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化县双林乡石坑村地处海拔1200余米的高山,气温冷凉、相对湿度高而稳定,十分适宜于规模性山地开发种植木本、草本、藤本等药材。该村党支部书记邹联信1989年开始试种天麻0.5亩,第2年便获纯利3000多元。村支部会上作出决定;“全村从1991年起的尔后4年,人平必须种植1亩木本或草木药材,力争4年内实现全村脱贫致富”。在村支部带动下,全村当年便种植了天麻、杜仲、白术、白芍、川莲、金银花等木本、草本、藤本药材24个品种计300余亩,纯收入11万余元;1992年山地开发扩大发展到45O亩,纯收入14.5万元;1993年山地开发扩大发展到650…  相似文献   

2.
宝林村位于赤峰市林西镇以北20公里处的边墙梁山脚下,是林西县大营子乡的一个小山村。二十年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粮食亩产几十斤,全村6480亩耕地中没有一亩水浇地,而如今万亩荒山披绿装,“穷坑”变成了“聚宝盆”,一跃成了全县公认的小康村。全村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  相似文献   

3.
邹卫华 《中国林业》2009,(22):34-34
江西省乐安县山地资源丰富,2007年4月该县确定引进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栽植、培育、加工系列技术。同年5月,将栽植铁观音茶大户的实体落实到该县绿园生态林场下辖的乐安县流坑茶业有限公司,初步规划、设计建立800亩铁观音茶培育基地,预算投资580.6万元,真正进入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经营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小村创大业人少办大事何德云,夏建文,何正春浙江省淳安县许源乡村坑村是一个移民后靠的库边村,全村32户132人,3500亩山林,29亩耕地(其中旱地16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个村人均收入不到100元。经过10年奋战,村坑村变成一个全省闻名的小山...  相似文献   

5.
“去年家里53亩油茶全部挂满了沉甸甸的油茶籽,家里采摘人手不够,我还请了五六名亲朋好友过来帮忙,摘了7万多公斤茶籽,打了400多公斤茶油,收入3万多元。”江西省永丰县龙冈畲族乡芭溪村村民谢卫星开心地对笔者说道,“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几十亩的油茶山,这两年搞了油茶低改,换了新品种,1亩山最少能产5公斤油,每亩收入400元。油茶低改确实搞得好,政府办了件好事。”  相似文献   

6.
兴宁茶香飘四海王添文粤东宝地──兴宁市,是著名茶乡,种植茶叶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龙北“官田茶”已颇有名气,远销东南亚。解放初期,兴宁便是广东省十四个主要产茶县之一;六七十年代,“梅子茶”、“南蛇岗茶”亦远近闻名。80年代中期,开始引种单丛、...  相似文献   

7.
宁乡县枫木桥乡月白村,在1993年开发山地栽植32?亩、户平1亩黄花梨的基础上,1994年冬,全村又高标准开发山地1087.7亩,实现人平1亩经济林。他们的经验和作法是:一是大力宣传发动,做好过细的思想动员工作。村上5个干部先后召开8次党员和组长会议,并分头到157户农户家中进行个别动员。大讲山地开发的好处,群众的思想通了,山地开发的积极性随之高涨。二是融连片开发和分户经营为一体,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村干部找准了分户经营与连片开发的对接点,从而使山地集中连片开发,由千家万户经营,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计划开发的1210…  相似文献   

8.
桑植县竹叶坪乡鸡公垭村,有山地15300亩,耕地仅160亩。曾经是个“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小伙子娶不起媳妇,大姑娘嫁不出去”的穷山窝。近几年来却甩掉了穷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林业专业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多元,正向小康生活迈进,1995年被评为“全国千佳村”。人们都说:“鸡公垭村发了“木财”。1985年初,刚任村支部书记不久的喻相建在乡党委领导的启发下,带领大伙走兴林富民的道路。号召全村群众把人均30多亩宜林地开发好,奋战10年,摆脱贫困。他集思广益,听取群众意见,决定采取县林业局、乡政府、村委会联办林场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淳安县许源乡村坑村是一个移民后建的库边村,全村32户132人,3500亩山林,29亩耕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个村是一个落后贫困的小山村,人均收入不到100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他们走“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之路,经过十年奋战,变成一个全省闻名的小山庄。1992年人均收入超千元,山上绿色银行存款户均2万多元,人均超五千,成了富裕文明村。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四平村,是辽东山区的一个小村。全村分10组,1485人,人均耕地1.5亩,人均山林近40亩。全村有公益林3万余亩、商品林2.5万亩。  相似文献   

11.
莱阳市姜疃镇濯村1546户,5000人口,辖区面积10080亩。拥有独、合资企业10个,集体企业2个,2005年实现总收入4.08亿,利税总额2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近几年,全村投入2800万元,修建了“三纵十一横一环”的村庄道路和排污工程,  相似文献   

12.
宝林村是位于内蒙古林西县林西镇以北20公里处的边墙梁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20年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粮食亩产几十斤,全村6480亩耕地中没有一亩水浇地。如今,万亩荒山披绿装,“穷坑”变成了“聚宝盆”,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山村通了班车,安上了程控电话,村民全部告别了草苫房,农用车、摩托车开进了百姓家。村民们说:“所有这一切得感谢我们的领路人老万支书。”  相似文献   

13.
衡东县大桥乡礼厚村现有丘岗山地3573亩,约占总面积的57%,人均近3亩,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近几年来,他们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利用丘岗山地来培育林业资源。组织干部群众改造了低产油茶林和低产茶园400多亩,形成了以杉木为主体的林业支柱产业,现全村杉木林面积扩大到2700亩,立木蓄积上升到及万立方米。自1985年以来,仅采伐木材一项,村集体就收入105万元。这几年他们投入修路、架设输电线路、农田基本建设资金达30多万元,减轻农民负担30多万元,前年又花了23万元为礼厚联校新建~栋1430m’的三层教学楼。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  相似文献   

14.
1996年竹园村“双喜”临门。一喜是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二喜是被达川地委、行署命名为“小康村”。 竹园村地处川东北的大竹县朝阳乡。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全村950余人,有竹林13000亩,耕地499亩,林木覆盖率70%以上。这个村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育林护林,开发竹资源,发展绿色产业,逐步摆脱贫困,跨上致富路的。199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6万元,人均纯收入2445元。竹园村先后被林业部表彰命名为“全国护林先进单位”、“全国先进乡村林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红旗村社组织”、“省级卫生村”。竹园村象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镶嵌在大巴山折皱带的铜锣山中。  相似文献   

15.
鼎城区逆江坪乡高峰村,位于插角殿脚下,境内岗峦起伏,云雾缭绕,竹木茂密。山林面积19466亩(其中楠竹10114亩,杉木7950亩,阔叶林1402亩)。人平22.6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该村历来就重视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创出新路,1994年全村总产值达584万元,纯收入254万元,人平近3000元。林业收入210万元,占总收入的82.6%,人平2489元。该村的林业生产是怎样开展起来的呢?一、把发展林业生产作为致富农民奔小康的主业来抓。该村山多田少,林业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广大干群,树立了“农…  相似文献   

16.
重视山林管理而闻名的固始县陈淋子镇圣塔寺村,位于大别山北麓的丘陵山地,3000多亩郁郁葱葱的马尾松林覆盖着全村的大小山头。以十多年来,圣塔寺村党支部认定了“吃山养山,兴林致富”的路子,爱山护山,使多万株马尾松长成了气势,每年以50多万元的增值创造着财富。圣塔寺村共有9个村民组,368户人家,1436人,耕地面积1261亩,山场面积4200亩,属5个村民组所有。1981年实行分田到户时,有山地的五个村民组为了眼前的利益,坚决要求分山,村党支部吸取58年大办钢铁和62年食堂下放两次破坏森林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十年前实施了一项“绿色致富工程”,走退耕禁牧,恢复生态,优化结构,发展林果,舍饲养殖建设林牧结合生态经济园的路子。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呈现出一派林茂、粮丰、草多、畜旺、富裕祥和的喜人景象。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调查人员到七合堂去看一看吧。七合堂村有四个自然村,分布在一条10公里的狭窄的山沟里,902口人,208户,总面积32,000亩,其中农耕地6031亩,全村仅有水浇地80亩。改革开放前,山秃岭光,自然灾害频繁,全村欠国家贷款30万元,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似文献   

18.
陈庄村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淮源镇东北部,近年来,陈庄村立足山坡面积大的自然优势,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创新机制,积极推行林地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使全村的荒山绿了起来,群众富了起来。截至目前,全村已出让荒山1.5万亩,引进来自郑州、舞钢、南阳等地方的客商8家,完成造林1万余亩,引进外资1680万元。全村有林地面积达到1.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1%提高到67%,林业产值由180万元提高到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00元提高到1345元,每年村集体来自林业的收入达120万元,农民人均…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份,山西省吕梁市闫家峁村村民胡艮柱,被离石区委、区政府授予“经济建设突出贡献大奖”,拿到了区委、区政府奖励的10万元现金。2000年,胡艮柱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土地栽植核桃树。在他的精心管护下,2005年核桃付开始挂果,当年采摘4000多公斤,收入8万多元。去年,采摘核桃1.5万公斤,收入30多万元,胡艮柱被离石区评为核桃大王。  相似文献   

20.
张小珊 《国土绿化》2006,(12):34-34
杨金标生于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董团乡中魏村,1985年结缘绿色,历经艰辛,执追求,由一名普通打工仔成为今天拥有4200亩生产基地、年育果苗650万株、年产水果80万斤的“果业大王”。现在,杨金标是5家控股子公司的集团公司董事长,固定资产2500万元,年产值7880万元,税利1500万元。近年来,他先后获得“江西省私营造林大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