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4×6、3×8、2×12、3×10、3×12、3×4、3×7.5(米)等7种株行距进行沙兰杨造林,6年的试验表明,2米×12米的造林株行距是杨粮间作的最适密度;3米×4米的造林株行距不适宜搞农林间作,适合集约经营定向培育造纸原料林。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的是白林二号杨树良种和4种处理(1.5m×0.5m、1.0m×0.5m、0.5m×0.5m、0.25m×0.5m)培育钓Ⅰ、Ⅱ、Ⅲ和Ⅳ四个等级的苗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Ⅰ级苗木营造的6年生试验林每公顷立木蓄积比Ⅳ级的增产65.1129m~3,增加经济收入9115.8元。  相似文献   

3.
<正> 沙兰杨为引进良种,前期生长特别快,深受群众喜爱,是农田防护林及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为给造林提供优质苗木,提高育苗的经济效益,1979年春我们在衡水市大麻森苗圃场进行了沙兰杨育苗试验。试验地耕作深度为21厘米左右,耕层为壤土,地势平坦,灌溉方便。试验均采用直插育苗,株行距为25×50厘米。一、不同粗度的种条作插穗育苗试验3月15日,选基径1.0厘米以下,1.0~1.5厘米,1.5~2.0厘米、2厘米以上四种不同粗度的种条,各剪去基部的弯曲部分与占全条四分之一的梢端,然后分别剪成长18厘米左右的插穗,分行扦插,四次重复,  相似文献   

4.
1982—1986年在沙兰杨密度试验林内,进行5种株行距间作多种农作物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平原半干旱地条件下,在杨树株行距2×8米左右的林内,前2年以间作棉花为主、3年后以间作冬小麦、大豆为主,比在其它密度林内间作具有明显的生物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巴西,研究人员对间距分别为3.0×2.0×1.0,3.0×1.5×1.0,2.5×1.0×0.5,3.0×1.0,1.5×1.5和3.0×0.5米的树木进行的研究显示:树木间距和生长率对木材密度、胸高直径密度或树皮密度均无影  相似文献   

6.
株行距(2.5×2.5米至5×5米)对两种桉树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以两个令期(0—7和8—14年)进行了调查。对兰桉无显著效应,杂种特拉布桉则有明显的影响。两种桉树不同造林密度在砍伐时的木材密度值的比较,表明5×5米的株行距与现有标准株行距3×3米相比较大约增加10%。8—14年生的木质部密度已证明比内部的心材密度大约高15%。  相似文献   

7.
1 移植1.1 种苗选择以 3~ 4年生 ,高度 1.0~ 1.5m的雪松实生苗为培育对象 ,此类苗木生命力强 ,可塑性大 ,成活率可达 95 %以上 ,且便于运输。1.2 移植时期和方法于春季 3~ 4月份移植。带坨移植土坨直径不得小于 30cm。1.3 初植密度为节约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初植时可按株行距 3× 1m或 1.5× 2 .0m进行定植。 3年后隔行隔株销售或通过移植将株行距扩大为 2× 3m ,以培育较大规格的苗木。1.4 挖穴和移栽按初植株行距挖穴 ,穴的规格为 6 0× 6 0cm ,挖好穴后每穴施入 2 5kg农家肥。将移植苗大小分级 ,分区栽植 ,栽后立即…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效应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1.4 m×1.4 m、1.1 m×1.2 m、1 m×1 m、0.5 m×1.0 m等4种株行距进行马尾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造林试验,通过7 a的定位观测表明,1.1 m×1.2 m的造林株行距是定向培育马尾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较适合密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许多地方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营造了农田林网,要使新植林带迅速长起来,造林后最初几年的抚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摸索有效的抚育措施,我们在辽宁省法库县丁家房公社对杨树新林带采取培垅抚育的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林带在法库县丁家房公社西部方田内,土壤为冲积草甸土,造林地原为耕地,地下水位1.0—1.5米。1975年春造林,造林前机翻整地。林带为5行,1.0×1.5米株行距,栽植未经剪枝的2年生北京杨大苗,栽植深度35—40厘米。林带造完后,立即用锹分别将各行行间表土培向行内,最后培成高0.5米、宽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园区对107杨分别以2 m×2 m、2 m×3 m、2 m×4 m、3 m×5 m不同株行距进行了对比栽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株行距以2 m×4 m生长最好,株行距3 m×5 m最适合林农间作。  相似文献   

11.
1 前言阜新地处辽西,气候干旱,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河套逐年加宽。据统计有20余万亩河滩、荒地可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杨树栽培较早,但经营粗放,产量低。农村急需中小径材。阜新市林科所在1980—1986年间,选小钻类、小美类杨,用2—3年生大苗,0.8×0.8×0.8m—1.0×1.0×1.0m大穴、4×4m以上株行距和深栽0.8—1.0m方法栽植,实行集约经营,造林成活率高达98%。幼林生长迅速,与同等条件一般造林相比,生长量提高3—5倍。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幼林小气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前言1959年夏,于南京紫金山(北纬32°05′东经118°52′)地区的马尾松幼林中选取晴天与昙天两种天气型,进行马尾松幼林小气候调查。以马尾松幼林作为基本点,坡向坡度地形条件相同的林中空地作为对照基本点。并对地形平缓的马尾松中龄林(坡度3—5°,坡向南偏西)阔叶老林(坡度1—3°,坡向南)进行参考性观测。马尾松幼林位于紫金山主峰东段中上部,坡向西南,坡度12—15°,海拔160米。该幼林系12年生,平均树高4米,平均胸径13厘米,每公顷株数1479株(原造林株行距2×2平方米、2×2.5平方米不等)。林冠郁闭度0.68。枝下高平均1.0—1.2米,未见结实,林木生长中等,树冠球形为多,轮枝平均长度1.5米,枝基径平均2.0—2.5厘米(指修  相似文献   

13.
阿鲁先生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委托,于1987年5月27日至6月12日在泰安进行杨树育种、栽培技术咨询,介绍了意大利杨树栽培经验。 一、育苗技术:(1)以扦插育苗为主。春季萌动前半月剪裁插穗。美洲黑杨生根困难,截插穗后在水中浸泡半月后扦插;欧洲黑杨随截随插。(2)培育2年生苗时,每株苗木占面积0.7—1.2平方米。用机械作业时,株距0.5—0.7米,行距l.5—1.8米。Ⅰ—214杨1.0×1.0米。(3)苗木分级,采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通用标准和方法。(4)苗木检疫在起苗前进行。检疫机关发给证明后出售。(5)繁育苗木和出售苗木,必须注册。 二、造林技术:(1)选用经过国家注册的优良品种营造人工林。Ⅰ—214栽培面积  相似文献   

14.
<正> 对Williams品种的香蕉进行了5×2,4×2,3×2和3×1.5米的种植密度试验。初产分别为29.8,33.9,45.3和61.3吨/公顷。第一蘖芽产量分别为69.1,76.7,78.1,和74.5吨/公顷。累积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为3×1.5米(每公顷2,222株),第一蘖芽以3×2米的密度为好。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黑果枸杞栽植的株行距,以黑果枸杞为试验材料,采用实生苗进行田间栽植,分别设置3个不同株距1、1.2、1.5 m,以及3个栽植株行距1.5 m×2 m、1.5 m×3 m和2 m×2.5 m,通过测定株高、冠幅、分枝数、侧枝数、侧枝长、尖削度、坐果率、果实参数、产量等,比较不同株距和栽植株行距对黑果枸杞生长发育及果实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果枸杞人工栽培的合适株距为1.5 m,行距2~3 m,在保持单株占地面积相近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株行距;栽植株行距为1.5 m×3 m时,果型变异小,果实纵径、横径、果型指数等表型特征较稳定。以期为人工栽培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为寻求提高农田防护林网中白榆成活率及加速其生长的可能性,我们在灌溉区(别特·帕克·达拉浅钙土林业试验站)和干旱区(加利亚—阿腊耳典型灰钙土示范站)进行了试验。灌溉区1975年春季播种,苗木为2年生实生苗(1.5×3m)(4组)。干旱区1982年春季播种,苗木为2年生实生苗(6组),所有试验行距均为3m°每个重复(20×15m)统计树木为30—50株。  相似文献   

17.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我们在本省各地进行了8个杨树新品种的区域试验。良种配良法,品种的优良性状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试验过程中,我们提倡“三大一深”的栽培技术措施。“三大一深”即大苗、大穴、大株行距和深栽。大苗规格:苗龄二年生或二年生根一年生干的截干苗,高度4—5米,根径4—5厘米,大穴标准。结合全面整地,栽植穴为一立方米;大株行距为4×6米,4×8米,8×8米;深栽要求一般为80厘米。 本文报导了杨树新品种深栽后对根系发育和分布的影响,为制定杨树速生丰产的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Ⅰ—214杨1976年开始在临夏引种栽培试验,1984年进行中试。通过试验,使栽培区域向西推进400多公里,海拔上移700多米。Ⅰ—214杨在当地2000米以下有灌溉条件的川原地区可以正常越冬、生长和发育,材积生长量比当地造林当家品种北京杨、青杨成倍增长。试验结果说明,Ⅰ—214杨在我国黄土高原西部温暖指数大于55℃,寒冷指数小于-40℃的地方可以栽植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造林密度是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和林分产量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为了提供生产及进一步试验的参考和借鉴,特将我所加杨造林密度试验情况简介如下。加杨密度试验地设在盖县大清河右岸,北纬41°10′,东经122°09′,海拔高22.2米。土壤为河岸淤积沙质壤土,土层深厚。pH值6.5。地下水位4.5米以下。年平均气温9.2℃,年平均降雨量696毫米。无霜期168天。适合于加杨的生态要求。该试验共设计了6个不同的初植密度试验小区:1×1米(10,000株/公顷)、1.5×1.5米(4,444株/公顷)、2×2米(2,500株/公顷)、  相似文献   

20.
一些学者(M·达柯夫.H·巴谢夫.B·弗拉谢夫)确定,簇植(3-4株)的25年生欧洲松人工林比行植(每穴1株)多得木材1.6倍。 H·尼基吉娜(1952、1958年)和A·姆莉娜(1953年)认为,每穴2—8株生长比只长一株树材积可增加1—5倍。柯拉洛维姆和柯勒切维姆(1977年)得到类似的结果。株行距为6×5米的Ⅰ—214杨树无性系伐后,设置了两块标准地。第一块每个伐根留一个萌蘗条,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