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采用单个原生质体分离和显微镜微室培养技术对白三叶草根瘤类菌体的繁殖能力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试验表明: 1.三叶草根瘤原生质体中的细菌形态包括:幼年期的杆状,未成熟期的长杆状以及成熟期的捧状、分枝状等典型类菌体形态。以上三种形态存在的相对比例取决于瘤龄和原生质体的大小。2.在渗透压保护条件下,从5周根瘤的原生质体中释放出的菌体巾只有3.2%表现出繁殖能力。3.三叶草根瘤类菌体的繁殖能力随瘤龄和原生质体的大小而异。来自幼小根瘤,只含有杆状形态的小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包含长杆状未成熟类菌体的中原生质体的繁殖率较低;而只有成熟类菌体的大原生质体表现出最低的繁殖率。4.显微镜微室培养的直接观察证明,即使有渗透压保护条件,已在形态上开始分化和成熟的类菌体均不能繁殖,只有在根瘤中形态上未分化的小杆菌才能繁殖。5.根瘤小杆菌分裂繁殖的世代时间随分裂代数的增加而逐步缩短。在经过6次分裂之后,其繁殖速度才与培养体根瘤菌相当。6.荧光抗体试验证实根瘤中的菌体及其分离菌株与供试菌株在主要表面抗原反应上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个原生质体分离和微室培养技术对大豆根瘤类菌体繁殖能力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豆根瘤原生质体由内含多个类菌体的小胞囊组成。从不同年龄的根瘤中可以区分出:未成熟的细长杆状类菌体,主要存在于幼小根瘤中,以及成熟的与培养体相似的杆状类菌体,主要存在于成熟根瘤之中。(2)采用微室培养技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并用磁带录像记录到成熟的大豆根瘤类菌体的分裂和微菌落的形成。(3)类菌体的繁殖率,由二周的<0.01%逐渐增加到13周的60%。(4)分离和培养大豆根瘤类菌体的适宜基质是蒸馏水或矿质溶液(如PDB~-),培养基为BMM或YMA,pH为5.0-7.0。(5)渗透压保护并不是大豆根瘤类菌体繁殖的必要条件。Gresshoff等人推荐的PDB液和B~( m)培养基,非但无利,反而有害。(6)大豆根瘤或根的提取液能大大促进类菌体的繁殖。硫胺素等五种维生素和酵母汁均无此种刺激作用。根瘤提取液的生物活性在100℃下5分钟即部分破坏,而在12l℃下加热就完全遭到破坏。(7)类菌体每次分裂的世代时间随次数的增多而逐步缩短。一般经过第一次的延迟分裂之后,其分裂速度即与培养体根瘤菌相当。(8)荧光抗体试验证明根瘤中的类菌体及其分离菌株与供试菌在主要抗特征上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紫云英——根瘤菌共生系统中,根瘤的固氮活性与根瘤中含菌组织和类菌体的发育呈正相关。当瘤龄3天,含菌组织约占根瘤细胞10%左右时,即出现微弱的固氮活性。随着根瘤和其中类菌体的发育,根瘤固氮活性逐渐上升。温度和光照影响根瘤类菌体的发育和固氮活性的变化。越冬期紫云英生长停滞,根瘤固氮活性维持在50—70 n mol N_2/克鲜瘤/分的低水平上。翌春气温回升,根瘤和其中类菌体继续发育。至4月下旬紫云英进入盛花期,瘤龄达180天以上的早期根瘤衰败,类菌体自溶,固氮活性消失。此时主根下部和侧根上的中期根瘤承接了主根基部早期根瘤的作用,根瘤固氮活性达184 n mo1 N_2/克鲜瘤/分的最高峰。5月初紫云英生长进入结英期,植物营养主要运向豆荚,根瘤固氮作用缺少能源,固氮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以大豆品种黑农3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结瘤和不结瘤情况下大豆未成熟和成熟荚皮和籽粒中的酰脲(尿囊素和尿囊酸)和草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开花后20 d和45 d,不结瘤处理大豆荚皮和籽粒中根瘤产生的酰脲含量明显降低,而不结瘤处理大豆籽粒中的草酸含量明显高于结瘤处理,荚皮和籽粒中草酸的总含量在2个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可见,大豆籽粒中的草酸合成前体不是来自根瘤产生酰脲的分解产物乙醛酸.  相似文献   

5.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钒对春大豆、秋大豆(Glycine max.L)结瘤和固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钒处理影响大豆结瘤,使大豆植株单株瘤数、单株瘤重减少。但钒可促进根瘤个体发育使根瘤个体重量增加,钒处理还增加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但不能增加大豆——根瘤共生固氮体系的固氮效率。  相似文献   

6.
盆栽试验表明:铬使大豆叶内可溶性糖、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使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高浓度的铬可使大豆的根和叶出现受害症状,植株矮化,生育期延迟,光合生物量和产量下降。大豆结瘤与固氮对铬的反应十分敏感,铬使结瘤数减少,根瘤重下降,使根瘤内的蛋白质含量提高,豆血红蛋白含量减少;铬还使单株固氮酶活性(乙炔还原法测定)显著降低,用高浓度铬处理者克瘤固氮活性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超结瘤大豆和东引3号大豆的形态特征、固氮酶、氨同化酶及根瘤亚显微结构的差异,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参照DavidRMurray法测定氨同化酶活性,电镜观察根瘤亚显微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盛花期,东引3号的酶活性较超结瘤大豆的高。在结成熟期,两品种酶活性均大幅下降,但东引3号酶活性比超结瘤大豆的下降快;超结瘤大豆有类似无效瘤的异常现象,而3号无此现象,但富含造粉质体。  相似文献   

8.
对南方部分大豆品种进行结瘤固氮性能的鉴定,已初步鉴定出结瘤固氮性状比对照好的几个品种:春大豆有广东大山青、湖南衡80128和湘春10号、浙江乔司6月白和江苏镇宁1号;夏大豆有江苏省的南京青豆、宝应粉皮青、如东晚绿黄豆2、吴江青豆4和广东清远大黄豆。还对结瘤固氮的几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根瘤数与根瘤干重、植株含氮量均呈正相关,夏大豆达到显著水平;根瘤数与种子、植株、种子含氮量也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年份间同一品种结瘤固氮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福州市西郊对13种澳大利亚牧草进行引种试验。白花羽扇豆,大结豆、柱花草和肯尼亚三叶草因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而死亡。卡松古鲁狗尾草、青绿黍、秘鲁银合欢、肯宁汉姆银合欢、高值扁豆、绿叶山蚂蝗、马拉奇大豆、大翼豆,肯库尔草等9种牧草引种成功。割草期长达6个月,年割草4~6次。肯库尔草等能耐0~2℃低温,100%安全越冬。大翼豆等冬天地上部枯死或落叶,来春萌发较迟。高值扁豆易冻死,只能作一年生牧草栽培利用。绿叶山蚂蝗前2年受到华啄丽金龟的危害,2种银合欢发现蚜虫密集危害。这些牧草适口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以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大豆根瘤促生剂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瘤促生剂可以使费氏中华根瘤菌的对数期提前,稳定期延长;同时,该根瘤促生剂可以诱导费氏中华根瘤菌产生结瘤因子;在根瘤促生剂存在的条件下,使用实验室培养的黄豆芽配制的培养基可以促进结瘤因子的产生;最佳的结瘤因子诱导剂为全豆芽研磨液+大豆根瘤促生剂,诱导剂的最佳用量为1.0%,最佳诱导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11.
从各地引入9个豆科牧草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漳州地区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较强,生长表现好,饲用价值较高,便于推广,且适宜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广泛种植的豆科牧草有:格拉姆柱花草,紫花扁豆,多花木兰,圆叶决明和大翼豆  相似文献   

12.
非豆科作物和固氮微生物在协助菌影响下形成类根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果胶细菌处理禾本科,十字花科和葫芦科植物幼苗根系,根毛随着果胶细菌处理的时间而逐渐损伤,消除,然后,分别接种田菁根瘤菌,花生根瘤菌,扁豆根瘤菌,自生固氮菌和固氮螺菌;幼苗移栽20-25d左右,根素即被感染而结瘤。白菜结瘤率可达95%;黄瓜率为50%左右。根瘤的石蜡包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明显地见到从根瘤的外皮层细胞至靠近中柱细胞,均有细菌分布。菌株ORS571和147-3在白菜上形成的根瘤用  相似文献   

13.
在花岗岩赤红壤上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供肥模式对豇豆硝酸盐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砂土上施氮对豇豆硝酸盐累积有重要作用,而NP、NPK处理的硝酸盐含量分别比NK低13%、14%,有降低硝酸盐含量的趋势;在不减少氮磷钾化肥条件下增施鸽粪、微肥,在促进豇豆生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氮的吸收,但没有起到降低硝酸盐含量的作用。(2)粉壤土本身具有的氮素营养对豇豆硝酸盐累积有明显作用;在不减少氮磷钾化肥条件下增施鸽粪、微肥对粉壤土上的豇豆氮吸收及代谢还原都有一定抑制,但硝酸盐含量有累积增加的趋势。(3)合理单施鸽粪在2种类型土壤上均能显著降低豇豆硝酸盐的累积并维持相对高的经济产量,对于豇豆蔬菜的优质稳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眼小蜂是紫胶虫的一种主要寄生性害虫。经室内及田间试验,选用1:2000倍敌百虫溶液在紫胶虫二龄中期防治红眼小蜂,效果良好,并对紫胶虫无明显药害。  相似文献   

15.
16.
扁豆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扁豆的起源、栽培史、资源搜集整理、化学成分的研究以及营养品质和利用价值等方面综述了扁豆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红曲霉是我国重要的微生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及药品等方面.对红曲霉的营养成分开发利用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红曲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碳氮源对红曲霉S产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液态培养,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碳氮源对红曲霉S产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碳源和氮源种类对色价及色调的影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碳源的添加浓度为4%~5%时最适宜红曲霉S产色素,而氮源的添加浓度为2.00%~2.40%时最适宜红曲霉S产色素.以甘露醇为单一碳源产生的色素其色价最高,为119.6...  相似文献   

19.
 利用 12对AFLP引物 ,以饭豆标准品系M 0 0作对照 ,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的 14 6份小豆栽培种 (Vignaangularisvar.angularis)和野生种 (Vignaangularisvar.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得到 313条多态性带。据AFLP多态性数据绘制的聚类图 ,可区分其中的 14 3份种质 ,表明小豆物种 (Vi gnaangularis)存在足够的遗传多样性 ,可用于资源材料的准确鉴别与分类。鉴于此 ,采用新开发的利用AFLP数据揭示核苷多样性的Innan’s进化树分析方法 ,进一步将 14 6份小豆资源分成 7个明显不同的地理演化群 ,即中国栽培种、日本栽培种、日本综合群 韩国栽培种、中国台湾野生种、中国野生种、尼泊尔 不丹栽培种和喜马拉雅野生种演化群。就上述地理演化群的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以及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可能的演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初步认为栽培小豆至少应当有 4个不同类型的野生祖先和 3个不同的地理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