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了解锦州不同地区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对11个不同规模奶牛场5817份奶牛血清采用RBT与SAT相结合的检测方法.结果发现RBT检测阳性率为1.63%,SAT检测阳性率为1.44%,而且不同奶牛场布氏杆菌病感染情况不一.奶牛布病呈现高发趋势.建议采用RBT进行初筛,采用SAT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云南奶(水)牛口蹄疫和布氏杆菌病血清学监测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2011年度,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疫病控制功能实验室在体系所属的2个综合试验站和4个区域推广站各示范场、养殖小区和养殖户采集奶牛、奶水牛血清样品共计311份。应用口蹄疫A型、亚洲Ⅰ型和O型免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检出口蹄疫O型抗体阳性数253份,阳性率81.35%;亚洲Ⅰ型抗体阳性数278份,阳性率89.39%;A型抗体阳性数110份,阳性率35.37%。应用口蹄疫3ABC抗体检测方法检出抗体阳性样品7份,阳性率2.25%。应用IDEXX牛布氏杆菌抗体检测方法检出布氏杆菌抗体阳性样品2份,阳性率0.64%。针对本次获得的口蹄疫和布氏杆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强化奶牛和奶水牛犊牛免疫、跟踪监测和完善生物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2008~2016年间对共和县4个半农半牧乡镇的9000份奶牛血清,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检出阳性血清15份,阳性率0.116%,结果表明共和县奶牛布鲁氏病在近几年得到了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乳畜与高危职业人群布氏杆菌病感染现状,探索人间和畜间布氏杆菌病综合防治措施,应用国家标准试管凝集法,对云南省某县126份奶牛、奶山羊饲养人员、村人医、兽医和屠户等高危职业人员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对85份混合牛奶、羊奶样品进行ELISA方法检测.结果表明:人血清布氏杆菌病血清学阳性率3.97%,混合奶样品布氏杆菌病血清学阳性率7.06%,通过布氏杆菌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提出布氏杆菌病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1布病的危害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奶牛布氏杆菌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牛及其皮毛、乳汁、尿液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奶牛布病的严重发生,对我区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时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2007年对本辖区的所有奶牛进行血清学调查。主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出现阳性及可疑再用试管凝集试验作进一步确诊。监测结果显示:对本辖区监测的724份奶牛血清样品中,平均阳性率为7.73%,阳性奶牛全部进行了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布病在本辖区的个别奶牛场中阳性率高,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需采取进一步的监测净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温泉县奶牛流产病因,对采自温泉县4个不同地区的81份血清样品分别进行新孢子虫病和布氏杆菌病检测,其中新孢子虫病应用rELISA方法检测,布氏杆菌病的检测参照国标,被检的81份血清样品中8份血清呈新孢子虫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88%。其中安格里格乡感染率为18.75%,哈日布呼镇感染率为7.14%,蒙进感染率为0%,塔秀乡感染率为13.04%。没有检出布氏杆菌阳性血样和新孢子虫和布氏杆菌病二者混合感染的流产奶牛血样。检测结果表明:新孢子虫是导致该地区奶牛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县是个山区县份,全县奶牛不多,只100头左右。奶牛布氏抨菌病的阳性率为3.3%;绵羊布氏杆菌病的阳性率是2.3%。黄牛布氏杆菌病的阳性率是多少,从来没有人检查过,还不清楚。为此,我们于1982年7月在我县13个乡、1个镇、1个国营畜牧场进行了黄牛布病的检查。方法是现地平板凝集反应;检出的阳性黄牛,采血送县化验室作试管凝集反应。两  相似文献   

9.
2008-2013年间,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共和县奶牛累计检测布鲁氏菌病的血清7004份,检出阳性血清15份,阳性率0.21%,结果表明共和地区奶牛布鲁氏病得到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妊娠母畜发生流产,公畜呈现睾丸炎。该病可造成奶牛不同程度流产,生产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初,某规模养殖场奶牛群发生布氏杆菌病流行和蔓延,能繁母牛出现流产、死胎的症状。根据检疫结果对布病阳性牛隔离淘汰处理,对布病阴性牛(假定健康牛)进行免疫接种。奶牛群口服接种S2株活疫苗后15d,即可检出疫苗诱导的布氏杆菌抗体,30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36%),45~90d抗体阳性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免疫接种能有效控制布病感染牛群流产、死胎率,减少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本试验还对鲜乳样本中布氏杆菌核酸开展了PCR检测,对疫苗接种奶牛是否存在乳汁排菌风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构建O型口蹄疫病毒(FMDV)病毒样颗粒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将FMDV结构蛋白VP0、VP1、VP3的基因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再分别通过带有BsmBⅠ、EcoRⅠ和SalⅠ酶切位点的引物,分别对重组质粒pVAX-VP0、pVAX-VP1和pVAX-VP3扩增后进行酶切,用T4连接酶连接得到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对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进行PCR鉴定并测序。用脂质体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转染BHK-21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Western blot检测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并在BHK-21细胞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三种不同青贮饲料饲喂育肥牛羊对比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菌草引进种植示范项目是福州市与定西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项目之一,为研究巨菌草在定西地区种植的适应性和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效果,2017年定西市渭源县首次引进种植巨菌草。为了评定青贮巨菌草饲喂价值,我们对青贮巨菌草与青贮全株玉米、青贮饲用甜高粱进行了饲喂育肥牛、育肥羊对比试验,初步探讨青贮巨菌草的饲喂效果,为下一步推广应用巨菌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是奶牛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子宫内膜炎多由病原菌混合感染,若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出致病菌,对该病的综合防控至关重要。目前,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诊断技术的相关报道甚少,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诊断技术,论文对目前应用于其诊断的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诊断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更准确研究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猪非结构蛋白抗体变化规律,选取3种不同的试剂盒,分别检测接种O型口蹄疫病毒猪FMDV非结构蛋白3ABC抗体。试验数据表明,人工感染O型口蹄疫病毒猪最早在感染后第5天检测到非结构蛋白抗体,至第7天3ABC抗体全部转为阳性;3种试剂盒检测最早3ABC抗体与症状对应关系有差异,每两种商业试剂盒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A试剂盒显示出最大的灵敏度,而B试剂盒显示最高的特异性,C试剂盒的敏感性依可疑样品的处理方式而变化,因此对3种试剂盒进行比较,发现A试剂盒更稳定,更适合于猪FMDV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5.
研究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作用。用传统水煎法制备菪可轮蒲水煎液,用HPLC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中龙胆苦苷浓度,并用龙胆苦苷浓度标定复方药物浓度,分别采用牛津杯法和宏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建立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测定浓度为0.0232mg/mL的菪可轮蒲水煎液,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给药方式下,分别给予0.1、0.3、0.5mL药物时对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菪可轮蒲水煎液浓度为0.0464mg/mL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为13.5mm,MIC值为0.0029mg/mL,经病理剖检、细菌镜检、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表明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且预防组各组和治疗组各组小鼠死亡率依次为58.3%、41.7%、83.3%、66.7%、58.3%和91.7%。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且其预防作用较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兔抗O型口蹄疫VLPs酶标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备兔抗O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VLPs)的酶标抗体,进一步建立O型口蹄疫病毒的ELISA检测方法,通过原核表达、体外纯化和组装O型口蹄疫VLPs,免疫家兔制备兔抗O型口蹄疫VLPs高免血清,并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IgG,改良过碘酸钠法制备兔抗O型口蹄疫VLPs的酶标抗体(rabbit anti-type O foot-and-mouth disease IgG-HRP)。结果显示,兔抗O型口蹄疫VLPs高免血清效价达1∶4 096,纯化后的IgG纯度达90%,效价达1∶512 000。表明获得了高纯度的兔抗O型口蹄疫VLP的酶标抗体,可用于O型口蹄疫的ELISA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阳起石、菟丝子、淫羊藿对肾阳虚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通过肌肉注射氢化可地松制作了肾阳虚大鼠模型,并在3种药物治疗前后分别对体质量、脏器指数、子宫角长度、子宫中段外径、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阳起石、菟丝子、淫羊藿均能够显著增加大鼠的肝脏指数,提高大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激素及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其中阳起石与菟丝子对激素分泌的调节优于淫羊藿,而阳起石与淫羊藿对激素受体表达的调节优于菟丝子。结果表明,这3种药物能通过促进激素分泌和激素受体的表达来改善肾阳虚动物子宫和卵巢的功能,且3种药物的疗效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开展杂交试验,对德国美利奴、黑头萨福克、无角陶赛特与小尾寒羊的杂交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杂交后代与小尾寒羊相比,在体型外貌、生长发育性能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进。初生~6月龄体重和1~6月龄胸围,萨寒、德寒和陶寒都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且以萨寒最大;1~6月龄体高,以小尾寒羊最大、萨寒次之,陶寒最低;90d育肥利润从大到小依次为萨寒、德寒、陶寒和小尾寒羊。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种群结构、数量等与动物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医学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与人的胃肠道老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结肠癌、大肠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消化道微生物还通过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以及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生理功能等进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因此,通过研究机体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的关系,如:不同生理环境条件下消化道微生物对机体的影响机理;不同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数量的变化;不同的消化道微生物对机体的作用等,将有助于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本文着重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消化道微生物与动物营养的相关研究报道,旨在说明消化道微生物与机体关系密切,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大黄及大黄炮制品大黄炭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没食子酸5种化学成分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分析这5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探讨炭制对大黄中5中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HPLC色谱法,色谱柱C18,流动相为1 mL/L磷酸水(A)-甲醇(B)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没食子酸为260nm),柱温为40℃(没食子酸为25℃),进样量为20μL。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没食子酸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766 9μg~12.279μg(r=0.999 95)、0.426μg~6.816 9μg(r=0.996 82)、0.768 3μg~12.292 8μg(r=0.999 95)、5.852μg~94.856 9μg(r=0.995 61)、4.751μg~76.025μg(r=0.999 02);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RSD<5%。大黄经过炒碳以后芦荟大黄素增加1.755倍、大黄酸增加1.323倍、大黄素增加1.344倍、大黄酚增加2.473倍、没食子酸增加了1.044倍。说明生大黄经过炒碳以后会发生化学成分含量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