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0,FGF20)及其受体FGFR2、FGFR3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中的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技术,取出生后生长期(1 d/5 d/8 d/11 d),退行期(15 d/17 d),静止期(21 d)和下一生长期(23 d)小鼠背部皮肤,对FGF20、FGFR2和FGFR3蛋白及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GF20蛋白主要表达于毛基质,毛乳头和根鞘中,在1 d和5 d表皮、21 d的皮脂腺也有表达;FGF20在生长期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在静止期(21 d)达到最高。而FGFR2和FGFR3蛋白在1 d~23 d的毛基质、毛乳头、根鞘、表皮和皮脂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FGFR2在生长期(5 d)表达量最高之后降低,FGFR3在生长期表达量逐渐增加,生长期(11 d)达到最高之后趋势降低。研究结果提示,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FGF20可能对生长期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发挥促进作用,并可能诱导毛囊从静止期进入下一生长周期,而FGFR2和FGFR3可能在根鞘分化和毛囊生长期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及其受体FGFR1、FGFR2在胚胎小鼠毛囊形成阶段中的定位与表达,从而探究其在小鼠毛囊形成中的作用。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FGF21、FGFR1、FGFR2蛋白和mRNA在胚胎期13~18d(E13~E18)小鼠皮肤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FGF21蛋白在E13主要表达于表层细胞、基底层细胞及结缔组织中,E14表达于表层细胞和基板,E15在毛芽中有微量表达,E16、E17表达于毛钉中,E18主要表达于未成熟毛囊细胞;FGFR1和FGFR2蛋白在E13~E18于表层细胞、基底层、基板、毛芽、毛钉、未成熟毛囊和结缔组织中均有表达。(2)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GF21mRNA和蛋白在E14相对表达量最高;FGFR1mRNA及蛋白在E16~E17相对表达量较高;FGFR2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E13至E18均呈上升趋势,在E18相对表达量最高。结果提示:在小鼠胚胎期毛囊形成和发育过程中,FGF21可能在诱导毛囊启动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FGFR1可能促进毛钉形成;FGFR2可能在毛囊形成和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0)及受体FGFR2和FGFR3在小鼠胚胎期毛囊形成期的表达情况,了解FGF20及受体FGFR2和FG-FR3在小鼠毛囊形成期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胚胎期13 d (E13)至18 d (E18)小鼠背部皮肤中FGF20、FGFR2和FGFR3 mRNA及蛋白的差异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GF20蛋白和FGFR3蛋白E13在表层细胞微弱表达,E14主要表达在表层细胞,且在基底层细胞也有微弱表达,E15主要表达在基板和表层细胞,E16强表达在毛钉与表层细胞,E17和E18主要表达在表层细胞和未成熟的毛囊;FGFR2蛋白在表层细胞、基底层细胞、基板、毛钉、未成熟的毛囊等处均有表达,且E18强表达在表层细胞和未成熟毛囊;RT-PCR及Western blot数据分析结果显示:FGF20 mRNA及蛋白在E16相对表达量最高;FGFR2 mRNA及蛋白在E13相对表达量最低,E18相对表达量最高;FGFR3 mRNA及蛋白表达趋势和FGF20相似。研究结果提示,在毛囊形成期,FGF20可能通过与FGFR3结合从而参与毛囊的诱导和激活,促进毛囊形成并决定其生长方向。FGFR2可能在毛囊形成过程调控表层细胞增殖,促进毛囊形成,诱导毛囊进入第一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及其受体FGFR1、FGFR2在胚胎小鼠毛囊形成阶段中的定位与表达,从而探究其在小鼠毛囊形成中的作用。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FGF21、FGFR1、FGFR2蛋白和mRNA在胚胎期13~18d(E13~E18)小鼠皮肤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FGF21蛋白在E13主要表达于表层细胞、基底层细胞及结缔组织中,E14表达于表层细胞和基板,E15在毛芽中有微量表达,E16、E17表达于毛钉中,E18主要表达于未成熟毛囊细胞;FGFR1和FGFR2蛋白在E13~E18于表层细胞、基底层、基板、毛芽、毛钉、未成熟毛囊和结缔组织中均有表达。(2)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GF21mRNA和蛋白在E14相对表达量最高;FGFR1mRNA及蛋白在E16~E17相对表达量较高;FGFR2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E13至E18均呈上升趋势,在E18相对表达量最高。结果提示:在小鼠胚胎期毛囊形成和发育过程中,FGF21可能在诱导毛囊启动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FGFR1可能促进毛钉形成;FGFR2可能在毛囊形成和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FGF7亚家族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FGF7亚家族(FGF7、FGF10和FGF22)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中各阶段的表达情况,阐明其表达规律。取出生后第1、3、5、8、16、18、20和23天正常小鼠背部皮肤各3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GF7、FGF10和FGF2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FGF7主要在毛囊内根鞘及表皮表达;FGF10和FGF22广泛表达于毛囊各部。FGF7在毛囊退化期(16d)表达量最低,静止期(18d)和生长期(1~8、20~23d)的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退化期(16d);FGF10在毛囊生长期末期(8d)表达量最低,生长期(1~5、20~23d)、退化期(16d)和静止期(18d)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生长期末期(8d);FGF22在毛囊退化期(16d)表达量最高,静止期(18d)和生长期(1~8、20~23d)的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退化期(16d)。综上表明,FGF7、FGF10在毛囊第一生长周期可能对诱导毛囊进入新的循环周期有重要作用,而FGF22则可能对诱导毛囊进入退化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成纤维生长因子家族(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amilies,FGFs)中,FGF11、13、18对毛囊的生长发育的作用,本研究以3/5/8/13/16/18/20/23日龄小鼠背部皮肤为试验样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FGF11、FGF13、FGF18基因及蛋白在小鼠背部皮肤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定位结果显示:FGF11、FGF13、FGF18在皮肤真皮乳头、毛基质、内根鞘、外根鞘和皮脂腺表达,而FGF13在膨大部、基底层和表皮也表达,FGF18也表达在膨大部和表皮。定量结果均显示:FGF11的表达没有一定的规律;FGF13在13日龄表达量最低,从16日龄开始上升;FGF18从3日龄表达量开始降低,16日龄降到最低,18日龄开始上升。提示:FGF11对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可能没有明显和特定的调节作用;FGF13可能对毛囊的自我更新有一定的作用,诱导毛囊从静止期向再生长期过渡,促进毛囊生长;而FGF18在毛囊生长周期中从静止期向生长期过度有一定的作用,可促使毛囊从静止期进入再生长期。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解析F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细毛羊不同部位皮肤、不同时间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与细毛羊毛囊生长发育的关系,为揭示毛囊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敖汉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qRT-PCR对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之后对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作进一步分析,可知FGFs家族在颈部和腹部,羊毛毛囊的生长旺盛期和缓慢期之间的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的有FGF10、FGF18和FGFR3基因。最后通过二维凝胶电泳(2-DE)和质谱技术(MS),对毛囊发育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筛选,得出FGFs家族蛋白质在颈部和腹部、羊毛毛囊的生长期和缓慢期之间仍存在差异表达的有FGF10、FGF18和FGFR3蛋白。结果显示,FGF10mRNA在腹部表达量高于颈部,推测可能对毛囊的发育具有负调控作用;其蛋白表达量颈部均高于腹部,推测可能促进毛囊生长发育。FGF18在腹部其mRNA表达量旺盛期高于缓慢期,推测其可能维持此处毛囊的不活跃状态;其蛋白在颈部表达量均低于腹部,推测可能对毛囊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FGFR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统一趋势,可能与毛囊的生长发育存在较复杂的关系。综合以上,FGF10、FGF18和FGFR3mRNA和蛋白水平在毛囊生长发育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存在差异表达,这提示它们可能与毛囊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关系,并在不同水平发挥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解析FGFs家族成员调控毛囊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加快细毛羊育种提供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陕北白绒山羊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培养和VEGF对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角蛋白10(K10)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mRNA表达量的影响。采集绒山羊体侧部皮肤,并利用消化等方法分离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置于37℃、5%CO_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选用第5代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添加不同质量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别处理24、48h,噻唑兰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力,EdU核酸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CNA、K 10、FGF5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成功培养出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CK17和CK15细胞免疫组化呈阳性。2)VEGF可以促进绒山羊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增殖。相同浓度VEGF处理48h组的细胞活力极显著高于处理24h组(P0.01);在48h处理组中,100ng·mL~(-1)组的细胞活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ng·mL~(-1)组、10ng·mL~(-1)组(P0.01),并显著高于50ng·mL~(-1)组(P0.05),50ng·mL~(-1)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ng·mL~(-1)组和50ng·mL~(-1)组增殖细胞比例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ng·mL~(-1)组、10ng·mL~(-1)组(P0.01),100ng·mL~(-1)组显著高于50ng·mL~(-1)组(P0.05)。3)PCNA、K10、FGF5mRNA在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中均有表达。在VEGF处理48h时,PCNA mRNA的表达量100ng·mL~(-1)组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10ng·mL~(-1)组(P0.05);K10mRNA的表达量对照组最高,极显著高于10ng·mL~(-1)组与100ng·mL~(-1)组(P0.01);FGF5mRNA的表达量对照组最高,极显著高于100ng·mL~(-1)组(P0.01)。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培养了陕北白绒山羊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VEGF能够促进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的分化;VEGF可能通过抑制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中FGF5基因的表达而促进毛囊生长。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FGFs(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Rs(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及其介导的Ras和MAPK信号通路基因在牦牛和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的差异表达,以探讨犏牛生精停滞的原因。本研究采集健康的24月龄3头公麦洼牦牛和3头F1代公犏牛的睾丸组织,分为牦牛和犏牛两个样品组,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采用HE染色检测牦牛和犏牛精子发生的差异;采用细胞群体倍增时间、CCK-8和EDU染色检测牦牛和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6种FGF家族成员、3种FGFR、FGFs/FGFRs介导的Ras和MAPK信号通路基因在牦牛和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的差异表达。与牦牛相比,犏牛生精小管发育异常,生殖细胞类型单一,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低于牦牛(P<0.05)。FGF2、FGF4、FGF5、FGF8、FGF9和FGF21在犏牛睾丸组织及FGFs受体FGFR1、FGFR2和FGFR3在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的表达都显著低于牦牛(P<0.01)。FGFs/FGFRs介导Ras信号通路基因中,除HRa...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获得山羊FGF21基因序列,阐明其组织表达特性,同时检测FGF21基因与FGF受体(FGFR)在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以简州大耳羊为试验动物,采用II型胶原酶消化获得山羊原代肌内前体脂肪细胞,采用RT-PCR技术克隆山羊FGF21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FGF21基因在成年山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及FGF21与FGF受体在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克隆获得山羊FGF21基因(GenBank登录号:KT288195)全长序列666bp,其中开放阅读框630bp,编码209个氨基酸。FGF21mRNA在山羊心、肝、脾、肺、肾、脂肪和背最长肌中均检测到表达,且在肝和脂肪中存在较高水平表达。FGF21基因与FGFR1、FGFR2表达模式相同,均是在诱导分化第2天的肌内脂肪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天数(P0.01)。FGF21基因在山羊脂肪组织中存在较高水平的表达,并且在诱导分化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第2天表达水平最高,推测其可能通过受体FGFR1或FGFR2在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早期发挥调控作用,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FGF21基因在山羊肌内脂肪沉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动物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UGR)发病率约为10%~20%,已发现IUGR严重影响子代个体生长发育,出生后会引起多种疾病,是国内外家畜繁殖中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但对于IUGR,临床并没有高效满意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产前预防为主。牛磺酸是一种非蛋白质的游离氨基酸,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牛磺酸对胎儿及新生儿发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孕期补充牛磺酸在预防IUGR患儿脑神经发育方面具有一定成效。论文对IUGR的发生和牛磺酸在各个系统预防IUGR作用与应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讨牛磺酸预防IUGR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梅花鹿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茸重性状的影响。【方法】应用直接测序法对梅花鹿FGFR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通过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314头24月龄梅花鹿进行基因分型和单倍型分析,分析FGFR2基因不同基因型和单倍型与茸重的关联性。【结果】在梅花鹿FGFR2基因中共发现12个多态性位点,其中5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且突变均未引起氨基酸改变,属于同义突变,其余7个位点均存在于内含子区域。分型结果显示,g.80975864 T>G位点未分型成功,后续对其余11个位点进行了分析,g.80943673 T>C、g.80943683 C>A及g.80938352 C>T 3个位点属于中度多态位点(0.25<P<0.5),其余位点均属于低度多态位点(P<0.25)。χ2检验结果表明,g.80998742 G>A和g.80987708 G>A 2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他9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1个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之间的茸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单倍型结果显示,FGFR2基因存在5种单倍型,不同单倍型间梅花鹿茸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FGFR2基因的11个突变位点可能不是影响梅花鹿茸重性状的关键位点。  相似文献   

13.
设置3个光照强度,研究葛根在引种栽培中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结果显示,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光合色素总量随遮荫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叶绿素a/b变化则相反;葛根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随遮荫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_2浓度(C_i)则随之上升;葛根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_0)、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光合效率潜能(F_v/F_0)、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升高。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葛根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而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随遮荫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综合可见,严重遮荫在一定程度上对葛根生长造成胁迫,引种栽培中要防止光照强度过低对葛根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胰岛β细胞具有十分发达的内质网(ER),并且对应激非常敏感。多种原因都会使ER的稳态被破坏,引起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以及Ca^2+稳态失衡,进一步诱发内质网应激(ERS)。适度的ERS有利于恢复其稳态,过度的ERS会导致ER功能受损,并进一步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从而介导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对生理及病理条件引发的ERS进行分析,探讨ERS介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可为糖尿病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立高表达PCV2-Cap蛋白的CHO-K1悬浮稳转细胞系,鉴定蛋白的免疫原性,为开发新型且有效防治猪圆环病毒的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构建重组质粒pEE12.4-PCV2-Cap,转染CHO-K1细胞,通过加压筛选,有限稀释,细胞悬浮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得到高表达Cap蛋白的悬浮稳转单克隆细胞株,并对该细胞株进行发酵,纯化得到的目的蛋白,通过小鼠免疫验证其免疫原性。结果表明PCV2-Cap蛋白能够在CHO-K1细胞中正确表达;发酵过程中活细胞密度高达6×10~6个·mL-1,细胞活力在80%以上,PCV2-Cap蛋白表达量约为370 mg·L-1;利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免疫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证明了利用CHO-K1细胞生产的Cap蛋白具备良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PCV2-Cap蛋白的CHO-K1悬浮稳转细胞系,并进一步对目的蛋白进行免疫原性分析,为猪圆环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开发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DK分离株的致病性和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测定了该分离株的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对SFP雏鸡的致病力以及扩增病毒的VP2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结果显示,DK分离株对鸡胚的ELD50为104.5/0.2mL,以2×10^3ELD50剂量感染SFP雏鸡出现典型IBD的临床症状、剖检和组织学病变;实验鸡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44.4%;DK株VP2基因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为93.1%~97.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6%~97.5%,其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均与Cu-1wt参考株(经典株)同源性最高;DK株VP2氨基酸序列的七肽区SASWSGS及249Q、253Q、279D、284A、290M、313V、330S氨基酸位点均与强毒株的氨基酸位点一致;但其222P、256V、299N3个氨基酸不符合IBDV超强毒株的特征;而其第222、249位氨基酸为P和Q,与抗原变异株(vIBDV)的T和K也不相同。结果表明:IBDVDK株为中等偏强毒力病毒。本研究为IBD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山东省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情况, 2017年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并鉴定1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株,并对其血凝素(H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将所得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分离的16株病毒之间H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2%~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3.6%~100.0%。系统进化树显示,16株病毒均属于H9.4.2.5分支,表明H9.4.2.5分支毒株仍是山东省H9N2亚型AIV主要流行株。重要氨基酸位点研究显示,16株病毒的HA蛋白的裂解位点仍是K/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的特征;16株病毒的234受体结合位点多为L,除198位受体结合位点存在变异外,其他受体结合位点均保守;16株病毒的潜在糖基化位点有7个~8个,其中7个位点较保守,而218位糖基化位点均缺失,其中3株病毒分别在145位、206位和285位新增糖基化位点。总之,山东省分离的H9N2亚型AIV在分子生物学上发生了部分新的遗传进化,但与临床上病毒的致病性与流行规律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主要引起猪的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同时,还可侵害猪的免疫系统,造成猪免疫抑制,容易继发细菌及其他病毒感染,大大增加猪群的死亡率。为了解PCV2在浙江金华猪群中的分布与流行状况以及PCV2变异规律,对从浙江省金华猪场收集的3 433份血清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2012-2018年PCV2阳性率分别为10.16%,11.95%,8.50%,9.94%,6.19%,5.94%,8.28%,母猪阳性率最高为13.49%。本研究发现在2012年浙江金华地区PCV2优势毒株已经由PCV2b变为PCV2d,且全部为PCV2d-2。将得到的ORF2序列同已知的疫苗序列对比后,发现SH株与浙江金华目前PCV2主流毒株序列一致性最高,但抗原位点比较仍有5处差异,这可能会对疫苗效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验证。另外只有PCV2d在免疫显性诱饵表位上发生了突变,这可能是PCV2d成为主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