5~6年、关山区有2~4年出现;夏季(6—8月)干旱风险次之,各气候区10年中有6~7年出现干旱,中旱以上干旱河谷区10年中有2~4年、渭北区有2~3年、关山区有2~4年出现;秋季(9—10月)各等级干旱气候风险出现均较小。各季干旱风险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西北地区历次特大干旱的开端-宁夏西吉县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并进行统计分析;用季节指数、线形趋势、5年滑动反映干旱变化趋势;时间序列的循环波动用多项式模拟年代际尺度变化,多项式分解的正数部分用柱形图模拟年际尺度变化。[结果]11~6月干旱季节指数大且波动变化;年干旱的总变化趋势呈上升,年代际尺度的干旱以1977年前后最为严重,有约15年、20年的周期,年际尺度的干旱近年急剧上升;对3~5月、9~11月干旱的总趋势、年代际尺度、年际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从500 hPa高空天气图上对西吉第一场透雨、久旱转雨天气形势进行了归类分型。[结论]这些工作对开展干旱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历次特大干旱的开端-宁夏西吉县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并进行统计分析;用季节指数、线形趋势、5年滑动反映干旱变化趋势;时间序列的循环波动用多项式模拟年代际尺度变化,多项式分解的正数部分用柱形图模拟年际尺度变化。[结果]11~6月干旱季节指数大且波动变化;年干旱的总变化趋势呈上升,年代际尺度的干旱以1977年前后最为严重,有约15年、20年的周期,年际尺度的干旱近年急剧上升;对3~5月、9~11月干旱的总趋势、年代际尺度、年际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从500hPa高空天气图上对西吉第一场透雨、久旱转雨天气形势进行了归类分型。[结论]这些工作对开展干旱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随着气候的演变,植被培育面临严峻的干旱缺水形势。为进一步增强抗旱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主要以作物栽培为背景,重点论述了有关抗旱的基础问题。通过分析干旱的特点、表现形式、区域差异、相对性、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状况、应对干旱的策略等,以明晰抗旱的依据。认为土壤水分亏缺是干旱的主要表征;土壤干旱的滞后性,也即和大气干旱的非同步性,是抗旱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对抗旱途径的讨论,细分出避旱、御旱二个方面,并且认为御旱应当是正常的生产方式。抗旱具有高效、节约用水的特征,直接抗旱和间接抗旱都是必要的。最后,还补充阐述了水文干旱、降水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