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正> 泡桐种根的贮藏,各地通常用砂藏、室内堆置和露天堆放等方法。哪种方法较好,没有报道过。我们为探索泡桐种根贮藏的适宜方法,对白花泡桐的种根用不同方法贮藏,测定其含水量下降的比例,研究其对种根发芽时间、发芽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一、材料和方法选用本院苗圃的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1978年1月3日苗木出圃后,选取种根90条,按粗、中、细分为三级。粗的直径为1.6—2.6厘米,中的为1.1—1.5厘米,细的为0.5—1.0厘米。每级30条,随机分为三个组合,每个组合包括粗、中、细各10条,在室内经过一周阴干后,分别在室内常温条件下,用  相似文献   

2.
<正> 泡桐埋根育苗已普遍采用,但用多粗的种根为宜,未见报道。我们结合生产,按种根粗度分级育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种根分级我们将种根按直径大小分为粗(2.1—3.5厘米)、中(1.1—2.0厘米)、细(0.5—1.0厘米)三级,均剪成长11—13厘米,两头剪口整齐,无劈  相似文献   

3.
早在1976年时,我区曾有人对泡桐埋根造林技术做过试验,当时主要在平原灌区的畦梁上应用过。1984年,我们在蒲城县平路庙乡第一次将埋根造林直接应用在农桐间作上,试验面积13.3公顷,并结合应用了河南农学院“泡桐速生丰产,培育无病壮苗技术”。取得了显著效益。具体做法是;选用豫杂一号桐根,根粗1.5—2厘米,长15厘米左右。凉晒1—2天后,于3月下旬上床催芽,在气温为20—30℃时,约10天左右即可露自,一般15天可全部露白。埋根坑深100厘米,宽60—80厘米,内施30—40公斤土肥、0.5—1公斤磷肥。栽植采用两种密度:一种是农桐并重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几年来,我省大力发展了林粮间作的优良树种——泡桐,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各地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利用细种根(2.5厘米粗以下,1—2年生根系),可快速培育泡桐壮苗。现简介如下: 一、圃地选择泡桐育苗地,要求地势高燥,灌溉方便,土壤肥沃。圃地选好后要深翻细整,每亩施基肥6,000斤左右。二、种根采集和剪取  相似文献   

5.
<正> 为更快地培养量多质好的泡桐苗,我们于1979年进行了泡桐根段(粒)育苗试验,共育根440小段,首获成功。现介绍于下: 一、选地及整理因泡桐根质地脆,穿透力差,应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的壤土作圃地。苗圃地在前一年冬天深翻30厘米以上,育苗前每亩施足猪牛粪或堆肥30—40担,并均匀翻入土中,平整耙细,以待育苗。  相似文献   

6.
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 S.Y.Hu)在泡桐属中突出的特点是生长快,被广泛引种栽培,生产上发展较快。为了探索兰考泡桐埋根育苗技术,确定其推广价值,1977年笔者引种兰考泡桐种根于陆良县林业局作埋根育苗试验,一年生苗平均高3.0米,地径6.4厘米,第二年立春前平茬,优良的植株高达7米,地径8.5厘米,一般高6.0米,地径8.1厘米。1979年从河南省兰考县引进种根50万进行大面积埋根育苗试验,成苗率达80%以上。试验越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几年来,我省大力发展了林粮间作的优良树种——泡桐,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各地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利用细种根(2.5厘米粗以下,一至二年生根系),可快速培育泡桐壮苗。现简介如下: 一、圃地选择泡桐育苗地,要求地势高燥,灌溉方便,土壤肥沃。圃地选好后要深翻细整,每亩施基肥六千斤左右。  相似文献   

8.
<正> 在杂交育种工作中,为了避免重复和提出比较理想的杂交组合方案,以准确地选择优良无性系,我们对1975-1981年泡桐杂交株系第一代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并计算了泡桐胸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本试验有6个泡桐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  相似文献   

9.
在重庆市铁山坪林场28年生马尾松纯林内选取10棵优势木,进行土柱内混施5个剂量(134、261、388、515、642 g·m~(-3))的石灰石粉试验,在混施前和混施2 a后分别进行了根系调查.结果表明:施不同剂量石灰石粉的马尾松的细根特征有明显差别.随着混施剂量的增加,细根的5个特征都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施388 g·m~(-3)石灰石粉的细根特征值最大,表明其促进根系生长的效应最好;细根长度、细根表面积、细根根尖数、细根体积、细根干质量分别为600 m·m~(-3)、130 dm~2·m~(-3)、15万个·m~(-3)、220 cm~3·m~(-3)、39 g·m~(-3).  相似文献   

10.
毛竹与泡桐混交造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反复证明:浅鞭根性、横向穿透地表层、常绿速生的毛竹与泡桐混交造林实为适宜。因为泡桐根系在60~220厘米土层中,而毛竹的鞭根系多在10~40厘米的土层中,两者根系吸收水分养料区域能自然错开位置。毛竹与泡桐混交造林后,泡桐能吸收毛竹无法吸收的深层养料和水分;泡桐叶大而多,冠幅高厚而蒸腾量大,从而将大量水分散发林内空中,增加空气湿度和稳定气温,为毛竹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水分。据测定:泡桐叶肥效高于豆科树木,含全氮3.4×10(-2)、全钾0.4×10(-2)、全磷0.19×10(-2);其大量叶返回地面化为大量有机质肥,大大促进了毛竹的速生丰产。而毛竹鞭根横向地下穿透力强,疏松了表土层,加速了微生物活动,促进分解有机质;且竹、桐的叶落下后又能保土保湿,不但防止了地表冲刷,又可提高土壤肥力,且也促进了泡桐在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深广度生长;达到两者互相促进,单位面积生物量的大大增长;生态和经济效益及毛竹造林成活率大大超过纯林;而且竹鞭很盘结,泡桐冠幅浓厚,抗风强。经过试验鉴定证明:泡桐可引诱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榆树幼苗C、N、P分配格局对氮沉降和降水增加的响应特征,为明确榆树对水氮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培育高质量苗木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4月末,将榆树幼苗(株高37.76 cm,茎粗0.44 cm)盆栽于风沙土(全C、N、P含量分别为4.52、0.31和0.11 g·kg~(-1))中。采用两因素(氮素和水分)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施氮处理梯度(施不施氮及添加5、10和15 g N·m~(-2)a~(-1))以及3个水分处理水平(自然降水、自然降水增加50%和增加100%),分析不同水氮处理下榆树幼苗叶、枝、茎、粗根和细根的C、N、P含量及计量比变化特征,探讨C、N、P元素含量的稳定性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施氮和增加降水对榆树幼苗不同器官N、P含量及比值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随着施氮量增加,叶和细根C含量增加,枝、茎和粗根C含量保持稳定;各器官N含量及N∶P升高,C∶N降低;叶和茎P含量降低,叶、茎和细根C∶P增加。随着降水增加,叶和细根C含量下降,枝、茎和粗根C含量保持稳定;枝和茎P含量下降,C∶P和N∶P上升。而在不同氮沉降水平下,降水增加对各元素分配影响不同。当不施氮时,随着降水增加,叶N含量及N∶P增加,C∶N下降;叶、粗根和细根P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P先降低后升高;细根N∶P先增加后降低。当施氮量为15 g N·m~(-2)a~(-1)时,随着降水增加,叶N含量下降,C∶N增加,N∶P无显著变化;叶、粗根和细根P含量下降,C∶P增加;细根N∶P逐渐增加。水氮添加处理下,幼苗C含量顺序为茎、枝和粗根叶和细根,N和P含量顺序为叶细根枝、茎和粗根。各器官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异系数不同,C含量变异系数为叶和细根枝、茎和粗根;N含量变异系数在叶和粗根中最大,在细根中最小;P含量变异系数在茎中最大,在叶中最小;C∶N变异系数为粗根叶、枝和茎细根,C∶P和N∶P变异系数为茎粗根和细根叶和枝;且各器官N∶P变异系数均高于N、P含量变异系数。幼苗叶、枝、粗根和细根中C与N含量具有显著异速生长关系,C与P含量在叶和粗根中呈显著负相关。各器官N与P含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异速生长指数在-0.534~-1.224之间。【结论】氮沉降可提高榆树幼苗叶和细根C含量、各器官N含量及N∶P、叶、茎和细根C∶P,降低叶和茎P含量、各器官C∶N。降水增加可提高枝和茎C∶P和N∶P,降低叶和细根C含量、枝和茎P含量,同时N利用效率降低,P利用效率提高。N含量稳定性在细根中最强,P含量和N∶P稳定性在叶中最强,N和P含量稳定性在各器官中均高于N∶P。  相似文献   

12.
泡桐的营养器官具有很强的萌芽能力,采用理根育苗,解决造林所需的苗木.①在种根年龄相同的情况下,种根越粗,养分含量越多.种根粗壮的发芽率和成活率都高于种根细弱的,如资阳县大佛公社四大队用直径1厘米以下的和直径1.5—2.5的种根,各育苗0.3亩(其它条件相同),结果,种根直径1.5—2.5厘米的出芽率为90%,平均苗高为0.69米.种根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出芽率仅15%,苗木平均高为0.28米.太  相似文献   

13.
泡桐火炕催芽育苗,出土早(比直接埋根早20天左右)、出苗齐、树苗壮、反苗快、成活率高。经试验成功后,于1978年在13个公社,1,500个生产队实行了泡桐火炕催芽育苗。据调查,桐苗当年高生长在4.5米以上,地径6厘米以上,每亩出圃优质壮苗可达450株左右,出圃率比直接埋根和苗床苗都有显著提高。现将火炕催芽方法介绍如下: 一、催芽育苗时间:种根3月5日至10日下池,于3月  相似文献   

14.
要提高泡桐的造林技术,必须首先了解该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下面以海岛泡桐的研究结果(林,1977年)为重点加以叙述。一、生长特性1.年生长过程:种根定植一年,其树高生长为2.32米,根径生长为6.15厘米,而平茬后一年的生长,分别为4.21米和9.44厘米。二者的生长过程大体一致。年生长过程可分为生长期(3月下旬~8月下旬),生长结束期(8月下旬~10月下旬)及生长休止期(11月上旬~翌年2月中旬)。4月上旬~11月下旬的月平均气温相差不超过5℃,无多大变化。因此,泡桐的生长旺季约为5个月时间。2.林分产量构造:据调查,在台湾中部峦大林区(海拔950米)种植的海岛泡桐和  相似文献   

15.
泥炭土改良铅锌矿渣下植物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铅锌矿渣物理结构差、毒性高、植物成活率低的问题,研究了湖南郴州资兴铅锌矿渣在泥炭土改良下的植物修复效果。以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和苎麻Boehmeria nivea为材料,在不同泥炭土浓度(梯度为:CK:0、A1:10%、A2:20%、A3:30%)改良铅锌渣下进行盆栽实验,测定了植物根、茎、叶生物量,根系构型指标、植物与矿渣铅锌含量、矿渣根际土壤pH值、有机质(OM)。研究结果如下:1)随改良剂浓度的增加,3种植物总生物量增量均呈现改良A3> A2> A1> CK的增长趋势,但各部位生物量增长有差异。2)3种植物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都随改良剂浓度增加而增加显著(P <0.05),但根系构型有差异。3)3种植物体内Pb、Zn含量总体上都呈现侧根>主根>茎>叶的分布规律,其中0 夹竹桃>苎麻,Zn减少量排序苎麻>泡桐>夹竹桃。4)随着处理浓度增加,土壤有机质(OM)增加显著, pH降低显著(P <0.05),种植植物后OM含量和pH值增加显著(P <0.05),OM含量增加排序:苎麻>泡桐>夹竹桃,pH值增加排序:夹竹桃>泡桐>苎麻。5)从细根生长和土壤性质相关性来看,泡桐细根根长、体积、表面积、苎麻细根表面积都和根际OM相关性显著,泡桐细根体积、表面积、夹竹桃体积及根尖数和根际pH负相关显著,其他相关性强但不显著。6)3种植物Pb、Zn总累积量基本随着改良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但植物转移量系数有差异,泡桐和苎麻转移量系数总体上随改良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而夹竹桃转移量最优的处理为10%泥炭土。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在泡桐优树无性系鉴定工作中,常用采根育苗繁殖鉴定。但是,大树根深,不易挖取,而且组织老化,再生能力差,发芽率极低,给泡桐优树无性系鉴定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如1979年春季,从一株10年生兰考桐优树上挖根27条,经沙藏催芽育苗,只有4根发芽,当年平均苗高仅0.9米。1981年春季又从3年生优树上挖根20条,发芽出土仅5根,占25%。待苗高40厘米时,由于苗弱而逐渐全部死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用了嫁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982年春季,从  相似文献   

17.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不少新的泡桐育苗方式逐渐得以推广。我县除泡桐露地育苗外,还有地膜育苗、纸钵育苗,以及温床催根技术等。为了探求最佳的育苗方式,我们于1984年进行了不同埋根育苗方式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于后。一、材料与方法试验地设在我县许庄镇上吕村11队育苗专业户周增耀责任田内。树种为豫选1号泡桐。地膜宽度40厘米。(一)处理方式:试验分4种处理。1.处理Ⅰ催根 高垄 地膜。种根入农膜温床催根,根原始体普遍出现后,移栽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濮阳林科所在对圆冠泡桐(Paulownia×henanensisC.Y.ZhangetY.H.Zhao)进行研究过程中,按照苗木与大树抗性一致的原理,于1991年在睢县林业科技试验开发中心,做了圆冠泡桐抗旱、抗淹、抗盐碱研究,取得了客观结果,并在7年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验证。1 抗旱试验试验材料为圆冠泡桐1年生种根,对照为豫林1号泡桐1年生种根。试验方法是,5月4日将温床催根处理好的长12cm、粗1cm的圆冠泡桐、豫林1号泡桐40个种根分别直埋于40个盆中。7月20日当平均苗高达50cm时,…  相似文献   

19.
泡桐生长快、成材早、材质轻、木质好、用途广,是我省淮北平原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大力发展泡桐,对于加速绿化,实现农田林网化,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其速生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择良种平原绿化以选用兰考泡桐为主,适当发展楸叶泡桐。在丘陵岗地可适当发展楸叶泡桐和毛泡桐。二、培育高干壮苗(一)以采自1~2年生苗木的种根为好,种根长15~18厘米,粗08~3厘米,要剔除丛枝病株及根条,检疫并严防丛枝病苗的调出或调入。种根剪成上平下斜,随挖随剪。调运种根要注意防冻。如气温低于-2℃,应采取防…  相似文献   

20.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经济价值高,但目前苗木供不应求,影响发展。为解决桐苗暂时不足的困难,我们试用桐根造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1.选根:以选粗0.9—1.0厘米一年生无病害的桐根为好。过细,生长势差,过粗成苗率低。剪成的根段长10—15厘米。为防止种根水份过多,腐烂,可晒1—2个太阳,使根皮略起皱状为度。 2.开塘:直接用桐根埋根造林,株行距和其它树种造林一样,一般3米左右。开塘深宽各50—60厘米。塘底,每塘施猪脚灰或人粪尿15斤左右,而后填满熟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