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谢  加新 《植物医生》2004,17(4):37-37
1时间适宜 棉铃虫产卵高峰2~3 d为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时,必须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棉铃虫从卵始期到末期一般需半个月左右时间,因此,第1次用药后要检查防治效果,间隔5 d左右再及时扫残.防治棉铃虫还要注意在傍晚或无露水的早晨进行,因为幼虫白天多藏匿在蕾、花、棉尖等部位的内面或反面,待傍晚天气凉爽时,幼虫即爬出来活动和危害,此时正是防治棉铃虫的好机会.棉农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治虫不见虫,打在卵高峰,5 d 2遍药,扼杀在低龄.  相似文献   

2.
摘要:棉田棉铃虫的卵株率与卵密度间相关极显著,因而利用有卵株率取代卵密度来进行棉铃虫发生期的分析和确定防治指标,易于被接受和掌握。同时,简化棉铃虫的查卵方法,对于棉铃虫的测报调查和指导大面积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卵寄生蜂的调查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用于防治棉铃虫的赤眼蜂种类及自然寄生于棉铃虫卵内的赤眼蜂种类颇不一致,如美国系采用微小赤眼蜂Trichogramma minutum Riley作为防治棉铃虫的蜂种,该种亦系自然寄生于棉铃虫卵内的种类。苏联则曾用广赤眼蜂T.evanescens来防治棉铃虫。而在英国有人认为棉铃虫卵寄生蜂=系T.lutea,但该种已不属于赤眼蜂属。我  相似文献   

4.
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浸卵、浸叶和点滴法以及田间小区试验,对19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作用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棉铃虫卵孵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90.40 mg/L多杀菌素处理后棉铃虫卵的孵化率仅为42.86%;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丙溴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毒杀作用明显,原药稀释1.0×104~2.0×104倍时可使初孵幼虫死亡率达100%;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氟铃脲、甲氧虫酰肼原药稀释1 000倍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致死率大于70%,且幼虫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菌素、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丙溴磷、辛硫磷对低、高龄棉铃虫幼虫均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作用效果快且防治效果好,尤其是4 000倍甲氨基阿维菌素和5 000倍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第三天,其对棉铃虫的致死率达100%;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作用效果稍差。若在棉铃虫卵高峰期适时施药,供试的6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5.
大发生年二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及防治策略1大发生年二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在一般发生年份,棉铃虫二代卵主要集中在棉株顶尖嫩叶上,且多数在叶子正面,对防治较为有利。1992~1993年我地二代棉铃虫大发生,为了指导防治我们对大发生年棉铃虫卵在棉株...  相似文献   

6.
自90年代以来,棉花棉铃虫在我地的发生逐年上升,危害逐代加重。1995年至今,发生危害年年超历史。近年来,因农民传统使用药剂杀虫脒已被国家禁止农用,如何搞好棉铃虫田间卵的防治是防治棉铃虫的关键。1998年,我站在第5代棉铃虫卵始盛期进行了棉铃虫卵的田...  相似文献   

7.
药剂防治是生产上控制棉铃虫危害的关键措施,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一些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以及人工的措施与药剂防治配合运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整枝灭虫在棉花蕾铃期,田间管理时所摘除的顶心、群尖以及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带出田外,可以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存量。据调查,在二化棉铃虫发生期适时整枝1次,可使百株卵量下降40~60%;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去叶枝的棉田,田间卵、虫存量减少3.8~54.5%,平均为27.7%;在四代棉铃虫高峰期,及时摘除边心、赘芽,可使卵和幼虫的存量分别减少5…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是我国北方棉区的主要蕾铃期害虫。鉴于以往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引起棉铃虫抗药性增加,污染环境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指导下,综合防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所探索微生物防治棉铃虫,引用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取得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治虫效果与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赤眼蜂的治虫效果 1975年,我们在100亩棉田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三代棉铃虫的试验,取得可喜的效果。当时百株棉铃虫卵量为117粒,每亩放蜂40000头后,百株残留虫量平均为9.3头,蕾铃被害率为1.5%;而药剂防治的田块百株残留虫量为15.6头,蕾铃被害率为3.3%。此后,放蜂面积从1976年的900亩,发展到1980年的14045亩,后由于冷藏设备问题,使放蜂面积有所减少,1981年为6880亩,1982年为1100亩。几年来利用赤跟蜂防治的对象从棉铃虫扩大到玉米螟、黄地老虎、桃蛀螟、稻纵卷叶螟。1975~1982年的试验表明,育蜂洽虫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等棉虫是棉花的重要害虫,棉虫防治的困难是对新农药的检验,也可促进新的防治技术的开发。已经在澳大利亚试验的棉铃虫性诱素是很有希望的棉铃虫防治剂。  相似文献   

11.
由于棉铃虫抗药性上升,常规有机磷、菊酯类杀虫剂防效欠佳,急需新的替代药剂,特进行新药剂防治棉铃虫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SC、15%茚虫威EC、22%氰氟虫腙SC、60g/L乙基多杀SC等四种农药防治棉花棉铃虫安全、高效、持效期长,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从棉铃虫卵量、天敌和棉花产量3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了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结果为在卵高峰期调查百株卵量和天敌单位数,当百株卵量减去22倍天敌单位数,其值≥8时,即达到防治指标,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治虫不见虫见虫难治虫──也谈棉花棉铃虫的防治方法棉铃虫属钻蛀性害虫,世代重叠,转移危害,一旦大发生对棉花造成的损失很大,抓住防治时机,选准对口农药,保质保量施药是控制危害的关键。我们的体会是:1治虫要治早,达标即行动防治棉铃虫必须掌握虫情发生情况,达...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现行的二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二代百株累计卵量90粒。卵量调查是自各代的始卵前定点定株,到产卵终每天或隔一天调查一定数量棉株的着卵量累计而得,费工费时,在实际应用中,农民不易掌握,为寻找便于棉农掌握的调奄方法,自1986至1989年每年在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达到90粒左右时的当天,对部分乡(镇)的同类棉田进行普查5块,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查100株,统计一次调查百株卵(虫)量。  相似文献   

15.
用人造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4~1995年在山东省用人造卵繁殖螟黄赤眼蜂,进行防治棉铃虫的研究。人造卵的寄生率为91.14%,出蜂率为89.68%,每张卵卡有人造卵140粒,可出蜂3000头。冷藏虫态以前蛹期为宜,冷藏15和20天,出蜂率分别为87.26%和82.81%。人造卵出蜂比较集中,2天内可基本出完。成蜂饲喂蜂蜜可显著延长寿命。纸袋出蜂器出蜂率可达91.83%~99.09%。棉田释放人造卵蜂防治第2代棉铃虫,1995年寄生率为80.31%,最高达93.75%,防治效果稍好于施药区。防治第3代棉铃虫的效果较低,寄生率仅有42.97%,原因与蜂卡冷藏时间长以及高温多雨有关。放蜂区捕食性天敌数量比施药区高4.03~9.36倍,对棉蚜、棉叶螨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一般不需防治。  相似文献   

16.
水胺硫磷防治棉铃虫卵效果好董瑾瑜(陕西大荔县植保站,715100)目前,棉铃虫药剂防治,多着眼于对幼虫的防治,而对卵的防治研究及应用较少。1992~1993年,我们对生产上常用的主要农药品种进行了杀卵效果测定,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防治效果较理想,平均...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的经济为害水平和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1986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农科所采用自然感虫与人工控制虫量的开放式方法,设不同类型田、不同虫量的处理,研究了棉铃虫的为害作用、虫量与产值损失率的关系、棉株的补偿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研究了棉铃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虫量、农药的防治次数及防治效果,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棉铃虫的动态EIL模型: 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防治成本,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两级综合评判得出了高、中、低产田二、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经大面积大田示范验证,证明新经济阈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1992年棉铃虫猖獗,麦田一代幼虫平均百复网775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4280~5950粒,对照未防田百株幼虫达417头。虫盛发期内每日产卵量都超过防治指标,常年二代卵量100—200粒,用药次数1—2次,而1992年相当于常年发生量的30—40倍。  相似文献   

19.
应用赤眼蜂携带病毒防治棉铃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赤眼蜂携带棉铃虫NPV病毒防治第2、3、4代棉铃虫,以万灵、甲胺磷化学杀虫剂防治作对照。结果显示: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平均为33.3%,最高达37.3%;棉铃虫幼虫病毒感染死亡率为61.3%到70.6%;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天敌数量、种类明显多于化学杀虫剂防治田,标虫、蜘蛛、小花蝽平均百姝数量比化学杀虫剂防治田分别高83.6%、100.8%、69.2%,在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存在的草蛉、蜡蝽等捕食性天敌的化学杀虫剂防治田未发现: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平均虫口减退率为66.19%,化学杀虫剂防治田为70.25%,差异不显著(p=0.05);眼眼蜂带病毒防治田棉花的平均花蕾虫害率为35.97%与化学杀虫剂防治田的34.93%差异也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用人造卵繁殖的暝黄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4-1995年在山东省用人造卵繁殖暝黄赤眼蜂,进行防治棉铃虫的研究。人造卵的寄生率为91.14%,出蜂率为89.68%,每张卵卡有人造卵140粒,可出蜂3000头。冷藏虫态以前蛹期为宜,冷藏15天和20天,出蜂率分别为87.26%和82.81%。人造卵出蜂比较集中,2天内要基本出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