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明确水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镁肥提供依据。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400组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耕地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水田、旱地2种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全县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仅为46.9 mg/kg,各乡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最高的乡镇是桥东,平均含量达91.3 mg/kg,最低的乡镇是白洋,平均含量仅为17.9 mg/kg;水田土壤为51.9 mg/kg,旱地土壤为32.5 mg/kg,水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高于旱地;稻—稻—菜水旱轮作方式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70.58 mg/kg,稻—稻轮作方式为47.85 mg/kg,大豆—甘薯旱地轮作方式为28.91 mg/kg,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分析土壤交换性镁与理化性状关系得出,土壤交换性镁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粉粒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得出,诏安县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各乡镇间分布不平衡,且供应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合理增施镁肥,特别是旱地土...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红壤区典型县域祁阳为例,分析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和菜地后土壤酸度和养分含量变化特征,为该区合理利用土地防治酸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8个点位,采集水田及相邻的旱地和菜地,分析土壤pH、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碱性母质发育的土壤pH均显著高于酸性母质发育的土壤。酸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菜地后土壤pH降低了0.48个单位;碱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和菜地后土壤pH分别降低了0.74和0.53个单位。双直线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当水田、旱地和菜地的土壤pH分别低于5.88、5.78和5.63时,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快速升高,且降低一个pH单位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分别增加1.09、2.33和2.93 cmol(+)·kg-1。酸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降低了11.06和0.42 g·kg-1,而菜地无显著变化;碱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和菜地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13.88—17.28和0.57—0.71 g·kg-1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变化及其与土壤酸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磷、钾与土壤酸度的影响,采集吉林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培养场的土壤,并测定长期施肥土壤的养分含量及p H、交换性H+、交换性酸等指标,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长期定位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与酸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的添加对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全磷、缓效钾的影响较大,而对土壤全钾含量影响不大。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全氮与土壤交换性H+和阳离子交换量相关性显著,随着氮素的增加土壤交换性H+减少,阳离子交换量有所增加;土壤全磷与土壤酸度不相关;土壤中缓效钾与土壤交换性酸、土壤p H相关性显著,土壤缓效钾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大,全钾的影响相对较小。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与土壤酸度有一定的影响。合理施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近期调查的耕地地力数据,比较研究了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现显著的酸化,两者pH值低于5.5的土壤比例均在60%以上,且旱地的土壤酸度大于水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均属中下水平,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比旱地高17.05%和7.45%;旱地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水田高82.61%和58.79%;与自然红壤相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而旱地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和pH值呈现下降。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近期调查的耕地地力数据,比较研究了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现显著的酸化,两者pH值低于5.5的土壤比例均在60%以上,且旱地的土壤酸度大于水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均属中下水平,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比旱地高17.05%和7.45%;旱地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水田高82.61%和58.79%;与自然红壤相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而旱地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和pH值呈现下降。  相似文献   

6.
利用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9 632个耕地表层土壤(0~20 cm)数据,系统分析评价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丰缺状况及空间分布,探讨科学施肥方法。结果表明,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1.07、1.21、0.59、16.47 g/kg;不同耕地类型养分含量差异明显,有机质、全氮含量为水田>旱地>水浇地,全磷、全钾含量为水浇地>旱地>水田;耕地有机质处于中等—较缺乏水平,全氮以中等水平为主,全磷处于较缺乏水平,全钾处于中等—较缺乏水平;耕地土壤养分综合等级以中等等级(14 632 km2、占比51.52%)为主,较缺乏等级(11 430 km2、占比40.24%)次之,不同耕地类型土壤养分综合等级差异显著;建议根据养分评价结果结合农作物种植现状,在合肥、滁州西部、六安东部等养分缺乏区适当增加相应缺肥比例。该研究结果可为皖江经济带耕地科学管护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海南省儋州市橡胶园土壤腐殖质组成与土壤酸度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植胶区橡胶林0~40cm土壤腐殖质组成含碳量大小依次为富里酸、胡敏素、胡敏酸;土壤活性酸度范围在4.32~5.56之间,土壤属于酸性和强酸性,且不同母岩和地形对土壤潜性酸度影响不同.在简单相关分析中富里酸与土壤水解酸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8),而土壤胡敏酸与pH显著正相关(r=0.41)、与水解酸度显著负相关(r=-0.39)、与交换性酸度显著负相关(r=-0.48).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腐殖质组成和土壤酸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土壤腐殖酸是水解酸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胡敏酸和胡敏素与土壤交换性酸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添加作物秸秆对土壤酸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6个月的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大豆、花生和玉米秸秆的土壤酸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结束时,添加3种作物秸秆的土壤pH并不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添加大豆秸秆20 g/kg对改良酸性土壤的效果最好,提升的幅度最大,为0.97;对交换性酸、交换性Al~(3+)的降低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降低了0.37 cmol/kg和0.34 cmol/kg;土壤交换性钙和盐基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相关分析表明:添加3种作物秸秆能够明显提高土壤中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钾的含量;土壤的pH与交换性钙、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添加3种作物秸秆均可以有效地缓解土壤的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福建武平烟区205个土壤样本的质地、pH值及土壤养分状况,并对不同质地土壤各肥力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平烟区植烟土壤砂土占37.07%,壤土占58.05%,黏土占4.88%.(2)不同质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全钾达到显著水平,并表现为黏土含量最高,砂土含量最低.壤土全磷含量最高,砂土最低,pH值表现为砂土最高,黏土最低.砂土pH值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呈显著负相关,全氮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全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壤土pH值与全磷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全氮和全磷,有效磷与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磷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黏土pH值与全氮呈显著负相关.砂土各肥力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而壤土和黏土各肥力因子间的相互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昌图县位于辽宁省铁岭市北部,是辽宁省的产粮大县之一。通过对大田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昌图县耕地土壤酸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昌图县耕地土壤类型以棕壤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风沙土和草甸土。在3 750个3种类型土壤土样中,pH〈5.0(强酸性)和pH 5.0~6.5(酸性)的土样占总调查土样的75.68%。中性土样占16.56%;其中棕壤酸化程度最大,pH〈5.0(强酸性)和pH 5.0~6.5(酸性)的土样分别占总调查土样的1.17%、87.28%。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各乡镇土壤pH均有所下降,其下降值为0.16~1.43个单位。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土壤pH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概述了林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的研究情况,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林地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析,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02年5月对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136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了解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3种土壤肥力现状。结果表明:有机质、全N、全P、碱解N、速效P在耕作中不存在缺乏现象。全K3种土壤全层都缺乏。速效K在水稻土、菜园土的20~40cm、40~60cm土层中缺乏,其余土壤的土层不缺乏。  相似文献   

13.
应用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对大巴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育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形态、土壤特性和成土过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异。大巴山北坡基带土壤为黄褐土(<900m),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黄棕壤(900~1600m)、棕壤(1600~2600m)、暗棕壤(>2600m)。此外,本区尚有棕色石灰土及亚高山草甸土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选取湘东丘陵区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花岗岩红壤、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酸性紫色土),分层次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深层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数量分布和分配比例,探讨POC及其组分与土壤有机碳、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2.63-11.59 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其次为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和酸性紫色土相对最低。4种土壤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1.5%-13.9%,花岗岩红壤POC/SOC随剖面加深而升高,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则降低,紫色土POC/SOC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在4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花岗岩红壤和紫色土保存有数量可观、比例更高的POC。第四纪红土红壤POC储量相对较少、POC/SOC也在表土层较高。花岗岩红壤POC中以CPOC为主,而紫色土以FPOC为主,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中CPOC和FPOC比例接近。所选4种土壤POC组分中,FPOC数量更能代表SOC数量的变化。SOC储量和质地是影响不同母质土壤POC及其组分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林地开发利用中也应重视深层土壤(40 cm)中储藏的活性碳组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诊断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土壤诊断分类研究概况,并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相比较,此外还结合黑龙江省的土壤情况,对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诊断分类做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酸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土壤肥力降低、肥料效率下降、作物生长受影响以及有毒物质对作物的毒害加重,其已经成为了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从土壤酸化源头控制、改良剂的研制和施用、农业管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防治和解决农业土壤酸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对土壤酸化防治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旨在为以后农业土壤酸化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静态箱和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施肥条件(CK,NP,秸秆+NP)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1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娄土农田土壤的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上旬最大,冬季最小;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二者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P<0.01);长时期夏季干旱造成的土壤水分胁迫也明显影响土壤呼吸速率;CK,NP和秸秆+NP3种培肥措施下,土壤CO2年排放量估计值分别为1353,1604和1769g/m2;不同培肥措施长期实施对土壤呼吸速率和CO2释放量有明显影响,其大小顺序为秸秆+NP>NP>CK。  相似文献   

18.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在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防风固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梭梭的生长状况。研究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半固定沙地上于2017年5月下旬和10月中旬选取5株梭梭灌丛,对其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期土壤含水量在土层深度0~10 cm和80~120 cm较高, 10~40 cm次之,40~80 cm最低;果期土壤含水量则呈现出逐层增大的变化趋势;2)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蒸发,温度越高,蒸发越大,导致花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蒸发受到抑制,土壤温度升高,土壤持水能力则随之增强,导致果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大,促使团聚体和胶体形成,土壤吸附水分能力增强,即花期和果期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4)土壤中粗砂含量越少,中砂含量越多,土壤孔隙越小,持水能力越好。因此,花期和果期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随粗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中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8种土壤类型之间磷素含量差异较大;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速效磷普遍升高。  相似文献   

20.
外源Cd对中国不同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镉(Cd)污染标准下,中国不同类型土壤的酶活性变化,初步探讨其间的关系,了解土壤酶作为污染程度监测指标及污染标准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模拟盆栽试验,设置对照、低浓度、高浓度3个水平,分析Cd污染玉米收获后不同类型土壤中7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Cd胁迫对不同土壤酶效应有所差别,在供试Cd浓度范围内,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对Cd胁迫反应不敏感;转化酶、FDA水解酶和脱氢酶活性显著受到抑制,而激活了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当Cd浓度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Cd对土壤FDA水解酶和脱氢酶的平均抑制率分别达34.03%和31.14%;主成份分析构建的土壤酶、土壤酶-理化性质-Cd信息系统与总体酶活性达极显著正相关,可较好反映土壤Cd污染的影响。【结论】土壤脱氢酶、FDA水解酶、总体酶活性对土壤Cd较为敏感,可作为监测辅助指标之一;土壤酶与Cd间关系受到酶种类、土壤性质等的影响,其中尤以土壤有机质和pH影响最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