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方牧业》2012,(15):23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牛疱疹病毒I型感染、红鼻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发热,有鼻炎、鼻窦炎、喉炎和气管炎。1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称牛疱疹病毒I型(BHV-1),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病毒在pH6.9~9.0时稳定,在pH4.5~5.0下可被灭活。病毒在4℃可保存1个月,37℃存活10天左右,多种消毒剂均可使病毒灭活,如0.5%氢氧化钠、0.01%氯化汞、1%漂白粉、1%酚  相似文献   

2.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或牛疱诊病毒Ⅰ型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1980年从新西兰引进的奶牛中首次发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对国外的种牛引进传入我国的,该病给我国的畜牧业和牛产品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牛业的发展。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低该病又称坏死性鼻炎或红鼻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红鼻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患牛临床特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发热,有鼻炎、鼻窦炎、喉炎和气管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病毒呈球状,直径约200毫微米.可在牛肾、牛胎肾、猪肾、羊肾及马肾细胞上生长,并可发生细胞病变,均产生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别名多种,病型多样,以呼吸道型多见,犊牛死亡率可达85%~100%。有些牛群血清抗体阳性较高,潜在威胁巨大,且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是目前危害养牛业的重症之一,应引起有关企业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快研制、完善预防。  相似文献   

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为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症,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红鼻子病,牛交媾疫,传染性脓疱外阴道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  相似文献   

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为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症,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红鼻子"病,牛交媾疫,传染性脓疱外阴道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6,(3):161-162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r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又称牛疱疹病毒1型感染、"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或"红鼻病"。该病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免疫抑制,易引起继发感染,主要通过空气、媒介物或者与病牛直接接触而传播,传染性强,对产奶、繁育及使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县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感染和流行情况,2010年3月至5月在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地区采集252份牦牛血清样品,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大通种牛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阳性率为23.42%,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率为65.45%;海晏县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阳性率为19.86%,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率为4.96%。  相似文献   

9.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是牛易感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养牛产业危害较大,加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实验室检测对预防和控制本病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主要综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在临床上以上呼吸道和气管黏膜发生炎症、呼吸困难、流鼻液等为特征,还可出现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炎、流产、乳房炎等临床症状。该病1955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之后欧洲、大洋洲以及亚洲地区也都相继出现,现在成世界性分布。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侵入牛体内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张掖市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感染情况,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4年和2015年对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民乐县的养牛场进行了抽检。共检测400份血清样品,检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阳性样品146份,可疑样品12份,平均阳性率36.5%;检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样品97份,平均阳性率24.3%。通过血清学检测,初步掌握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张掖市的感染情况,为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红鼻子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发热,上呼吸道黏膜发炎、水肿、出血,甚至出现坏死斑点。母牛感染后发生传染性阴户阴道炎(IVP)。也可诱生出牛传染性龟头包皮炎,眼结膜炎、角膜结膜炎、流产、乳房炎等。  相似文献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以流鼻涕、气管和上呼吸道黏膜发炎及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又名为红鼻病、坏死性鼻炎。该病还可引起牛的脑膜炎、结膜炎、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流产、阴道炎、包皮炎等疾病,并且可造成病牛长期带毒,持续性感染,抑制牛群的生长发育,降低牛的体重和产奶量,危害牛群的健康繁殖。目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应加强牛场平时的饲养管理,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定期检验检疫,从而降低牛场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天山牧场牦牛主要疫病——布鲁氏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牛冠状毒病、牛白血病的感染情况,本试验对新疆天山某牧场放养的五群共计5 000余头野生牦牛进行了血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牛冠状病毒病和牛白血病的阳性率分别为12.1%、60%、80%、100%、100%和0,对牦牛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I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6.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BHV-Ⅰ),主要引起感染牛高热、流鼻汁、上呼吸道及黏膜发炎等呼吸道炎症,称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IBRV引起的其他病型有脑膜脑炎、结膜炎、生殖道感染、流产等。IBR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感染机体后还可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IBRV的重要特性是可潜伏于机体三叉神经,使病牛长期携带  相似文献   

1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发热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种畜的引进和畜产品的进口,使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也随之传入我国,近年来我国海关部门多地多次阳性检出此类疾病,给我国的养牛业和牛产品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影响了我国养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疱疹病毒Ⅰ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本病最常表现为鼻气管炎、结膜炎、发热,病程短和康复率高。根据临床表现可将该病分为呼吸道型、生殖道感染型、脑膜脑炎型、眼炎型和流产型。1流行病学特点用病毒进行实验攻击时,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牛均易感,但6月龄以上的动物常自然发病,很可能与它们更多暴露于传染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牛的热性、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必须上报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列为二类疫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可降低牛的肥育率、繁殖率和产奶量,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从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该病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名牛传染性坏死性鼻气管炎、坏死性鼻炎、“红鼻子”病、牛交媾疹、传染性脓疱外阴道炎。195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育肥牛群中首次发现,并为Madin氏等分离到病毒。通常表现为鼻气管炎、结膜炎、脑膜炎、流产、母牛脓疱外阴道炎和公牛的龟头包皮炎。病程短(7—10天),病畜大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