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兽医外科手术学是一门与兽医临床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其知识专业性强,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课程实践教学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化兽医外科手术学实践教学改革,以构建兽医外科手术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跟踪式"考核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兽医外科手术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和职业素养。结果表明采用"跟踪式"考核方法有助于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兽医外科手术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内涵式发展时期应用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有较强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
兽医外科手术学是兽医外科学的重要组成,也是兽医临床学科的基础课,而兽医外科手术实验课又是兽医外科手术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相对独立、统一的教学环节,不应该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动物的使用是最为重要和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环节,但是现在由于国内各大院校的扩大招生,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实验教学经费投入相对减少,并且实验动物价格越来越高,购买的实验动物(特别是马、牛)数量不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对  相似文献   

3.
兽医外科手术学课程中的手术基本操作技术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兽医外科手术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然而,其教学目的不是学会某种或某几种手术的具体做法,而是掌握兽医外科手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其中无菌观念的培养是兽医外科手术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依据教学大纲,笔者建立了兽医外科手术学实践教学体系与考核方法,通过考核方法的实施及反馈,找出考核方法的不足,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环节,制订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是做好实践教学考核的核心工作,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为社会服务的临床兽医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课是兽医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兽医学生动手技能的最重要课程。然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巨大的教学需求,活体实验引发动物伦理问题和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偏少等种种弊端。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科技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VR技术有形象化、安全性、可纠错、可重复、适应性强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兽医外科手术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中。本文主要探讨VR科技在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兽医外科手术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兽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笔者创新了兽医外科手术学的教学体系,从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动物、建立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讨论,构建完善与科学的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兽医外科手术学"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和学生实践操作前自信心不足、手术协作能力差的问题,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任务、完成、评价和总结"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利用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笔者对任务驱动法在"兽医外科手术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梳理总结,以期为动物医学专业其他临床实践课程的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家畜外科手术学》课程是本科生兽医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桥梁。提高《家畜外科手术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培养基本技能和掌握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并总结出"兴趣+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兽医外科手术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激发兴趣、建立自信、注重外科手术素养的培养、完善培养体系等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受到极大关注,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将其应用到"兽医外科手术学"的教学上可以将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被动灌输式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文章主要概述了对"兽医外科手术学"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塞尼卡病毒(SVA)属于小核糖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可以引起猪的水泡样病变、跛行和新生仔猪突然死亡等。为了解SVA的特性,本研究将从健康猪体内鉴定的SVA阳性样品接种BHK-21细胞分离SVA,采用PCR扩增其VP1基因,并分析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显示,10份SVA阳性样品中有2份(GXT91和GXT94)能够在BHK-21细胞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可达10^7.6TCID50/mL,其VP1基因与SVA参考株NC_011349的核酸同源性为90.2%~90.6%,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6.7%~97.1%,进化树显示新分离的GXT91和GXT94病毒株属于流行分支II。本研究为SVA的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快速测定饲料粗纤维(CF)含量的方法,同时评价聚酯网袋法测定饲料中CF含量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试验采用聚酯网袋法、传统法(GB/T6434—2006)和Ankom纤维测定仪法,分别测定了豆粕、小麦麸、米糠粕、苜蓿、花生秧等18种饲料中CF的含量;不同地区10个实验室同期用聚酯网袋法测定小麦麸、米糠粕、葵花籽粕、猪配合饲料、兔颗粒配合饲料、苜蓿、花生秧、稻壳8种饲料样品中CF含量,用于检验该法的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结果表明:聚酯网袋法测定饲料中CF含量的结果与传统法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该法正确度高。实验室间聚酯网袋法测定小麦麸等8种饲料中CF含量的结果重复性变异系数在1.45%~3.64%,再现性变异系数在1.79%~5.64%;重复性限在0.57%~1.99%,再现性限在0.88%~3.47%,表明该法精密度高。综上所述,聚酯网袋法测定饲料中CF的含量,具有成本低、时间短、效率高、正确度和精密度高的优点,可用于大批量样品中CF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旨在考察中药赤芍水提物及其主要成分芍药苷对磷霉素钠的抗菌增敏活性,验证芍药苷对外排泵转运子AcrB的抑制作用,推测其抗菌增敏机制。首先,通过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赤芍水提物及其主要成分芍药苷与磷霉素钠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的禽多重耐药大肠杆菌E320和质控菌株大肠杆菌ATCC35218的抑菌作用;其次,利用YASARA软件,以大肠杆菌多重耐药AcrAB-TolC系统中的外排泵转运子AcrB为靶标,与芍药苷进行分子对接模拟,探讨两者的识别机制;通过尼罗红外排试验验证芍药苷对外排泵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芍药苷降低AcrB mRNA的表达量进而发挥抗菌增敏作用。试验结果证实赤芍水提物和芍药苷与磷霉素钠联合用药均具有协同抑制多重耐药大肠杆菌E320的作用(FICI≤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芍药苷与AcrB蛋白受体的结合能达到8.333 kJ/mol,作用主要位点是AcrB蛋白受体上Phe628、Phe615、Val612、Ile277、Asn274、Gly179、Phe178等氨基酸残基,分子间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外排抑制试验结果显示芍药苷可以抑制耐药大肠杆菌外排泵活性,明显阻滞尼罗红的外排;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芍药苷联合磷霉素钠比单独使用磷霉素钠显著降低大肠杆菌AcrB mRNA的表达量。本试验证明芍药苷通过作用外排泵转运子AcrB,使抗生素在菌体内积聚;并能显著降低AcrB mRNA的表达量进而起到抗菌增敏作用,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抗菌增敏剂,对治疗耐药菌引起的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业发展目前面临着饲料粮、饲草资源日益紧缺等问题,饲料谷物的供需平衡关乎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养猪业对饲料需求必将越来越大,因此要积极开拓新的饲料来源。在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饲用植物已经逐渐成为解决饲料粮短缺问题的有效补充办法。中国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植物饲料或添加剂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文章对日粮中添加单一植物或其制品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猪肉品质、饲养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予以综述,以期为饲料生产和生猪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对山羊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的种类鉴定提供依据,对采集自广东佛山发病山羊胰脏的阔盘吸虫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抽提虫体基因组DNA,通过PCR方法对虫体核糖体18SrRNA基因和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将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虫体18SrRNA基因的大小为1 922bp,线粒体cox 1基因大小为444bp。序列分析显示,获得的18SrRNA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登录号为DQ401035)同源性高达99%;线粒体cox1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胰阔盘吸虫(E.pancreaticum,登录号为KC535544)的同源性仅为90%。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采集自广东佛山山羊体的阔盘吸虫为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对山羊阔盘吸虫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扶正解毒散中非法添加喹乙醇、乙酰甲喹检测的UPLC-MS/MS方法。样品经60%乙腈提取稀释后,采用ACQUITYUPLCRBEHC18色谱柱为分离柱,质谱正离子扫描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喹乙醇、乙酰甲喹在5~200n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4,R2=0.9995);样品检出限为25μg/mL,定量限为50μg/mL。在80、100、120μg/mL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90%~103%,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本方法灵敏、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扶正解毒散中非法添加喹乙醇、乙酰甲喹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对断奶驴驹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的5~6月龄公驴驹30匹,体重(88.21±5.79)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匹,分别饲喂消化能一致而CP水平分别为12.10%(Ⅰ组)、13.95%(Ⅱ组)和15.87%(Ⅲ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70 d,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其中前31天为试验前期,后29天为试验后期。结果表明:1)Ⅰ组的粗脂肪(EE)和碳水化合物(CHO)的表观消化率有高于Ⅱ、Ⅲ组的趋势(P=0.083、P=0.077)。2)Ⅰ组的钙、磷摄入量极显著高于Ⅱ、Ⅲ组(P<0.01),Ⅲ组的粗纤维(CF)、酸性洗涤纤维(ADF)摄入量极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Ⅰ、Ⅱ组的粪中磷含量显著高于Ⅲ组(P<0.05),Ⅲ组的粪中ADF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Ⅰ、Ⅱ组的尿中钙含量显著高于Ⅲ组(P<0.05),Ⅱ组的尿中磷含量显著高于Ⅰ、Ⅲ组(P<0.05)。3)Ⅲ组的食入氮极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Ⅲ组的粪氮和沉积氮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Ⅲ组的尿氮显著高于Ⅰ组(P<0.05),Ⅰ组的氮的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Ⅲ组的尿能极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4)试验前期,Ⅱ、Ⅲ组的血清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Ⅰ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组的血清补体3(C3)含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试验后期,Ⅱ、Ⅲ组的血清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CP水平的提高增加了CF、ADF摄入量及氮的摄入量、沉积量,提高了血清总氨基酸含量,降低了钙、磷的摄入量及EE、CHO的消化率和氮的生物学价值,同时降低了能量利用率,对钙、磷、CF、中性洗涤纤维(NDF)、ADF的消化代谢无影响。本试验条件下,驴驹饲粮的适宜CP水平为12.10%。  相似文献   

18.
弓形虫病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此病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感染率极高,所以建立高效敏感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检测弓形虫病的技术有多种,其中以免疫学技术为主。虽然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其成本高,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并不适宜推广。近年来,通过对弓形虫表面抗原的大量研究,检测弓形虫病的免疫学技术也有了显著提高。从敏感性差、操作复杂到现在的特异性强、快速简便,从单一抗原的检测到现在的多表面抗原的检测,无疑为检测弓形虫带来了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对检测弓形虫的ELISA、改良凝集试验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虫草多糖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70周龄产蛋率相近的海兰褐蛋鸡27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1%和0.02%虫草多糖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以重复为单位每天记录蛋鸡产蛋数、破软蛋数和蛋重,每周记录其采食量,计算产蛋率、破软蛋率、平均日产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试验结束后,蛋鸡禁食12 h,取其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测定肠道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肠壁厚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蛋鸡产蛋后期的产蛋率以及其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和十二指肠肠壁厚度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蛋鸡的平均日产蛋重显著提高(P<0.05),但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虫草多糖对蛋鸡产蛋后期的破软蛋率和蛋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蛋鸡产蛋后期饲粮中添加0.01%和0.02%的虫草多糖可提高其生产性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分不足对冬小麦生产的制约,并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何调优品质已经成为该区域冬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以不施任何肥料(T_0)为对照,选择常规化肥(T_1)、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_2)、等量化肥+有机肥(T_3)、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_4)、高量化肥+有机肥(T_5)5种不同的施肥(有机+无机)和覆盖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地膜覆盖"组合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和产量。比较对照T_0,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T_1~T_5)显著提高籽粒产量(GY)、蛋白质(PC)、湿面筋含量(WA)和沉降值(SDS),增加面团吸水率(WG)、延伸性(EX)和淀粉糊化粘度,相反降低了面团稳定时间(ST)和拉伸阻力(RE)。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T_3>T_5>T_4>T_2>T_1>T_0,T_1、T_2、T_3、T_4、T_5比T_0分别增加85.60%、90.99%、118.32%、102.30%和106.65%。增施有机肥(T_3、T_5)对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改善优于地膜覆盖(T_2、T_4)。籽粒产量的提高是叶面积(LA)、千粒重(TGW)、穗长(SL)、穗粒数(SGN)协同增加的结果,加工品质的改变部分归因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生育期降水量和分布影响谷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证实,等量化肥+有机肥(T_3)不仅能达到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而且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在降水量500 mm左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是更加持续、稳产、优质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