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病(EHD)是由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感染反刍动物引起的一种虫媒病毒病,为了解中国云南EHDV的感染情况和病毒遗传特征,笔者课题组在云南省师宗县以EHDV血清学和核酸阴性的牛、羊为哨兵动物,拟对流行于云南省的EHDV进行分离与鉴定。将采集于哨兵动物的EHDV核酸阳性血液接种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血清中和试验与病毒Seg-2、Seg-3 ORF区的序列分析,确定病毒的血清型与遗传特征;采用C-ELISA和qRT-PCR方法对EHDV感染动物血液中的抗体水平与病毒核酸进行监测。结果如下:从2013年8月采集自云南师宗县哨兵牛的血样中分离出一株EHDV(毒株号YNSZ/V269/2013),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血清型7型(EHDV-7);Seg-2、Seg-3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EHDV-7 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EHDV-7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哨兵动物病毒核酸转阳后,血清抗体迅速上升,3周后达最高点并能在该水平持续较长时间,而病毒核酸含量却迅速下降,7周后已经检测不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EHDV-7型毒株在中国的分离、毒株序列特征以及在动物上的感染特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中国EHDV-7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的建立和致病性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9,(1):31-37
掌握云南省蓝舌病病毒(BTV)的活动情况与流行毒株的遗传特征。2012—2015年,在云南省的师宗县、江城县与芒市分别设立3个监控点,进行BTV的分离。自监控动物采集的BTV核酸阳性血液通过"鸡胚-C6/36细胞-BHK细胞"接种的方式进行病毒分离;采用RT-PCR与中和试验进行分离病毒的血清型鉴定;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病毒的Seg-2、Seg-3、Seg-7与Seg-6基因节段进行RT-PCR扩增与克隆测序。2012—2015年,从云南省的师宗县、江城县与芒市分别分离获得3株BTV-24型毒株。分离病毒的Seg-2、Seg-3、Seg-7与Seg-6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我国毒株的Seg-2与BTV-24型参考毒株聚为一簇,而Seg-6与BTV-10型毒株聚为一簇;我国毒株的Seg-3在系统发生树上划分为"东方型"地域型,Seg-7在系统发生树上形成一个独立于其他地域型的分支。本试验报道了我国BTV-24型毒株的分离与Seg-2、Seg-3、Seg-6与Seg-7序列特征,结果表明,我国BTV-24型毒株的Seg-6基因节段与BTV-10型毒株发生了基因重配;Seg-7具有独特的遗传特征,形成了一个新的Seg-7地域型,暂定为"Chinese topotype"。本试验为进一步开展BTV-24型的流行病学、感染特性与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近年来云南省江城县蓝舌病病毒(BT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从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连续3年在江城县设立监控动物群,每年选择BTV病原及抗体检测阴性牛10头、羊5只作为哨兵动物,用于BTV抗体监测和病毒分离。应用BTV 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哨兵动物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应用鸡胚、C6/36细胞和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连续3年的哨兵动物BT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35%、44.08%、50.65%; 3年内共分离到45株BTV,包括1~5型、15~16型、21型和24型共9种血清型。结果表明,江城县蓝舌病流行有逐年加重趋势,且呈现多种血清型毒株交叉感染状况,亟需加大BTV监测力度,及时发现毒株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蓝舌病病毒16型毒株在不同细胞中的增殖特性,本实验将BTV-16型毒株接种在BHK-21、Vero、C6/36传代细胞系及山羊肾原代细胞,通过细胞敏感性试验、病毒感染生长曲线以及qRT-PCR方法检测BTV-16型毒株在上述不同细胞中的复制效率和增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BTV-16型毒株在BHK-21、Vero、C6/36及山羊肾原代细胞中均能增殖,但产生CPE的时间及病毒滴度有所差异。病毒在BHK-21、Vero细胞上病变较快,山羊肾原代细胞次之,C6/36细胞病变不明显。从病毒滴度和核酸检测结果来看,病毒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效率与Vero细胞基本一致,并且病毒在这两种细胞中的增殖效率明显高于在山羊肾原代细胞和C6/36细胞。本试验为蓝舌病病毒分离、抗原制备、致病性以及反向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细胞学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国云南省蓝舌病病毒(BTV)的流行情况和基因分型,本研究在云南师宗、江城、芒市分别设立监控点,通过对哨兵动物定期采血监控其血清学转阳情况,采用"鸡胚-C6/36细胞-BHK-21细胞"接种方式分离病毒,利用qRT-PCR及中和试验鉴定病毒,通过特异性引物对分离株Seg-2及Seg-7序列的ORF区进行RT-PCR扩增与克隆测序。结果显示,从2017年6月师宗县牛的抗凝血中分离到一株BTV,鉴定为BTV-2型,TCID_(50)为10~(-4.88)/50μL。分离株Seg-2及Seg-7序列的系统发生树显示其Seg-2序列和日本以及台湾BTV-2株的Seg-2序列相似度较高,同为BTV-2型,而Seg-7序列和台湾BTV-2株以及日本BTV-21株亲缘关系最近,同为Eastern 2型。本研究分离鉴定了BTV-2型病毒株YN/SZ/22457,并掌握了分离株Seg-2及Seg-7序列的遗传特性,明确了云南省存在BTV-2的流行。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BTV-2型的流行病学、感染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了解云南省景洪市虫媒病毒的流行情况。2019年在景洪市勐罕镇设立了3头哨兵动物牛,定期采血进行虫媒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共获得7株病毒分离物。经病毒核酸的RT-PCR鉴定,分离到2株血清型分别为6型和7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2株血清型分别为4型和5型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1株帕利亚血清群病毒(palyam serogroup virus,PALV)中的D’Aguilar virus(DAV)血清型病毒和2株未鉴定出的环状病毒。经病毒Seg-2、Seg-3序列ORF区的比对和进化分析显示,7株病毒的地域型均为Eastern型,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3头哨兵动物的血液和血清,经病毒核酸及血清中和试验检测,证明3头动物均被相应的病毒感染。动物感染病毒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迅速上升,3~4周后达最高点并能够在该水平维持较长时间,而血液中病毒核酸含量2~4周到达最高点后则呈迅速下降趋势。本研究报道了景洪虫媒病毒的分离、毒株序列特征以及在动物上的感染特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牛虫媒病毒提供数据支撑,同时3头牛分离获得7株病毒,提示当地可能还存在更多种类的虫媒病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本实验室从云南省哨兵动物采集的血液中分离到7种血清型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但这些毒株的遗传特征至今仍不清楚,因而阻碍了我国的BTV演化历史分析。为掌握云南省早期流行BTV毒株的遗传特征,对1995—1997年云南省分离的25株BTV毒株的基因组节段2、3、7和10(Seg-2、-3、-7、-10)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测序以及序列分析。Seg-2序列分析显示,1995—1997年云南省分离到的7种不同血清型(BTV-1、-2、-3、-4、-12、-15、-16)BTV毒株,分属A、B、G、H、I和J等6种基因型;BTV-12型毒株的Seg-2为西方地域型,其余毒株的Seg-2则属于东方地域型;Seg-3和Seg-10序列分析显示,25株BTV毒株均为东方地域型;Seg-7序列分析显示,1株BTV-2型、2株BTV-12型和1株BTV-16型毒株属于西方地域亚型,并与南非和荷兰BTV毒株的Seg-7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其余毒株则均为东方地域型。上述结果表明,云南省存在多种血清型BTV的流行,而Seg-2和Seg-7基因重配毒株的发现,提示国外的西方地域型毒株已侵入云南省,并在传播过程中与我国毒株发生了基因重配。本研究为我国BTV的演化分析与溯源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云南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 1型M6基因流行株的遗传变异及其与国内外流行病毒的遗传进化关系,试验从细胞培养物中分别提取4株云南分离株BTV-1 (Y863、SZ120169、6-12和7-12) RNA,用M6基因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M6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别获得4株云南分离株BTV-1 M6基因1 763 bp序列;4株云南分离株BTV-1核苷酸同源性在95.2%~99.9%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7.6%~99.8%之间,1979年师宗分离的Y863病毒毒株与2012年师宗(SZ120169)、2013年江城(6-12、7-12)分离的3株病毒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5%、95.2%和95.2%,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6%、98.4%和98.2%,而近两年(2012、2013)分离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分别在96.9%~99.9%和99.1%~99.8%之间;遗传进化分析发现,4株云南分离株BTV-1为Eastern基因群病毒,它们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2%~99.9%和97.6%~99.8%;进一步分析发现4株云南分离株BTV-1与希腊及澳大利亚 BTV-1型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4%~95.6%和95.1%~99.1%,而与地中海国家(意大利、法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和南非毒株关系较远,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83.8%和95.7%以下.4株云南分离株BTV-1属于Eastern基因群病毒,云南分离株BTV-1 M6基因在自然进化中发生遗传变异缓慢,该基因可以用来进行BTV-1基因群分布及毒株的地理区域来源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蓝舌病病毒(BTV)感染,应用BTV-1型V863毒株,制备抗原含量分别为1、5、10、50、100μg/只份的BTV灭活疫苗进行绵羊免疫试验。设6个试验组(其中1组为空白对照),先后进行2次皮下免疫注射(2 m L/只),定期采集血清,利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方法(SNT)检测BTV-1型血清抗体水平,并应用感染BTV-1型的血毒进行攻毒试验,以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BTV-1型灭活疫苗能够刺激绵羊机体产生较好的中和抗体;2次免疫后,接种1、5、10、50、100μg/只份BTV灭活疫苗绵羊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6.7%、100%、83.3%、66.7%、50.0%,其中最高中和抗体滴度达362,攻毒后阴性率分别为66.7%、83.3%、83.3%、50.0%、66.7%。抗体滴度与保护率比较结果显示,当中和抗体滴度≥64时,病毒阴性率为100%。因此,10μg/只份的BTV灭活抗原含量可作为BTV灭活疫苗生产的推荐用量;BTV中和抗体滴度≥64可作为今后高效BTV灭活疫苗研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近年来云南省师宗县蓝舌病病毒流行情况,2012年在师宗县五龙乡建立了10头蓝舌病血清学阴性黄牛的监控动物群。从2012年5~10月,每周采血1次,11~12月,每月采血1次,采用C-ELISA进行血清学监测。8月开始动物血清学检测结果转阳性,至11月,监控动物全部转为阳性。用转阳前1周、转阳本周、转阳后2~13周的经处理的红细胞静脉接种鸡胚,收获鸡胚肝脏,用PBS悬浮捣碎的鸡胚肝脏,上清接种于C6/36细胞一代、BHK-21三代后,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采用RT-PCR方法,针对蓝舌病较为保守的血清型群特异片段VP7设计了2对引物,扩增其相应片段。结果显示,共分离到86份疑似分离物,其中67份疑似分离物细胞培养液上清经RT-PCR扩增,均扩增出1156 bp片段,初步确认为蓝舌病病毒。采用国际24个蓝舌病标准毒及24个标准阳性血清对86份疑似分离物及其对应血清进行细胞微量中和试验,67份毒株为蓝舌病病毒,与RT-PCR结果一致。通过对2份经中和试验定型为BTV-1、BTV-16分离株的VP2基因测序分析发现,BTV-1株序列与同型Y863(登录号:KC879616)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2%,BTV-16株序列与登录号为AB686221的毒株同源性为99%。结果表明共分离到67株蓝舌病毒株,分离株主要为BTV-1、BTV-9、BTV-16三个血清型。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阿卡斑病毒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以纯化的阿卡斑病毒作为包被抗原,以制备的抗阿卡斑病毒的多克隆抗体与待检血清竞争结合抗原,采用方阵滴定法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阿卡斑病毒竞争ELISA(cELISA)抗体检测方法。通过对60份牛、羊阿卡斑病毒抗体阳性血清和40份阴性血清样品的检测,确定阴阳性样品抑制率(PI)临界值为60%;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BTV-1、BTV-4、BTV-9、BTV-16、小反刍兽疫、中山病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羊痘和O型、A型、Asia-1型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标准阳性血清1颐128倍稀释时,检测结果仍为阳性,SNT最低检出为,敏感性高于微量血清中和试验(SNT)检测结果(1颐64);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在0.54%~5.27%和0.3%~9.3%之间,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用该方法与法国IDVET公司的同类试剂盒对85份牛、羊血清样品同时检测,结果显示二者符合率为91.76%,可以替代进口同类产品。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可以用于阿卡斑病毒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伪狂犬病病毒(PR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混合感染猪场伪狂犬病的净化,采用PCR和ELISA进行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采用不同的净化方法,选取云南省3个自繁自养种猪场,A场同时净化PRV和PCV2,免疫接种PRV疫苗;B场净化PRV,免疫接种PRV疫苗;C场同时净化PRV和PCV2,免疫接种PRV和PCV2疫苗。结果表明,C场实施猪伪狂犬病净化前gE阳性率为15.94%,gB阳性率为86.96%,实施猪伪狂犬病净化3年后gE阳性率为1.43%,gB阳性率100%。结果提示,C场在同时净化PRV和PCV2,同时接种猪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2型疫苗的模式下,净化效果最优,为地区种猪场提供疾病净化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监测云南省反刍动物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的感染情况,本试验在云南省师宗县设立了监控点,筛选出EHDV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羊作为哨兵动物,每年的5~10月份每周采血1次,11月到次年4月份每月采血1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监测其抗体转阳情况,用转阳牛的红细胞接种BHK以分离病毒,用病毒RT-PCR和中和试验鉴定病毒。结果显示,从2头转阳牛的抗凝血中分离到2株EHDV,其TCID50分别为10-2.5/0.1 mL和10-3.44/0.1 mL,血清型均为EHDV-5型。本试验在云南省分离到EHDV,明确了云南省反刍动物存在EHDV感染,为我国监控EHDV流行情况及疫病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饲粮蛋白质水平对云南半细毛羊空怀母羊生长速度、血清尿素氮(BUN)、瘦素(LEP)和繁殖激素的影响,试验选用50只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平均分为5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8.44%、9.95%、12.31%、13.58%、15.90%的饲粮,试验期为44d,14d预试期和30d正式试验。结果表明:(1)各组初始体重、末重和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组3的日增重较组2显著降低31.00%(P<0.05)、平均日采食量较组2显著降低8.72%(P<0.05),其余各组的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组2的日均蛋白质采食量较组1提高24.04%(P<0.01)、组3较组2提高13.10%(P<0.05)、组4较组3提高14.45%(P<0.01)、组5较组4提高14.85%(P<0.01)。(2)BUN浓度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除第3组和第4组外,其余各组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从组2到组5依次较前一组提高34.65%(P<0.01)、34.94%(P<0.01)、7.29%(P<0.05)、10.12%(P<0.01)。(3)组5的LEP浓度较组2显著降低29.23%(P<0.05),较组4降低36.11%(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中饲粮蛋白质水平为9.95%时表现出较好的采食量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而且料重比、BUN相对不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推荐云南半细毛羊母羊空怀期的饲粮蛋白质水平为9.95%。  相似文献   

15.
对1例鸡鼻炎样病例进行细菌学诊断,从病鸡鼻腔中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杆菌,编号为ZY17105,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gyrB基因在气单胞菌鉴定中的意义。16S rDNA进化分析显示ZY17105与圣雷利气单胞菌模式菌株LMG24682同源性为99.4%;gyrB基因进化分析显示ZY17105与各圣雷利气单胞菌株形成同一进化支,与圣雷利气单胞菌模式菌株LMG24682和A2-67之间的同源性为分别为97.8%和98.2%。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和gyrB基因进化分析,将分离株ZY17105鉴定为圣雷利气单胞菌,分离株ZY17105对小鼠和鸡有较强致病性;另外,进化分析表明gyrB基因在气单胞菌属各种间的区分能力高于16S rDNA。本研究首次从中国大陆分离到圣雷利气单胞菌,并证实gyrB基因可替代16S rDNA用于气单胞菌属各菌种间的进化分析鉴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通过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以研究日粮钙水平与空怀云南半细毛羊能量代谢间可能存在的互作。试验选取50只日龄、体重和体况相近,经产两胎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5个钙含量分别为0.40%、0.44%、0.53%、0.65%和0.84%的日粮。进行44d饲养试验,包括14d预饲期和30d正式试验。饲养试验开始和结束各称一次体重,消化代谢试验进行5d,每天全收粪尿。结果表明:(1)0.84%Ca组、0.65%Ca组的粪能较0.44%Ca组降低18.90%、17.17%(P<0.05);代谢损失能都降低15.66%(P<0.05)。(2)0.40%Ca组、0.53%Ca组、0.84%Ca组的摄入总能较0.44%Ca组低5.11%、3.35%、4.66%(P<0.01),较0.65%Ca组高3.58%、5.50%、4.07%(P<0.01),0.44%Ca组较0.65%Ca组高9.16%(P<0.01)。(3)尿能、甲烷能、尿能占总能的比例、甲烷能占总能的比例、尿能占消化能的比例、总能消化率和总能代谢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日粮钙水平越高,粪能和代谢损失越低,而日粮钙水平对空怀云南半细毛羊的能量代谢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氮沉积和养分排放的影响,以期为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饲粮配比和减少环境负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选用50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38月龄的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7.60%(组1)、9.49%(组2)、11.29%(组3)、11.56%(组4)和14.96%(组5)的饲粮,饲粮其他营养水平保持一致。试验羊进行19d的饲养试验,其中预试期14d,正试期5d。正试期从每组选择5只试验羊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羊在代谢笼中单笼饲养,采用全收粪尿法连续收集5d粪便,并采集饲粮样品。结果表明:1)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和粪干物质排放量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氮摄入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组3的氮沉积率极显著高于组1(P<0.01),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粪氮排放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增加,组2与组1、组3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粪钙排放量以组3最低(5.04g/d),且极显著低于组5(P<0.01);粪磷排放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增加,组1、组2、组3极显著低于组5(P<0.01),组4显著低于组5(P<0.05)。4)尿氮排放量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增加,组2与组1、组3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尿钙排放量以组3最低,为1.18g/d,比组1、组5分别降低0.53和0.78g/d;尿磷排放量组1显著低于组5(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粪尿氮排放总量组5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粪尿钙排放总量组3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粪尿磷排放总量组1、组2极显著低于组5(P<0.01)。6)粪氮占比为72.44%~42.06%,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尿氮占比为27.56%~57.94%,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粪、尿钙和磷占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当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1.29%时,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的氮沉积最佳,粪尿钙排放总量最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在一定范围(7.06%~11.56%)时对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粪尿磷排放总量无显著影响;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对钙、磷的排放以从粪中排放为主,多余的氮则主要从尿中以尿氮的形式排出。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云南地方鸡种大围山微型鸡与艾维茵肉鸡肌肉营养成分中粗脂肪含量与脂蛋白脂酶(LPL)基因mRNA表达差异,屠宰同批12周龄大围山微型鸡和艾维茵肉鸡各20只,测定肌肉营养成分含量和LPL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在胸肌和腿肌中,大围山微型鸡粗灰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艾维茵肉鸡,在胸肌和腿肌中大围山微型鸡水分的含量显著低于艾维茵肉鸡,且胸肌和腿肌中大围山微型鸡LPL基因表达量分别为3.98、5.72,均高于艾维茵肉鸡的3.70、3.54。可见,大围山微型鸡肌肉粗蛋白、粗脂肪等营养成分优于艾维茵肉鸡,LPL基因促进脂肪沉积,因此LPL基因可作为影响家禽脂肪沉积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贮存温度和时间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鸡蛋品质的影响,收集饲喂6种日粮的41周龄海兰褐蛋鸡所产蛋,每组40枚,随机均分为2份,分别放置于室温和4 ℃冰箱,在保存0、15、30、60和90 d时各取4枚测定鸡蛋失重率、比重和蛋黄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富含PUFA鸡蛋在贮存过程中失重率、比重和蛋黄MDA含量无显著差异( P >0.05);鸡蛋室温与4 ℃贮存相比3个指标差异极显著( P <0.01),室温贮存失重率是4 ℃贮存的3倍左右,且失重率与贮存时间呈显著正相关;鸡蛋室温贮存比重下降大于4 ℃贮存,且比重与贮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室温贮存蛋黄MDA含量均高于4 ℃贮存( P <0.05),各组蛋黄MDA含量随贮存时间延长呈显著正相关增加趋势。研究揭示,富含PUFA鸡蛋在储存过程中失重率、比重和蛋黄MDA含量变化与普通鸡蛋无差异;鸡蛋室温贮存15 d或4 ℃贮存30 d仍为鲜蛋,4 ℃贮存优于室温贮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