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我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省域层面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相对发展指数模型对2004─2021年我国省域层面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4─2021年我国省域层面的城镇化水平、粮食生产水平,以及2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指数总体上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2021年,我国省域层面的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间分布,粮食生产能力整体上呈现西部最低、东部次之、中部最高的空间分布,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北低中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地区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3.
植烟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是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建立植烟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有利于烟叶质量和品质的预测。本文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测定了贺州市晒黄烟区不同植烟土壤的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植烟土壤的养分含量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值呈北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凤凰乡、黄姚镇中部及公会镇西北部土壤pH值较高;公会镇和黄姚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呈北部及西南部高而西部及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而土壤硝态氮含量呈西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樟木林乡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而凤凰乡土壤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空间分布格局表明,研究区东北部凤凰乡东部与公会镇西北部交界处为烟田集中分布区,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相对较低;研究区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呈北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构建农业高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从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基本保障6个要素中选取30个指标,构建农业高质量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四分位数分类法对31个省级行政区2010—2019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分析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结果】从时间上看,随着年份的增加,31个省级行政区的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2010年的0.278 33提高至2019年的0.362 02,增幅为30.07%,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为绿色发展(0.90分)>基础性保障(0.60分)>农业产业体系(0.56分)>农业生产体系(0.49分)>农业经营体系(0.34分)>科技创新(0.18分);从空间上看,31个省级行政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区域数量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1个省级行政区升至2019年的24个省级行政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综合得分以广东省最高,为3.84分;甘肃省最低,为2.56分。【结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差;提出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多目标函数法对2016—2020年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从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和2016—2020年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总体呈现单调递增趋势;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值来看,由东到西呈现逐渐递减的态势,表现为东北地区(0.461 8)>东部地区(0.460 6)>中部地区(0.433 5)>西部地区(0.398 3),区域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显著。(2)从分维度发展水平来看,区域内部差异显著,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动力水平最高,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水平最高、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最低,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维度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来看,农业经济高质量水平空间差异较大,资源禀赋较好的黑龙江、江苏、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六盘山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差。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本文通过设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2008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东部地区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在确保国家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基础上,走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西部地区应走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劳动、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构建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立方程回归模型( SEM),并利用Stata计量软件,以我国部分省份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回归和收敛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其中以东部下降幅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积极作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污染物排放强度起到正相关作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不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收敛,且中部收敛速度最快,东部收敛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中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西部房地产公司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优势。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开始”西进”,西部房地产业出现息剧增长势头,增速明显快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发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落后是其主要根源。如今,中国西部房地产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发展,  相似文献   

10.
依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区域关联复杂网络,从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三个维度对该复杂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三个维度的复杂网络有明显的差异,东部区域农业经济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部区域农业生态现代化水平领先;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分组,分组能够反映我国东北、中部、东部和西部这四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特点;在加大农业投入产出的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时空特征及障碍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3个层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1—2016年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6年河南省郑州等9市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呈减小态势,开封等9市呈增大态势,脆弱性增速差异显著;脆弱性演变趋势可分为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4种类型;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脆弱度排序为豫北豫东豫南豫中豫西;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受到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的影响,且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因此,应积极加强对水资源系统人为干预,通过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等,以实现河南省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29座城市2005—2018共14年空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农业生产效率,并使用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评估了全域和局部视角下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长江经济带各市农业生产效率处于逐年上升状态,但总体水平偏低,效率值空间上极不均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武汉市和重庆市周边。2)城乡发展差距是阻碍区域,尤其是上游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非农经济和交通条件对于推动全域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积极作用。3)上游城市农业生产效率主要受城镇发展的直接效应影响,而中、下游城市农业发展受城镇发展的间接效应影响较大。因此,研究认为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是提升长江经济带全域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析新时期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利用2005—2014年的宏观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在评价各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则相对较低。2)我国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3)东部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实行差异化的调控政策来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优化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广西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为广西农业区划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区位商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农业区位优势进行测算,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不同优势层次地区区位商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总体上,广西各地区的农业区位优势横向空间异质性强烈,且不同层次地区的形成机制各异.率先实现农业生产与技术服务规模化是加快现代规模化农业进程的关键点,财政支农力度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可能成为制约广西现代化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建议]应强化总体规划布局,推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溢出效应;因地制宜,完善交通与基础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突破规模化生产限制;提高财政支农效率,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实现广西农业合理布局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0—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江苏省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均在地理上呈现出空间相关性;2)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会显著促进周边地区粮食产量增加;3)对比混合线性回归、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若不考虑空间因素则会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生产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系统性估计偏误;4)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粮食品种之间具有异质性,江苏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空间溢出效应较高。  相似文献   

16.
谢华文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998-1002
文章从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和住房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方面对广西6个农业经济区域和14个地市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广西农业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提出了鼓励各区域之间进行横向经济联合、以"龙头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借鉴区内外或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成功经验等促进广西农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角度出发综合管控农业碳源和碳汇量,明晰农业净碳汇的驱动因素对于实现东北农区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各市域的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数据,本研究通过生态承载模型、经济效率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特征及净碳汇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净碳汇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 2000 年的 1.21×107 t 上升至 2020 年的4.02×107 t。齐齐哈尔、绥化和哈尔滨三市农业净碳汇量较高,三市总和占黑龙江省碳汇量的51%以上。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分区来看,双高区主要向南部和中部的哈尔滨、黑河和绥化等地聚集,双低区逐渐向东部的鸡西、双鸭山和鹤岗等地集中。双低区持续向经济高值区、生态高值区以及双高区发展,但不同市域间差距依旧显著。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是农业净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与其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同时净碳汇量受机械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需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差别化的绿色农业管控措施,以推进东北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梳理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模型与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序特征方面,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除1997年出现小幅下降外不断提高,并且2002年之后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水平呈现较稳定的增长;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与整体变化类似,但2008年出现下降,且2009之后增长幅度有所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水平波动变化较大,呈现不稳定状态。从空间分异情况看,郑州、焦作、襄阳三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地区差别较大,其余地区相邻之间的差距较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等级层次相对不明显。从整个分布格局看,第三、第四、第五级别区组成的区域占据了绝对主导并形成大范围连绵分布区,第一、第二级别区分布范围小且在郑州及其北侧小范围集中,整个区域的分布格局极其不平衡且局部差异大。基于评价结果进行了原因解读,并从时空两个维度提出了定位推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长期来看,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应保持一种动态互促的良性协同发展趋势,才更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入考察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的时空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有助于正确认识各省之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并剖析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弱的潜在原因,探索进一步提高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两张皮”问题的路径。【方法】基于农业科研人员规模、专利授权量、论文发表数量3项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8年我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产出的时空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结果】10年间我国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从中东部沿海省份向周围逐渐降低,多数省份农业科研机构专利授权量增长趋势显著,论文发表数量和科研人员数量整体增长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虽然呈现出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但整体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方面,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协同发展程度较好,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程度一般,整个西北、西南及东北大部分省区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较弱。据此,从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区域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结论】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从中东部沿海向周围省份逐渐降低,具有空间异质性,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与省域农业经济水平的协同发展程度整体偏低;需要加快构筑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格局,为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中共中央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而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省也在积极贯彻并落实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任务当中。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共14个主要城市2013年农业科技数据为依据,构建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主要城市的农业科技竞争力进行排序,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各城市的农业科技竞争力按相似性分为四类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市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与该地区农业经济、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各地区间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提升空间和发展势头不可小觑。并提出提高甘肃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为研究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做出典型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