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有关动物季节性繁殖密切相关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褪黑素及kisspeptin在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褪黑激素通过与药理学特异的高亲和性G-蛋白偶联受体相结合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本文介绍了褪黑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其与繁殖季节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牦牛该基因的研究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3.
褪黑激素通过与药理学特异的高素和性g-蛋白偶联受体相结合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本文介绍了褪黑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其与繁殖季节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牦牛该基因的研究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4.
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一种细胞内受体,也是一种重要的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现有研究发现AHR的配体和其生物学功能具有多样性,并且对动物繁殖活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晰。本文对AHR的配体、AHR在动物机体的分布与表达调控、AHR对激素分泌及生殖系统的作用、AHR多态性和拷贝数与产仔数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为扩展动物繁殖理论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嗅觉在哺乳动物的日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嗅觉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挥发性气味分子与专门存在于嗅觉上皮细胞的嗅觉受体(OR)特异性结合,以发挥嗅觉的生物学功能.OR与气味物质的结合向大脑传递关于食物位置、潜在配偶、捕食者和有害物质的信号.嗅觉感受器也存在于鼻腔以外的器官中,其与动物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分子结合,从而引发生理反应.文章综述了OR基因的结构、分布、多态性、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嗅觉在动物采食中的作用,为研究嗅觉在动物采食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褪黑素广泛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及抗细胞凋亡能力,参与动物机体内多种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动过程,调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在动物繁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褪黑素对动物季节性繁殖、卵泡发育、精子发生、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发育和精液冷冻保存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畜牧生产实践中褪黑素的使用提供...  相似文献   

7.
褪黑激素通过与药理学特异性的高亲和性G-蛋白耦联受体相结合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作者介绍了褪黑激素受体1B的结构和功能,褪黑激素受体1B基因的克隆及基因结构、发育性表达与作用、定位与多态性,并讨论了该基因与繁殖季节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哺乳动物繁殖季节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照周期或季节更替调控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接收来自褪黑激素的信息并整合机体内部生理状态后调控下丘脑GnRH的脉冲释放,确保动物在一年中最适宜的时间进行繁殖。哺乳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繁殖节律,已确定一些基因与繁殖的季节性有关。笔者简要介绍了褪黑激素受体1A基因、褪黑激素受体1B基因、KiSS-1/GPR54基因等与哺乳动物繁殖季节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旭  陈宽维 《中国家禽》2006,28(9):47-48
动物的繁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外源因子和内源因子的制约。其生长和繁殖存在着遗传上确定的程序和框架,它由神经内分泌调控,外源因子只有在这个框架内才起作用。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性激素的作用贯穿于生殖过程的始终。目前,关于动物繁殖的候选基因已经提出了许多个,它们  相似文献   

10.
可变剪接作为一种提高基因组复杂性的机制,在调节基因功能多样性和表型变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变剪接事件的顺利进行能够调控并促进正常精子的生成,有利于动物的繁殖。文章重点介绍了可变剪接对哺乳动物精子生成的调控作用,并进行了总结展望,旨在为强化育种改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简要介绍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及其受体基因的位置、结构、表达、调控机理,并初步探讨了这两个基因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动物繁殖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家族是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的一大类,它们与两类特异受体结合组成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理活动。研究表明它们对雌性繁殖性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卵巢的作用尤为显著。已在多种动物(鸡、牛、猪、羊、鼠等)卵巢中检测到了编码BMP 2,3,3b,4,6,7和15的mRNA。在不同品种绵羊中已发现了几个控制多胎性状的主基因,如FecB、FecX1、FecXH、FecXG、FecXB和FecGH基因,它们都是BMPs家族蛋白及相关蛋白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文章从生化背景、表达研究、对卵巢与排卵的作用,以及对生殖内分泌的调节等几个方面,对BMPs在动物繁殖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Toll样受体是天然免疫中最早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是生物界最古老的免疫系统组成部分之一,在识别病原和影响免疫应答方面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Toll样受体8(TLR8)属于Toll样受体中的TLR7/8/9亚家族,通过识别配体激活信号级联反应,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作用。论文就TLR8的结构与活化、配体识别、细胞分布、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产生和疾病相关性等进行简要综述,可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TLR8,对于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动物疫病的防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因子(VEGF)是一种由各种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糖蛋白。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PGF 5个成员,VEGF有3种受体,即:Flt-1,Flt-4,Flk-1/KDR。VEGF与受体结合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提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VEGF及其受体在雌性动物卵巢上的卵泡、黄体正常发育与维持,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胚胎发育与附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皖西白鹅雌鹅生殖激素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皖西白鹅雌鹅几种主要生殖激素在生殖期与非生殖期的变化情况.相关激素测定的结果表明血清中垂体泌乳素(PRL)、雌二醇(E2)和孕酮(P)含量在生殖期和非生殖期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着雌鹅进入生殖期,雌二醇(E2)和孕酮(P)含量都逐渐升高,特别是在生殖期的后期,二者都出现了峰值,然后随着雌鹅离开生殖期而逐渐下降.而垂体泌乳素(PRL)在血清中的含量变化情况却与雌二醇(E2)和孕酮(P)含量变化情况相反.在生殖后期含量下降,而离开生殖期后,含量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促黄体素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黄体素 (L 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er,L HR)是哺乳动物生殖调控的重要激素 ,生理作用是通过其受体介导的。近几年来 ,L HR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文章对 L HR结构、受体的配体结合域、激素 -受体相互作用、信号转导与 G蛋白偶联、受体糖基化及脱敏、受体基因结构与调节、受体表达及受体突变对生殖机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以促进 L HR在生殖调控和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雌性哺乳动物LH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雌性哺乳动物促黄体素及其受体的结构及其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阐明了促黄体素及其受体在卵泡的生长发育、优势化及排卵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是由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活性蛋白促进机体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GH传统的作用机制是垂体产生GH开始作用于膜受体,然后刺激肝脏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生成,进而影响机体多个器官发育。近年的研究表明,GH除了内分泌作用途径,还可通过自分泌及旁分泌途径产生生物学效应。GH自分泌可以参与调控雄性和雌性动物生殖功能;GH自分泌对肌肉组织的代谢和生长也有重要影响,另外,GH自分泌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部分癌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迁移。通过对GH自分泌作用机制的研究有望发现自分泌GH在动物体内新的生物学作用,也有助于研究并治疗GH自分泌异常引发的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中黄体生成索受体(LHR)的定位及表达变化,笔者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和发情前期牦牛子宫中LHR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值分析.结果表明,LHR免疫阳性产物在牦牛子宫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LHR在发情前期和发情期表达最弱,发情后期表达增加,间情期表达最强(P<0.05);子宫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中LHR的表达在发情期最强,间情期最弱(P<0.05);血管内皮中LHR在发情期和发情前期表达很强,发情后期和间情期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LHR参与了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功能变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养殖的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传统高耗低效的发情鉴定方法制约了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定时输精技术虽跨越了发情鉴定环节,但未获得理想的受胎率。本文对奶牛卵泡发育过程中生殖激素的变化规律以及雌激素、孕激素、生长因子等对卵泡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展开论述,并分析了奶牛体温的性周期变化规律及外源激素对体温的影响,为优化提高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及推动奶牛养殖业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