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和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PPARα和PPARγ基因在不同脂尾型绵羊脂肪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这2个基因与绵羊脂肪代谢的关系。本研究以2个具有显著尾型差异的绵羊品种(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研究PPARα和PPARγ基因在2、4、6、8、10和12月龄个体的7种脂肪组织(大网膜、小网膜、尾部脂肪、皮下脂肪、肠系膜、肾周脂肪、腹膜后脂肪)中的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PPARα和PPARγ在各脂肪组织中都有表达。总体而言,浅层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深层脂肪组织。作为主效应,品种和月龄基本不影响2个基因的mRNA表达。尽管性别对PPARα的表达无显著影响,但在广灵大尾羊母羊中PPARγ的低表达导致性别本身及其与品种的互作达显著水平。鉴于组织间和年龄间的表达差异,这2个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空间性,但时间性不明显。尽管二者在调节脂肪代谢方面的功能相反,但是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尾型绵羊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检测全基因组选择信号,以挖掘不同尾型绵羊重要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基于蒙古羊(短脂尾)和藏羊(瘦尾)群体的Illumina Ovine SNP 50K芯片分型数据,借助遗传分化系数FST法进行群体间选择信号检测,寻找选择信号区域内的重要基因,并对其中与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PPARG、PDGFD在呼伦贝尔羊(大尾和小尾品系;肥尾)与藏羊(瘦尾)尾脂进行mRNA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1)465个SNPs被选择,基因注释找到448个候选基因,筛选到50个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富集在脂类生物合成过程、磷脂代谢、脂质结合等条目,此外发现4个基因(PPARG、RXRG、SLC27A2和ACSL6)富集到PPAR信号通路。(2)肥瘦尾之间,呼伦贝尔羊(大尾和小尾品系)PPARG和PDGFD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藏羊(P0.01),而大小肥尾之间,呼伦贝尔羊大尾品系PPARG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品系(P0.05),PDGFD基因表达量则无明显差异。通过FST法有效检测到受选择的基因,部分与绵羊重要性状相关,相对定量试验证明PPARG和PDGFD基因与尾部脂肪沉积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尾型选育的候选基因,为绵羊育种及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旨在挖掘控制绵羊尾型的候选基因,揭示绵羊尾部脂肪沉积机理。本研究利用呼伦贝尔羊两个不同尾型品系的288个个体,其中大尾羊142只和小尾羊146只,基于Illumina Ovine SNP 600KSNP芯片数据计算全基因组单点F_(ST)值。通过三次光滑样条估计方法确定可变窗口大小和数量,构建W统计量并进行统计检验,鉴定选择区段和注释相关基因。结果,在基因组范围内共确定了23 144个可变窗口,其中区间最大的窗口位于chr12:35 241 750~43 798 950bp处,其大小为8.56 Mb,并包含775个SNPs。经检测发现,27个窗口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并鉴定了337个候选基因,其中22个是与已发现的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通过GO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内组成成分、有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以及小分子代谢过程等条目。通过可变窗口F_(ST)法能够有效检测到受选择的基因与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相关。这些基因可以作为绵羊尾型选育的候选基因,为培育短尾绵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脂滴表面蛋白Perilipin(PLIN)基因的发育性变化对家禽脂肪性状发育的作用,采用定量PCR方法首次测定1、14、28、42、56、70和84 d四川山地乌骨鸡胸肌、肝脏、腹脂和皮脂组织中PLIN基因的表达量,同时测定各个体活体质量、冠质量、皮脂厚以及肌内脂肪含量.结果,除28和70 d外,在各时间点不同组织间PLIN基因的表达量呈现腹脂>皮脂>胸肌>肝脏的规律,并且PLIN基因在鸡腹脂和皮脂中的表达量随个体日龄的增长明显上升.腹脂中PLIN基因的发育性变化同皮脂厚的发育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胸肌中PLIN基因的发育性变化同肌内脂肪含量的发育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推测PLIN基因在鸡脂肪性状形成中具有极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CAST基因在1、2、3、4月龄和12月龄海南黑山羊骨骼肌、心肌、肝脏和脂肪组织中mRNA表达差异和发育规律,为揭示CAST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肉质的表达调控机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CAST基因在未成年羊的骨骼肌中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且在2月龄时达到最高水平;成年后在心肌、肝脏和脂肪中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在骨骼肌中的表达量次之,但在脂肪中的表达量始终相对较低;该基因在3、4月龄各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相对较低,且四种组织在3、4月龄间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分析兰州大尾羊、小尾羊、滩羊和藏羊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与国内外其他绵羊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分别对甘肃地区兰州大尾羊、小尾羊、滩羊和藏羊等4种绵羊品种进行线粒体基因COX1与Cytb基因序列的扩增和产物的测序,并基于COX1与Cytb基因与国内外其他绵羊品种构建发育树,分析种群遗传现状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4种绵...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绵羊TRA2B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其在两品种脂尾型绵羊脂肪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和调控特性。采用RT-PCR克隆TRA2B基因编码区(CDS)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eal-time PCR检测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8月龄公羊共8只心、肝、肾、小肠、睾丸、肾周及尾脂肪组织、股二头肌中TRA2B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TRA2B基因CDS区长867bp,编码28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RA2B为不稳定的水溶性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域,有2个O-糖基化位点和70个磷酸化位点,109~196氨基酸残基为RRM保守结构域。TRA2B基因mRNA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一定的表达,睾丸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肾、肾周脂肪与尾脂(P0.05)以及肝、股二头肌和小肠中的表达量(P0.05),心中表达量最低(P0.05)。品种间总mRNA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品种因素显著影响该基因组织间的表达(P0.05)。TRA2B可能在绵羊繁殖及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TRA2B在绵羊中的基因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脂肪沉积是动物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方式,是猪重要的经济性状,其生长发育状况决定了猪的生长速率。本实验选取出生后0、30、180 d和7年的金华母猪皮下脂肪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脂肪细胞体积、血清代谢指标、脂肪代谢基因的表达量和脂肪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果表明:在出生后0d到7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细胞体积呈现极显著增长(P0.01);血清代谢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脂肪代谢基因的表达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180 d时脂肪合成基因的表达量最高,而脂肪分解基因的表达量最低;脂肪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呈现极显著增长(P0.01)。本研究旨在为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提供基础理论数据,以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miR-61在湖羊和藏羊的尾部脂肪组织中差异表达,推测其可能在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对miR-61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分析,验证了miR-61与PIK3R5之间的靶向关系并对miR-61和PIK3R5在绵羊尾部脂肪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iR-61启动子区有CEBPA、RUNX2、CEBPB、CTCF和CCAAT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靶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涉及到PI3K-Akt、EMC-receptor Interaction和Focal Adhesion等8个信号通路。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结果表明miR-61和PIK3R5之间存在靶向关系。RT-qPCR结果显示,miR-61在湖羊的尾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藏羊,此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靶基因PIK3R5在藏羊的尾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湖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IK3R5在湖羊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藏羊。由此推测,miR-61受到CEBPA、RUNX2、CEBPB、CTCF和CCAA等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并通过靶向调控PI3K-Akt信号中的P...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绵羊Fsp27基因的组织表达/多态性及其与不同绵羊品种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了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不同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对营养充足期和营养匮乏期阿勒泰羊尾脂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检测了5个不同尾脂沉积能力绵羊品种Fsp27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了相关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其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肾周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也较高,极显著高于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P0.01)。在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中呈微量表达,且各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Fsp27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营养匮乏期(P0.01)。绵羊Fsp27基因在不同尾脂沉积能力品种群体中共检测到25个突变位点,其中位于第3外显子g. 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 16774969的C/T突变均为错义突变,且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g. 16771741的G/A突变在尾脂沉积能力较强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以G等位基因为主,分别占到86.8%、83.7%和85.7%,而尾脂沉积能力较差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G等位基因分别仅占30.3%和11.1%。g. 16774969的C/T突变在阿勒泰羊群体中以T等位基因为主,TT基因型占84.7%,CT基因型占15.3%,没有检测到CC基因型;在短脂尾型的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TT和CT基因型也分别占到65.9%、50.4%和22.7%、41.1%,而在长瘦尾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则以C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到97.4%和69.4%,没有检测到TT基因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且其在尾脂中的表达量与阿勒泰羊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Fsp27基因第3外显子g. 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 16774969的C/T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可以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用于低脂肪绵羊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ZC3H10基因在绵羊组织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mRNA表达规律,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ZC3H10在绵羊肾周脂肪、皮下脂肪和尾部脂肪组织的表达模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ZC3H10在成体绵羊脂肪组织以及心脏、肾、肝、肺、脾、小肠和肌肉(背最长肌)8种不同器官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其在体外前体脂肪细胞分化0、2、4、6、8、10d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ZC3H10在绵羊3个脂肪组织部位均有高水平的mRNA表达,且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FABP4和ADIPOQ有相似表达特征;ZC3H10在所检测的组织均有mRNA表达,其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0 d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分化10 d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绵羊ZC3H10 mRNA高表达于脂肪组织,也表达于其他多种器官组织,且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呈表达下调趋势,可能在脂肪代谢和脂肪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高原牧区低氧环境下藏绵羊与大尾羊颌下腺组织学结构的异同及EGF、EGFR、eNOS的表达特点,为分析反刍动物颌下腺生理机能提供形态学参考。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免疫荧光法观察藏绵羊和大尾羊颌下腺组织结构特点及EGF、EGFR、eNOS的定位与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藏绵羊颌下腺浆液性腺泡比例大于兰州大尾羊。AB、PAS、AB-PAS在黏液性腺泡及混合性腺泡阳性表达,浆液性腺泡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GF在藏绵羊颌下腺纹状管、闰管上皮细胞及浆液性腺泡表达量显著低于大尾羊,EGFR在藏绵羊颌下腺浆液性腺泡纹状管基底膜阳性表达高于大尾羊,eNOS在藏绵羊与大尾羊浆液性腺泡、纹状管内均呈阳性表达,三者在黏液性腺泡均无表达;统计学分析表明,藏绵羊颌下腺EGF与eNOS表达极显著低于大尾羊(P0.01),EGFR则显著高于大尾羊(P0.05)。高原牧区藏绵羊颌下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EGF主要在纹状管分布,EGF与EGFR结合部位主要在纹状管基底膜处,在浆液性腺泡细胞增殖及分泌等方面发挥作用。兰州大尾羊颌下腺内eNOS表达较高且在浆液细胞及纹状管上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可能与高寒低氧环境中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月龄(0日龄或初生、1月龄、2月龄、3月龄、4月龄、5月龄)新疆巴什拜羊肌肉和脂肪MSTN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定量,2-ΔΔCT方法分析不同生长阶段MSTN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以期获取MSTN基因在不同月龄巴什拜羊的表达规律,同时丰富与肌肉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初生、3月龄新疆巴什拜羊肌肉中MSTN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1、2、4、5月龄(P0.01),1月龄的表达量又极显著高于其他各月龄(P0.01),2月龄显著低于5月龄(P0.05);初生时新疆巴什拜羊脂肪中MSTN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4月龄和5月龄(P0.01),1月龄MSTN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2月龄和3月龄(P0.01)、极显著低于4月龄和5月龄(P0.01),5月龄MSTN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4月龄(P0.01)。表明巴什拜羊肌肉生长发育在初生时较快,在1月龄和2月龄生长发育较慢,3月龄生长发育最快,随后生长发育趋于平稳;脂肪的生长发育在初生后略快于1月龄,2月龄和3月龄的生长发育较快,4月龄较慢,5月龄生长发育慢于其他各月龄。  相似文献   

16.
阿勒泰羊的抗寒性能与其肥硕的尾脂(臀脂)高度相关。试验旨在通过检测影响脂肪沉积相关基因THRSP、CEBPα、PRKAG3和SREBF1的组织表达模式,期望寻找到影响阿勒泰羊臀脂沉积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阐明绵羊臀脂沉积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参考。采集3只3岁健康阿勒泰母羊心、肝、脾、肺、肾、肌肉、皮下脂肪、尾脂8个组织,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基因在以上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HRSP和CEBPα基因在阿勒泰羊肝、皮下脂肪和尾脂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暗示此2个基因可能与脂肪的生成密切相关。PRKAG3基因在脂肪合成组织中低表达(P0.01),提示其可能与脂肪的分解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阿勒泰羊臀脂消长的生物学现象提供了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冷应激对阿勒泰羊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分别采集冷应激前与冷应激后阿勒泰羊6个部位的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LPL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部位中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阿勒泰羊LPL mRNA表达量在冷应激后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颈部肌间脂肪和尾部脂肪冷应激后表达量最高.表明阿勒泰羊在低温下脂肪组织的动员能力较强,使机体产热增加,以抵抗冷应激.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INHA基因在公绵羊繁殖中的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NHA基因在高繁殖力小尾寒羊公羊和低繁殖力苏尼特羊公羊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等繁殖相关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INHA基因在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睾丸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肾上腺、附睾,在其他组织中均呈痕量表达。INHA基因在苏尼特羊睾丸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在肾上腺的表达量高于小尾寒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INHA基因可能主要在睾丸中对公绵羊繁殖功能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旨在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寻找与绵羊脂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以及Western Blot方法进行验证。利用NCBI网站中的公共测序数据找到3个与脂代谢相关的测序数据,每个测序数据取前250个差异表达基因作为备选结果,然后将3组数据中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此基因在不同绵羊个体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同一只绵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趋势,并检测基因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3组脂代谢相关的公共数据有1个共有基因,即富含半胱氨酸酸性分泌蛋白类似物1(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 Like 1, SPARCL1)。SPARCL1基因在绵羊脂肪组织中显著表达,在不同个体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绵羊脂肪细胞分化前后SPARCL1基因出现差异表达。综上,SPARCL1基因可能是参与绵羊脂肪代谢的重要基因,其具体功能及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0.
旨在研究绵羊Fsp27基因的组织表达/多态性及其与不同绵羊品种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了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不同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对营养充足期和营养匮乏期阿勒泰羊尾脂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检测了5个不同尾脂沉积能力绵羊品种Fsp27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了相关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其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肾周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也较高,极显著高于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P<0.01)。在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中呈微量表达,且各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Fsp27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营养匮乏期(P<0.01)。绵羊Fsp27基因在不同尾脂沉积能力品种群体中共检测到25个突变位点,其中位于第3外显子g.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16774969的C/T突变均为错义突变,且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g.16771741的G/A突变在尾脂沉积能力较强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以G等位基因为主,分别占到86.8%、83.7%和85.7%,而尾脂沉积能力较差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G等位基因分别仅占30.3%和11.1%。g.16774969的C/T突变在阿勒泰羊群体中以T等位基因为主,TT基因型占84.7%,CT基因型占15.3%,没有检测到CC基因型;在短脂尾型的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TT和CT基因型也分别占到65.9%、50.4%和22.7%、41.1%,而在长瘦尾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则以C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到97.4%和69.4%,没有检测到TT基因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且其在尾脂中的表达量与阿勒泰羊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Fsp27基因第3外显子g.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16774969的C/T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可以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用于低脂肪绵羊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