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patham(1972)的研究表明,裂体吸虫(Schistosoma sp.)的毛蚴对扁卷螺的侵袭受几种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有关肝片形吸虫同其螺蛳宿主截口土蜗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相应资料看来非常有限。Christensen等(1976a)分析了寻找宿主的能力和温度的关系,但对其他理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却没有进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高原沼泽草场(也即水汭滩)椎实螺生物灭螺的方法,都兰县于2014年按照《都兰县沼泽草场生物灭螺技术示范项目》方案要求开始积极探索采用天府肉鸭和大白鹅进行生物灭螺的方法。通过试验发现采用天府肉鸭进行生物灭螺效果显著,而且没有化学灭螺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淡水螺是螺蛳粉的重要原材料。柳州作为螺蛳粉的发源地,在螺蛳粉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淡水螺养殖产量不足的难题。本文对柳州淡水螺产业链的养殖、运输、餐饮等环节进行了分析,概括了柳州淡水螺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供求关系矛盾、食品安全存疑、运输问题难解、天灾敌害难除、地理位置劣势、技术水平较低,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加大对当地淡水螺养殖的推广、加大对质量检测技术的研发、努力创建品牌效应、加大对螺蛳粉的宣传力度,以期促进柳州螺蛳粉产业能够发展得更稳、更快、更远。  相似文献   

4.
蜗牛 ,属软体动物 ,俗称旱螺蛳、蜒蚰螺、小螺蛳等。长江中下游各省均有分布。笔者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十余年 ,近两三年发现蜗牛对农作物危害相当严重。因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蜗牛已成为江西省玉山县农林业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蜗牛外形呈扁球形 ,螺壳黄褐色 ,一年发生 2代 ,卵产于疏松潮湿的土壤及石缝落叶中。幼虫取食土中的腐殖质 ,成虫为害多种植物 ,白天躲在阴暗潮湿处 ,晚上及阴雨天外出为害作物 ,全年为害可达 2 0 0天之久 ,以房前屋后 ,阴坡潮湿 ,间作蔬菜等果园发生严重。蜗牛在玉山县主要为害宽皮柑桔、柚、布朗(李 )、梨等果…  相似文献   

5.
为防治鱼体吸虫病,美国水产科研人员使用 Nac1和混养青鱼进行了试验。吸虫的中间寄主是螺蛳,故清除螺蛳是控制吸虫的主要方法。斑点叉尾池塘混养青鱼种 62尾 /hm2,基本上清除了螺蛳。全部鱼池均放养青鱼 40尾 /hm2成功地控制了螺蛳的繁殖。使用 Nac1对游离吸虫、螺蛳和斑点叉尾的影响,在实验室进行了试验。测出水体盐度对吸虫的成活无影响,但 Nac1浓度为 2.5× 10- 6时对螺蛳的成活、生长和生殖有不利影响。池塘试验亦发现,水体盐度为 2.5× 10- 6的池塘中螺蛳的密度较低,且鱼体和螺蛳上无吸虫感染。试验证明,池水使用 Nac12…  相似文献   

6.
杯尾吸虫属于鸮形科,为水禽(如鸭、鹅)肠道常见蠕虫,普遍分布于我国南方。1985年陈翠娥氏首次报道人体寄生此虫而致病1例,从粪中检获成虫1条,并在患者肝囊肿坏死物及心包膜查出虫卵。表明此吸虫为人禽共患病之病原体。据文献记载,杯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本文调查首次发现扁卷螺之体内有杯尾吸虫幼虫寄生。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分析比较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027±0.010)g的宽体金线蛭幼蛭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60条幼蛭。3组幼蛭分别以螺蛳(作为对照)、漂螺、蚯蚓为生物饵料。结果显示:漂螺组幼蛭体质量、体长及体宽3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组之间幼蛭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整体生长性能由高至低依次为漂螺组、螺蛳组、蚯蚓组。幼蛭体质量与体长、体宽及体积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体积(R^2=0.912 0)、体长(R^2=0.8888)、体宽(R^2=0.7717)。幼蛭蛋白酶活性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漂螺组幼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蚯蚓组(P<0.05)。幼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 AOC)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蚯蚓组幼蛭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漂螺组(P<0.05),螺蛳组和漂螺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得出漂螺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的促生长作用最佳,并建议依据漂螺营养成分制定幼蛭饲料营养标准,同时可将蚯蚓作为饲料免疫添加剂成分。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区淡水贝类的形态学及分子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新疆地区淡水贝类种类及地理分布情况,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12个地区采集的淡水贝类进行分类鉴定。利用基于线粒体DNA (mt DNA)COI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序列2(ITS2)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对其进行分子分类鉴定。结果发现,21种淡水贝类主要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和双壳纲(Bivalvia),共4目、10科、14属;其中隶属双壳纲的贝类仅有1科1种;隶属于腹足纲的淡水螺占9科、13属,分属田螺科1种、豆螺科1种、扁卷螺科2种、椎实螺科7种、膀胱螺科2种、巴蜗牛科1种、坚齿螺科4种、琥珀螺科1种、嗜石螺科1种。  相似文献   

9.
(一)水草和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通过种草投螺,在蟹池中与河蟹互生共存,水草能吸取池底和池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螺蛳的生长能摄食河蟹的剩渣残饵和蟹池中的浮游动、植物以及有机质,起到净化水质“清道夫”的作用,同时,水草是河蟹生长不可缺少的植物性饵料,螺肉更是河蟹的优质天然饵料。  相似文献   

10.
鸭体内发现红口棘口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3—9月,我们在进行雅安淡水螺体内蠕虫幼虫期的调查时,用分离自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半球多脉扁螺(Folyoylis hemisphaerula)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按50—100个/只感染10—15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14只。在回收到的虫体中发现有3条吸虫为红口棘口吸虫(Echinostoma operosum Dietz,1909).  相似文献   

11.
螺蛳的营养与饲用河南舞钢市畜牧食品局李炜螺蛳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多的利用价值。很早以前人们即已知其可供食用与药用。作为食用,现代日本罐头食品商店有售煮熟的“田螺肉罐头”,我国桂林的“漓江螺”乃是漓江游艇餐桌上一道食客的佳肴;作为药用,据说螺蛳具有治疗脚...  相似文献   

12.
羊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消化道内的一种寄生虫病,一般危害并不严重,容易被广大养殖户忽视,当大量寄生时危害严重,甚至导致死亡。临床主要表现为消瘦、腹泻。找到虫体或虫卵即可确诊。扁卷螺是其中间宿主,灭螺是预防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用丙硫咪唑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该文报道了一起山羊前后盘吸虫病的诊治情况。  相似文献   

13.
毛毕吸虫为家鸭与野鸭常见的血吸虫,是人体尾蚴性皮炎的病原体。在国内分布甚广,其中间宿主通常有萝卜螺属(Radix)及土蜗属(Galba)螺类。近十年来,我们在浙江各地调查并殖吸虫的同时,曾多次发现山区川卷螺(melania)自然感染毛毕吸虫。现将尾蚴与子孢蚴检出情况,及人工感染家鸭的结果报告于后,供防治尾蚴性皮炎或水禽寄生虫病时参考。材料与方法1.川卷螺的剖查:取浙东与浙南六个县并殖吸虫疫区的川卷螺,经鉴定为放逸短沟蜷(M.libertina)。将活螺捣碎去壳,在  相似文献   

14.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病。岷县闾井牧场部分草山草场有低洼水草滩,沼泽化草场因锥实螺存在,常致当地牛羊侵袭感染肝片吸虫,20世纪80年代,该地牧场牦牛群每年春季枯草季节发生以贫血、黄疸、渐进性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当地按照牛肝片吸虫病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5.
雅安市郊四种淡水螺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 ̄1992年中通过野外观察与室内饲养试验对雅安市郊四种淡水螺的生活节律与生殖习性作了观察与研究。耳萝卜螺、小土蜗和半球多脉扁螺在2月初开始复苏活动,至11初渐潜入泥土中或枯草、腐叶下越冬;赤豆螺3月初开始出土活动,至10月底浙潜入土中越冬。在一年中,耳萝卜螺与半球多脉扁螺可繁殖四代,而赤豆螺与小土蜗可分别繁殖三、五代。  相似文献   

16.
<正> 福州军区33822部队农场养猪场同省农科院,厦门大学生物系协作,通过四年多的努力,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已成为猪姜片虫病康复场,经有关院校与科研、行政单位专家鉴定,达到了猪只粪检无虫卵;猪体剖检无虫体;水生饲料池抽检扁卷螺无阳性。  相似文献   

17.
钙是蛋壳的重要组成成分,直接影响到蛋壳的质量;同时钙又是体内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对鸭的代谢关系很大。蛋鸭由放养改为圈养后,不能自由采食贝壳,螺蛳、小虾等含钙丰富的饲料,不足的钙需要补饲。为了探索合理的饲喂量,特用江南水乡盛产的螺蛳和螺蛳壳粉作钙的添加剂,进行了饲养测定。一、材料和方法1.鸭种:选择绍兴麻鸭育种群的种鸭,  相似文献   

18.
青年鸭痛风     
1发病情况 商水县某养鸭专业村饲养连城白鸭,105日龄前圈养,饲用配合饲料.105日龄以后,该村群众发现沙河内螺蛳很多,为了节约饲料开支,禽主就开始全天在沙河内放牧,让鸭采食螺蛳,天气不好时,人工捞取螺蛳饲喂.  相似文献   

19.
自1976年在美国Maryland州首次发现由螺原体引起的一种蜜蜂病害以来,法国、秘鲁以及我国台湾省和其他一些地区也先后分离到了蜜蜂螺原体,1984年南京农业大学首次在中国大陆由蜜蜂体内分离到蜜蜂螺原体,其分离物的血清学反应及生物性状等均与国外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s melliferum和AS-576基本相似。自1984年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现蜜蜂螺原体病以来,到1988年全国各地都突发性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6,(6):6-9
为了找到青海地区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的主要中间宿主,并对椎实螺(Lymnaeidae snails)体内的蚴虫进行虫种鉴定。对青海部分地区的椎实螺进行压片镜检,结果发现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内无肝片吸虫蚴虫感染。狭萝卜螺(Radix lagotis)体内发现雷蚴,雷蚴为肝片吸虫的蚴虫,但是感染率较低为10%。青海萝卜螺(Radix cucnnorica)体内发现了雷蚴和尾蚴,并在养殖青海萝卜螺的水中青菜叶子上收集到囊蚴,经初步鉴定均为肝片吸虫的蚴虫,感染率较高为41.89%。主要中间宿主螺为青海萝卜螺。提取蚴虫体内DNA,通过PCR扩增18S rRNA片段并测序。将测序用DNAMAN软件进行比对后发现,与Gen Bank中发布的大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和肝片吸虫的18S rRNA的序列进行比对其相似度分别为99.12%和92.03%。可以进一步确定所收集的蚴虫为肝片吸虫的蚴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