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间灰飞虱虫量、带毒率与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发生的轻重程度有关,随着虫量的增加,发病株率逐渐上升,后期黑穗率也增加,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根据灰飞虱的发生特点,对其发生规律及水稻症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禽类养殖相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与水稻单作相比,稻田综合种养降低了化学氮肥施用量,起到了减氮节肥效果,但氮肥减施对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收集了2009—2021年间发表的以水稻单作为对照,以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为处理的111篇相关文献;将综合种养模式分为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共4类,应用整合分析方法评估了氮肥减施对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在不影响水稻产量前提下不同综合种养模式的合理减氮范围。结果表明,在0~150和150~180 kg/hm2施氮(N)区间,甲壳类、鱼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分别比水稻单作提高1.15%~19.00%、1.45%~27.00%和3.47%~10.59%,其中,甲壳类和鱼类综合种养模式会降低水稻有效穗数,而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增加水稻产量。相比于水稻单作,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减氮范围的上限分别是26.24%、21.64%、14.04%和41.94%时,可确保水稻产量不低于7.5 t/hm2...  相似文献   

3.
金建和 《北方水稻》2012,42(6):53-54
水稻倒伏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农业灾害。对水稻倒伏的发生原因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选用矮秆、茎粗、根系发达、叶片短直的耐肥抗倒品种;培育壮秧;科学施肥;采取浅、湿、干交替灌溉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水稻纹枯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纹枯病已成为限制水稻高产的首要病害,严重威胁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本文在简要阐明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和病害流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抗病育种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二化螟虫(简称"三病一虫")对吉林省水稻生产造成较严重危害,影响水稻产量及水稻生产的发展。介绍了"三病一虫"的发生概况,总结分析了其发生流行因素及发生危害特点,并从农业技术措施防治、药剂防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水稻"三病一虫"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省短葶山麦冬主产地病虫发生情况进行多年田间调查并开展防治试验,结果发现短葶山麦冬主要病害有黑斑病、炭疽病和叶斑病等3种,常混合发生,但以黑斑病为主。主要虫害有蝗虫类、叶蝉类、缘蝽类及地下害虫类等4类害虫。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防治病、虫为害,保障短葶山麦冬的品质与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施氮量对辽河稻区盐粳系列品种(系)上蚜虫种群发生量及稻米产量的影响,探讨减施氮肥对水稻麦长管蚜的控害效果,比较不同氮肥水平下粳稻的产量关系。结果表明,蚜虫的种群数量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减氮25%可有效降低蚜虫种群数量,降低其危害。同时施氮量可显著影响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值,减氮25%对水稻产量降低影响不显著。综合评估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和蚜虫危害程度,本研究明确氮肥最佳施用量为135 kg/hm2水平,各粳稻品种(系)的蚜虫种群数量均值较常规施肥田可降低46.33%,各粳稻品种(系)的水稻理论产量均值稳定在718.12 kg/667 m2,兼顾了虫害防控,稳定了水稻产量和优化了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林成 《北方水稻》2013,43(1):44-45
2012年勃利县水稻遭受当地历史上罕见的三代粘虫危害,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笔者分析了勃利县水稻三代粘虫发生的虫源因素及发生特点,从千粒重方面调查统计了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立(黄)枯病、恶苗病、细菌性褐斑病、烤苗等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条件、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等,总结了稻瘟病、赤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水稻本田病害与潜叶蝇、负泥虫、稻水象甲、二化螟、粘虫等水稻本田虫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加强水稻生产管理,正确防治水稻病虫害,是保证水稻品质、提高产量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减肥及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的目的,选用环保型有机肥蚓粪进行研究.通过开展大田试验,以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共设置8个处理,包括分别减氮10%、15%的条件下,施用量分别为200、300、400 kg/667 m2的蚓粪处理,对照为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在水稻成熟期取样测定,探究施用蚓粪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氮10%的条件下,施用300 kg/667 m2的蚓粪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pH值;水稻产量排第2,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达到了1级标准,水稻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也降到最低.因此,在减氮10%后,施用300 kg/667 m2的蚓粪不仅对土壤性质的改善效果较好,还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同时对水稻的品质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水稻生理性病害发生条件、症状识别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由于生理障碍的存在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加重其它非生理性病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水稻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生理性病害发生条件、症状识别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由于生理障碍的存在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加重其它非生理性病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滨海盐碱稻区机插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有效利用盘锦稻区的土地、灌溉水、温光等农业资源,提高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减少化肥农药对稻谷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按照无公害水稻生产的相关标准,结合盘锦稻区水稻生产现状,在深入研究机插水稻定量播种旱育壮秧、定量本株稀植移栽、定量施肥、定量灌溉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滨海盐碱稻区机插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整地、育苗、移栽、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以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水稻产量与品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合叙述了国内外对影响水稻产量因素的研究、影响水稻品质性状的研究、籼粳稻品质性状差异的研究、水稻产量与品质性状相互关系的研究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为深挖稻蟹种养模式潜力,2019—2021年在辽宁滨海盐碱稻区对水稻单一种植模式(MR)、水稻+成蟹种养模式(RC)、水稻+扣蟹种养模式(RYC)、水稻+成蟹种养生态减施模式(ORC)和水稻+扣蟹种养生态减施模式(ORYC)的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稻蟹投入产出进行了试验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养模式间水稻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稻米加工品质差异均不显著;稻蟹种养模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减施模式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生态减施模式下成蟹种养较扣蟹种养具有更高的市场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在保障水稻稳产的条件下,集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区水稻化肥和农药减施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硅肥、减施氮肥、施用微生物菌肥以及不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配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产量及病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由现有农民习惯施氮量(纯N)300 kg/hm~2减量至240 kg/hm~2时,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且产量在与其他几种不同技术配合下表现也最为稳定。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或240 kg/hm~2条件下,通过配施硅肥和"三防两控"技术配套,均可达到与农民习惯氮肥施用量(300 kg/hm~2)和病虫害常规防治方式下的产量水平。此外,氮肥减施配施硅肥结合"三防两控"的技术集成,可以在产量不降低的条件下,减少1次用药、52.8%固体剂型农药用量和61.0%液体剂型农药用量,同时达到与常规施肥和防治措施下的同等防控效果。说明该技术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区推广应用,是实现产量提升和肥药减施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由于品种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德化梨树主要病、虫害成为发展无公害德化梨生产的重要技术瓶颈.为及时做好梨树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通过实地调查德化梨树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总结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生物防治,及时搞好预测、预报及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甘薯小象鼻虫是为害甘薯的主要害虫之一,常造成甘薯产量损失10%~20%,严重田块达30%以上。掌握甘薯小象鼻虫发生为害特点,推广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诱杀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是防治甘薯小象鼻虫、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昌勇 《北方水稻》2012,42(2):61-62
稻曲病属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为降低其危害程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必须进行及时综合防治。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流行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为水稻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属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为降低其危害程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必须进行及时综合防治。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流行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为水稻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