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早稻“威优35”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周坤炉用成优20不育系与26窄早恢复系配制而成。我县桥墩、灵溪区1984年从福鼎县引进少量种子试种,面积约30亩,其中沪山乡百丈村3.3亩,平均亩产为542公斤,农户金钦标种植1.179亩,平均亩产达577.3公斤,比当地常规品种亩增164公斤,增产40.2%;1985年全县威优35试种面积为1010亩,据25.37亩调查,平均亩产491公斤,比竹菲10号、竹科2号、矮青3号等其他中迟熟品种平均亩产408.5公斤,亩增82.5公斤,增产20.2%;仓桥乡农科员吴传坤种植1.3亩,平均亩产达564公斤,比当地同熟品种增产约3成;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2.
一、莆大麦4号的示范、推广莆大麦4号从1982年到1986年先后经过鉴定圃。品种(系)比较试验和省市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种早熟3号矮早三增产14.1~25.7%。同时,连续四年在不同地点、不同自然条件下进行小面积试种和大而积示范,比早熟3号和矮早三增产1~2成。1987年继续在平原、沿海丘陵和半山区进行大面积示范,一般亩产200-250公斤,高的达300公斤以上,如莆田县黄石镇1987年种植22200亩,占全镇大麦面积的82%,平均亩产208。5公斤,其中600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242.4公斤,比矮早三增产25.8%;福清县种植100多亩,其中音西乡王塘村125亩,平均亩产229.5公斤,比矮早三增产  相似文献   

3.
浙皮2号(原名83—122)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一个大麦新品种,具有生育期短,分蘖性强,矮杆抗倒和耐迟播的特点。1984年引入我市试种并参加市大麦品试,1985年进行繁殖,1986—1989年全市累计种植面积2360亩。据1984—1985年度5个试点汇总:浙皮2号平均亩产313.5公斤,比对照浙皮1号增产4.29%,仅次于秀麦1号和浙农大3号,据11个参试材料的第三位;1987年市原种场种植浙皮2号146.8亩,在生育中后期屡遭冷害的不  相似文献   

4.
“601”是三明市农科所以78130与CQ064杂交选育而成的迟熟早籼新品种。 1988年三明市农科所在本所沙壤田示范38.5亩,平均亩产417公斤。同年在我县南口乡摘穗倒种,19、89年该乡井龙村试种1.6亩,亩产干谷455公斤;黄潭乡农技站试种1.18亩,平均亩产466公斤,比78130亩增产57公斤,增产12.33%,亩日产量比78130高0.51公斤。我县良种场区试结果折亩产419.17公斤,比对照79106亩增19.17公斤,达极显著水平。三明市联合区试8个点产量  相似文献   

5.
优647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选配的中熟杂交稻新组合。1990年我县在熟坪乡大龙溪村参与中迟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1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3.81%,居中熟组第一位,日产量3.9公斤。1991年,作一季中稻试种24亩,作双晚试种110.5亩,据田间考查验收,其中龙田乡龙田村六组作双季晚稻栽培15亩,平均亩产626.5公斤,农户贺承杰种植0.85亩,平均亩产672.9公斤。太平乡溶溪村作中稻栽培9.5亩,平均亩产534公斤,在松板、太平等村作晚稻栽培55亩,平均亩产525公斤,经验收太平村周玉兰种植的0.8亩,折合亩产稻谷625公斤。均比对照威优64增产。 威优647作晚…  相似文献   

6.
47-104(原代号756)是省农科院稻麦所用“(卷2×IR58)×(窄叶青8号×龙菲313)”杂交选育而成的早晚兼用型水稻新品种。1989年早季试种亩产504.3公斤;晚季在金谷乡金东村示范6.5亩,平均亩产473.4公斤,比晚稻当家品种钢白矮4号亩增58.4公斤,增产14.1%,最高亩产511.1公斤。1990年早季全县扩大示范824亩,一般亩产450~550公斤,最高亩产699.5公斤。经品种对比试验田三次重复对比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闽诱3号大麦新品种于1985年用浙皮1号大麦品种进行化学药剂处理,经过四年五季(代)选育而成。该品种为二棱皮大麦,春性偏冬,大麦1988年和1989年在莆田市涵汪安仁和棣里村试种表现良好。1989年在棣里村试种半亩,经测产折亩产303.4公斤,比莆大麦4号223公斤增产36.13%;同年参加福建省大麦新品种预备试验,福州点比对照品种莆大麦4号增产13.6%;夏季在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加速繁殖,亩播量7.5公斤,在发芽率较低、基本苗较少的情况下,亩产仍达216公斤,籽粒较大而饱满,千粒重达43.8克。  相似文献   

8.
闽红82/34系我所1980年从南选×紫光有性杂交后代中育成的红麻新品种。1984—1989年经品系比较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原麻352.5公斤,比主对照品种青皮3号增产12.98%;比副对照品种722(对比44点次)增产9.66%,均达极显著标准。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特性。1987—1990年省内外累计示范试种1万多亩。  相似文献   

9.
汕优桂44     
汕优桂44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4年用珍汕97A和新选育的恢复系84—4(即桂44)配组而成,属感光型杂交晚稻组合。1988年经广西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一、试验试种情况 1984年参加水稻所杂交晚稻型新组合产量比较试验,平均亩产452.5公斤,比汕优30选亩增63.5公斤,增产16.3%。1985~1987年参加广西杂交晚稻区试,三年22个区试点平均亩产均比对照种增产,名列第一。1985年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450.5公斤,比对照汕优6号增产5.21%;1986年桂南8个试点平均亩产383.4公斤,比对照汕优30选增产7.12%;1987年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319.2公斤,比对照汕优3…  相似文献   

10.
汕优102是萍乡市农科所于1986年,用珍汕97A和102测配选育而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经两年区试和多年试种表现较好,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高的达600公斤。1991年江西省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对汕优102进行田间现场考察验收,一致认为是目前较有推广前途的新组合。 一、产量表现 1989年,在安源镇新生村和郊区乡后埠村试种5. 71亩,亩产分别为551.3公斤和504.5公斤,比对照73-07分别增产12.3%和9.3%。 1990年在全市试种367.5亩,平均亩产513.4公斤,比73—07亩增107.7公斤,增产20.9%。1991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42.65公斤,比对照增2.09%,名列第三,同…  相似文献   

11.
福引1号系我所于1978年从日本引进的春性二棱大麦。经多年试种鉴定、丰产性、抗病性均较好。1984年冬参加省区域试验并在闽东南麦区扩大试种示范。一、产量表现 1.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中表现 2.试种、示范中表现 1984年春收,莆田涵江安仁种0.8亩,平均亩产580斤,比对照种矮早三增产38.5%;仙游枫亭种0.62亩,亩产542斤,比对照种早熟3号增产40.4%;平潭县良种场种植0.66亩,折亩产282斤,比对照种早熟3号增产12.1%;福清阳下种植0.55亩,折亩产293.5斤,比对照种矮早三增产8.1%。惠  相似文献   

12.
“威优402”(V20A×R402)是湖南省安江农校选配的杂交早稻迟熟组合。1991年3月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可在全省双季稻区推广。 一、产量表现:1988年怀化地区区试,平均亩产505.7公斤,比对照湘早籼1号增产17.7%。1989~1990年两年参加湖南省区试,平均亩产516.9公斤,比对照威优49增产2.8%,日产量4.45公斤,比威优49高0.13公斤。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高产丘块可超过550公斤,如怀化市桐木乡1990年成片种植100亩,平均亩产525公斤。 二、主要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16天,与威优49相同。一般3月底播种,5月初移栽,6月中下旬抽…  相似文献   

13.
汕优63,1983年在我县试种,1984年扩大,示范种植8400余亩,亩产624公斤,比汕优3号增产5.8%,1985年实种21.84万亩,占杂交中稻种植面积的64.4%,亩产609.2公斤,比汕优3号增产7.861%,1986年全县38万亩杂交中稻,全部种植汕优63。 一、主要特性 (一)生育期适中。汕优63在我县作麦茬单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0—145天,播种至齐穗95天,齐穗至成熟48天左右。全生育期总积温3500℃,各生育期和汕优3号大致相同。 (二)秧田出时速度快、分蘖力强。汕优63主茎全出叶平均为16.6叶,采用露地湿润育秧, 25天秧龄期考察,汕优63叶龄为6.46叶,单株带蘖4.73个,秧苗百…  相似文献   

14.
“单二”是中国农科院遗传所用日本啤酒大麦与中国啤酒大麦品种杂交的,对年通过大麦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体,而后加倍选育而成。经过多点种植比较,产量较好。1993~1994年连续两年在我场(即地处南黄海沿海之滨)进行示范和推广,产量均居首位,平均亩产426公斤,比当家品种苏引麦2号增产14引%.目前已成为我场啤酒大麦的当家品种。一、产量表现今年在我场种植1108亩,平均亩产430.3公斤,比当家品种苏引麦2号亩增588公斤,增产162%。其中十支场连片种植660亩,平均亩产448.6公斤;十二支场连片种植448亩,平均亩产439.7公斤,其中一块…  相似文献   

15.
76优312( 76—27A×培C312)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配制而成的双晚迟熟杂交粳稻新组合。1966—1987年全省七个点区试结果,平均亩产440公斤,比常规粳稻矮粳23增产17.5%,产量居参试品种(组合)第一位。1988年参加生产试验,三个点平均亩产459.3公斤,比常规粳稻增产30.789年宁乡县双晚示范,面积28.4亩,平均亩产486.2公斤,比常规晚粳增产17.7%;1990年双晚示范529.1亩,平均亩产534.4公斤,比常规晚粳增产19.1%。城郊乡罗宦村示范面积118.57亩,平均亩产554.4公斤,其中乡农技员成尚文种的禾场丘1.11亩,经验收平均亩产619.9公斤。 一、主要特点 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开劈发展棉花生产新途径,我们1989年在红壤开劈山地首次试种了177亩棉花,初步获得较好的效果,一般亩产皮棉30公斤,好的亩产达50—70公斤,最高亩产超过100公斤,如琅琚红壤山种植的5.8亩棉花,平均亩产达57公斤,较该片附近水田种植的7.8亩平均亩产54公斤还增产3公斤。同时投工、投肥、投药都较水田植棉减少现将几个典型调查归纳于后: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宜春地区于1984年开始引进试种低酚棉。1984和85两年是由河南省农科院提供的豫无19品种的原种一代种子,在我区丰城县梅岗原种场试种,面积2亩,结果平均亩产皮棉71公斤,比在同样条件下的本地推广的赣棉78—7品种增产7.5%。1985年又在该县荣塘棉种场试种4亩,也获得与本地推广的沪棉204品种同样水平的产量。1986年我区高安县石脑乡相山村十户农户示范种植了10亩低酚棉,由湖南省棉科所提供的湘无11品种的原种一代种子。尽管从7月下旬开始,受到了连续57天的干旱威胁,仍然获得了平均亩产93.5公斤的较好收成,此在同样条件下栽培的波棉2号品种增产3.8%,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高产典型,如棉农胡学武种1.19亩湘无11品种,平均亩产达到101.7公斤;棉农胡长树0.85亩低酚棉,折合亩产皮  相似文献   

18.
闽红298系1985年从红麻722×青皮三号有性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1989—1997年与青皮三号复壮种进行省内外46点次对比,平均亩产原麻423.3公斤,比青皮三号增产16.13%,达极显著。与粤74—3原种对比40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5.7公斤,比粤74—3增产12.74%,也达极显著。该品种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病力强、丰产稳定性好、适应性广。1995—1998年省内外累计生产示范6.942万亩。  相似文献   

19.
爱红1号系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水稻常规育种室用IR30作母本,红4lO作父本进行杂交,经六代连续选育于1982年育成的新品种。我场于1983年晚引进试种2厘地,比对照种晚籼22增产8.7%;1984年、1985年参加福州市晚稻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分别比对照种红晚52增产19.82%与27.75%(具体详见附表);同时1985年示范1.2亩,比对照种红闽l号增产7.8%;1986年晚季在鹤上乡岐阳村示范2亩地,收实谷935公斤,折合亩产467.6公斤,比红闽1号增产10.19%,日产量3.95公斤,并较抗白叶枯  相似文献   

20.
浙皮2号(83—122)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1978年春用78—843为母本,78—932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选择,于1983年育成。1990年3月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列为优良大麦品种。产量表现该品种一般亩产240公斤,比早熟3号增产。1986、1987年两年省大麦区域试验,折亩产217.2、237.3公斤,比早熟3号分别增产5.6%、5.93%。其中1987年省区试浙北片(包括杭加湖宁绍地区)10个点试验,折亩产282.46公斤,比早熟3号增产9.87%,达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