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影响下,福建省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农业转移人口个人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决策可以视为一种投资行为,其考虑迁移城市至市民化与否的经济动因是进行成本收益因素分析,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及收入收益、教育收益、医疗收益、文化收益。作为公共政府应该制定措施,降低市民化总成本,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要以强制性制度创新,构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解决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对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生活、心理认同2方面的市民化水平不高,居住条件、社会关系及政治参与3方面的市民化水平则更低。建议制定政府保障房政策、积极拓展社会资本和改善城市政治生态,以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诸暨市是一个处于城镇化发展中的典型样本。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三大产业的和谐发展,提高诸暨的城镇化水平,避免浪费劳动力资源,符合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以诸暨市农业转移人口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经济和心理四大因素出发,运用描述性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从总体的情况上看,对诸暨市农业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的是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满意度、收入水平、城镇生活满意度和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0):189-191
有效解决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成败的关键。以湖北省为例,从居住条件、经济生活、社会关系、政治参与和心理认同五方面,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综合水平,结果显示市民化综合水平偏低。提出通过建设安居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及培训、树立城乡统筹思想来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邓吉祥  刘晓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63-267,270
基于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政策逻辑分析,构建了一个解释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框架.在理性人假设下,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其普遍性特征,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加,人口总量持续上升.但同时,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面临人口空间分化明显、农民工总量逐年回落、城市排斥力上升、转移成本压力巨大等个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助推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三大思路:一是统一思想,清除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的思想桎梏;二是以长沙市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从战略上将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升为21世纪湖南发展腾飞的百年大计;三是从战术上切实创新农业人口转移思路,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需要多元主体多层面的推动,其中,从地方政府服务型职能角度来研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结合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服务型政府为视角,经过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现状主要有: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法律法规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通过对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可以发现,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将主要呈现以下几个趋势:河南省域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河南省域内的农业转移人口将进一步增多、深入改革二元体制,促进河南省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有序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实现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质量市民化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虚高。现阶段,有较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回顾和整理国内学者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研究的相关成果,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构成、分担成本精确化计算及量化方法阐述、成本分担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不断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化转变是顺应广大农民意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求,意义重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成本、收益,以及现状及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6,(19):254-256
以企业行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企业成本的概念、内涵、类型,并构建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企业承担意愿及行为选择,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企业主动参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应当惠及的人群。农民已经为中国的经济第一次腾飞、第二次腾飞付出了巨大代价,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如何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作为城镇化重要内容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除了要思考河南省乃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困境与障碍,要寻找解决之道,更要反思"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命题本身是否是另一个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农牧民工市民化已成为政府及社会的共识,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因素分析对促进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资源禀赋、制度环境和认知视角,利用西藏新生代农牧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因素,探究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新生代农牧民工有进城务工意愿的占82.32%,其市民化意愿强烈;资源禀赋和市民化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721,资源禀赋明显影响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资源禀赋对新生代农牧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制度环境和认知对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虽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与资源禀赋相比,其影响程度较低,且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进程并未显著影响市民化意愿。最后,提出了促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切实转变劳动力转移模式、树立靶向思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析农村人口外流对流出地治安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毋庸置疑,农村人口流动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农村人口流动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文章阐述了农村人口外流现状及农村治安状况,分析了农村人口外流对流出地社会治安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警务建设;依靠...  相似文献   

13.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的重要任务,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与标志之一就是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但由于长期政策因素制约,我国农业人口转移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也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建国后福建农业人口转移的历史分析,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加快人口转移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涪陵的个案分析,发现: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仍以沿海就业为主,但本土就业、本地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转移人口返乡流趋势明显,新一代农业转移人口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本土落户、就近落户意愿,但过高的房价、就业困难与不稳定、教育资源不合理及各类入学限制、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随迁父母不愿意舍弃乡土等制约了意愿的达成。基于此,欠发达地区应该统筹推进就地城镇化、就近市民化、产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化解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局。  相似文献   

15.
范文国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232-235
分析了苏北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主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市民化任务越来越重,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格局没有调整到位,农民工落户政策存在较大的社会隐患,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建议把增进农民工幸福作为市民化的宗旨,把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市民化的前提,把推进城乡区域常住人口基本服务均等化作为市民化的核心任务,把科学测算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作为制定市民化政策的基础,把科学评估市民化能力作为制定市民化政策依据,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政策作为增进农民工幸福的重要路径,把建立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作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把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作为推进苏北外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抓手,把加大对落后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作为推进全省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把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考核机制作为推进苏北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闽台农业人口转移的比较,分析了福建省农业人口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福建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人口问题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通过对我国农业人口现状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析,探讨教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教育的角度全面探索解决农业人口总量过大、素质偏低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业人口化素质,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口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安全问题错综复杂,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分析了我国人口安全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障我国人口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