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繁殖率低是制约马属动物产业发展的瓶颈,繁殖调控技术不完善也是导致该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下丘脑分泌产生的神经激素,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通路中起关键作用。GnRH可以有效促进马属动物卵泡发育及排卵。GnRH是具有十肽结构的化合物,通过改变十肽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氨基酸合成不同的GnRH类似物。GnRH及其类似物可通过刺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分泌、抑制雌激素受体的合成影响动物繁殖性能。GnRH及其类似物已被证明可提高马属动物的繁殖性能。对GnR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以及GnRH类似物在马属动物繁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究GnRH生物学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GnRH类似物在马属动物繁殖调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Kisspeptin是由KISS1基因编码的一种神经肽。Kisspeptin与其受体是GnRH神经元上游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调控GnRH释放刺激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Kisspeptin在哺乳动物下丘脑、垂体和性腺等器官组织中表达,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功能调控,在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下丘脑、垂体和性腺三个方面阐述Kisspeptin对哺乳动物生殖功能的调控作用,并就Kisspeptin在动物初情期启动、季节性繁殖和繁殖性能上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Kisspeptin在动物繁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褪黑素(MT)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类吲哚胺,是将光周期与生殖活动协同起来的重要信号。昼夜节律生物钟-视交叉上核(SCN)能够响应光周期信号的变化,引发MT节律性分泌,并通过传递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调节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素(LH)等激素的释放,从而调控哺乳动物的季节性繁殖。此外,哺乳动物的节律性生殖还受一些与繁殖相关基因的调控。本文对AANAT/HIOMT基因、TSHB/DIO2/DIO3基因、Kiss-1/GPR54基因、RFRP基因及褪黑激素受体(MTNR)基因与动物季节性繁殖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sti 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是介导促卵泡素(follicle-sti mulating hormone,FSH)生理学信息发挥的受体,该受体基因结构对FSHR的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对FSHR结构及其表达与调控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尤其是对FSHR基因作为调控不同动物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就有关动物季节性繁殖密切相关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褪黑素及kisspeptin在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GnIH/GnRH对鸟类排卵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鸟类卵泡的发育受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调控,其中,下丘脑是调控各器官活动的中枢,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horomne,Gn I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下丘脑中分泌的两种神经肽,GnRH可以促进垂体中促性腺激素的释放,而Gn IH则起着与其相反的作用,GnIH/GnRH激素在鸟类的排卵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GnIH/GnRH激素的发现、分布、结构、受体以及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Kiss1基因是近年来繁殖生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Kiss1基因编码的多肽类激素叫Kisspeptin。Kiss1基因主要表达于下丘脑弓状核和下丘脑前腹部室旁核区域。Kisspeptin可通过其受体GPR54的介导来发挥作用。Kiss1基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关键上游调节子,在性腺轴系统中起到中枢节点作用。Kiss1在动物初情期启动、季节性发情、生殖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论文就Kiss1基因在哺乳动物繁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作为影响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候选基因开展了多态性分析研究。结果在绵羊TSHR基因CDS区发现了一处c.31AG突变位点,该突变为错义突变(T315A)。该位点在不同繁殖特性(季节性繁殖和常年发情)绵羊群体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有着明显不同的分布趋势,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为常年发情的3个绵羊品种(多浪羊、小尾寒羊、湖羊)的优势基因型和优势等位基因;常年发情的3个绵羊群体和季节性繁殖的3个绵羊群体之间等位基因G/A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该SNP位点上G等位基因与绵羊常年发情性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该位点碱基突变可能导致TSHR构象改变,与TSH结合能力发生变化,进行影响到绵羊的季节性繁殖活动。  相似文献   

9.
催乳素(prolactin,PRL)是一种蛋白激素,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妊娠子宫蜕膜和免疫细胞等分泌,在哺乳动物和禽类繁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鼠与禽类中PRL可调控繁殖性状,影响垂体中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及卵巢中卵泡的生长。绵羊休情季节可维持高浓度PRL,发情季节PRL浓度降低。论文主要对PRL所涉及的调控网络及PRL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分析PRL在绵羊季节性发情中可能的调控作用,为深入探索动物季节性发情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转移抑制基因(KISS1)被公认为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的关键上游调节因子,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中起到一个中枢节点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表达定位研究技术的发展,已在多个物种的多个组织中检测到了KISS1基因的表达。作为繁殖领域的关键候选基因,KISS1基因如何调控动物繁殖性能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文章就KISS1基因在不同繁殖相关组织表达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间的最优组合效应。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组合效应筛选,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为20∶30∶50,与精饲料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以及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每个组合3个重复。采用体外产气法分析累积产气量和不同组合比例时pH、干物质降解率(DMD)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变化,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产气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48 h产气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80∶20组最大。2)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pH影响显著(P<0.05),且0∶100组最低。3)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DMD影响显著(P<0.05),DMD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20∶80组最大。4)NH3-N含量受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影响显著(P<0.05),以50∶50组NH3-N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大。5)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M CP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MCP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高值出现在50∶50组。6)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根据多项组合效应指数得出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精饲料最优组合比例为10∶15∶25∶50。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JY株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疑似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种公牛精液进行检测并分离病毒,本研究采用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及纳米PCR技术,对采自吉林省某牛病毒性腹泻(BVD)发病牛场中使用的种公牛精液进行检测与病毒分离。共采公牛精液8份,接种牛肾细胞系(MDBK)进行分离培养。分离得到阳性毒株为非致细胞病变(NCP)型,测得第4代病毒效价为106.25TCID50/mL。纳米PCR检测5′-UTR和E2基因,测序后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BVDV流行毒株核酸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毒株属于BVDV-1型,与BVDVJL株亲缘关系最近,5′-UTR核苷酸同源性为100%,E2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3%,命名为BVDVJY株。研究显示,本次采集的种公牛精液携带BVDV-1型毒株。该牛场BVD的发生疑似与种公牛精液带毒有关,对牛场BVD的防治起到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4种不同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薯渣与大豆秸秆混贮发酵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密封塑料桶进行混贮,将薯渣与大豆秸秆按照1∶3的重量比混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置对照组(不含微生物制剂)及试验1、2、3和4组(分别添加微生物制剂1、2、3、4),每组3个重复。贮存60 d后取样分析,采用实验室化学分析法测定混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采用半体内法测定48 h瘤胃降解率,同时进行有氧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1)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感官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均为一级优良。2)经发酵品质的分析测定,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混贮饲料发酵品质均得到改善,以试验2组的pH最低(P<0.01),乳酸含量最高(P<0.01),氨态氮/总氮最低(P>0.05)。3)除试验4组外,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干物质损失率(DML)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粗蛋白质(CP)含量提高(P>0.05),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均得到提高,其中以试验2组的效果最好(P<0.01),其次是试验1组(P<0.01)、试验3组(P<0.01)和试验4组(P<0.05)。5)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干物质(DM)48h瘤胃降解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P瘤胃降解率(P<0.05)、NDF瘤胃降解率(P<0.01)与对照组相比均以试验2组最高,且试验2组的ADF瘤胃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淀粉瘤胃降解率较对照组均得到提高,试验2组的淀粉瘤胃降解率较对照组提高3.34%(P<0.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经发酵处理后,薯渣混贮饲料质地松软,呈酸香味,无黏手现象,试验2组对薯渣与大豆秸秆混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锌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毛皮质量及氮代谢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獭兔16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40、80、120 mg/kg锌(以硫酸锌的形式)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9 d。结果表明:1)饲粮锌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的末期体重(FBW)、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锌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的全净膛率、背腰肌率以及肌肉品质指标中的pH、肉色的亮度和红度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前腿肌率和肌肉黄度值有显著影响(P<0.05),对后腿肌率和失水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3)饲粮锌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的毛皮重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皮张面积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皮板厚度和被毛长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4)饲粮锌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的尿氮(UN)、沉积氮(RN)、氮利用率(NUR)和氮生物学效价(NBV)均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3~5月龄生长獭兔饲粮适宜的锌添加水平为40 mg/kg(饲粮中锌的实测值为49.4 mg/kg)。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硼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影响,分别采用CCK-8、ELISA及q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硼协同刀豆凝集素(concanavalin A,ConA)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硼协同ConA作用于脾淋巴细胞时,随着硼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IL-2的分泌量逐渐下降,IL-6的分泌量没有显著变化;IL-2、IFN-γ及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所增加,IL-10则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当硼协同LPS作用于脾淋巴细胞时,随着硼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显著促进了IL-2、IL-6的分泌(P<0.05);硼浓度为1,10,50 mmol/L时,IL-2及IL-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LPS单独刺激组(P<0.05),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IFN-γ则表现为逐渐下降。结果说明低浓度的硼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起促进作用,高浓度的硼则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且硼对脾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也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饲粮蛋氨酸对鹅羽绒再生性能、血清指标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本试验以128只健康霍尔多巴吉鹅为研究对象,于150日龄采绒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各组试验鹅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蛋氨酸添加量为0、0.28%、0.56%和0.84%的饲料,正试期42d。测定比较试验鹅的羽绒千朵绒重、羽枝长度以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促生长因子等指标,并通过RT-qPCR检测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1)随着饲粮中蛋氨酸添加比例增加,鹅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等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血清中促生长因子(IGF-1)、催乳素(PRL)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浓度随之显著升高(P<0.05),但添加量达到0.84%时反而又降低。2)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可显著提高羽绒的千朵绒重和背部羽枝长度(P<0.05),促进羽绒再生,但不同蛋氨酸添加浓度对羽绒产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3)RT-qPCR检测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中MAT1A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基因AHCY在蛋氨酸添加比例为0.28%时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适当浓度的蛋氨酸,可促进鹅体内IGF-1和PRL等促生长因子和抗氧化因子分泌,还可显著提高千朵绒重、背部羽枝长度,降低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中MAT1A和ACHY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促进羽绒再生,其适宜的总添加量为0.55%~0.83%。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是由能量负平衡引起的,是围产期常见代谢紊乱性疾病。外泌体是含有膜蛋白、封闭胞质蛋白和RNA的磷脂双分子层的膜泡,可以传递信息并调节机体细胞的生理状态。本文就循环外泌体对奶牛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对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AMPKα/SIRT1)通路的调节作用,以及作为酮病奶牛肝脏脂代谢紊乱诊断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有助于探究奶牛循环外泌体对酮病奶牛肝脏脂代谢紊乱的修复效果和作用机制,为寻找合适的酮病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冬季猪舍内温湿度与有害气体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冬季不同类型猪舍(妊娠舍、分娩舍和保育舍)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氨气(NH3)和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猪场的环境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1412型光声多点气体检测仪,RC-4HC温湿度计以及Testo425型风速仪,分别监测猪舍内的NH3和CO2、温湿度和风速的动态变化。监测高度设在距离地面0.8m和1.5m处,每日间隔2小时监测1次,连续监测3d。结果显示:分娩舍内的温湿度最高,其次为保育舍,妊娠舍最低;而风速则相反,妊娠舍内风速最高,其次为保育舍,分娩舍最低;妊娠舍、分娩舍和保育舍内的NH3浓度范围分别为9.16~11.17mg/m^3,9.52~10.79mg/m^3和8.08~8.31mg/m^3;CO2浓度范围分别为2687~4107mg/m^3,3084~3792mg/m^3,1654~2233mg/m^3;通过三个舍内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温度、湿度、NH3与CO2彼此间显著相关。研究表明NH3浓度水平表现为分娩舍>妊娠舍>保育舍>舍外,四者均未超过国家标准(20mg/m^3)。CO2浓度水平表现为分娩舍>妊娠舍>保育舍>舍外,三种类型猪舍浓度均超过国家标准(1500mg/m^3)。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饲粮碘添加水平对獭兔氮代谢、血液成分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3月龄獭兔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试验兔),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2、0.4、0.8、1.6 mg/kg碘(碘的添加形式为碘化钾)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饲粮不同碘水平对獭兔的沉积氮(RN)有显著影响(P < 0.05),并且添加水平为0.8 mg/kg时达到最大值。饲粮碘的添加水平对獭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四碘甲腺原氨酸(T4)、游离态的四碘甲腺原氨酸(F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有显著的影响(P < 0.05),并分别在添加水平为0.4、0.8、0.8 mg/kg和0.8 mg/kg时达到最大值。另外,饲粮不同碘水平对獭兔的内脏器官发育和脂肪沉积无显著影响(P> 0.05)。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3~5月龄生长獭兔饲粮适宜的碘添加水平为0.8 mg/kg(饲粮中碘的实测值为0.92 mg/kg)。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是在国家"粮改饲"的大背景下,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以及空肠ghrelin分布和表达的影响。选取胎次、体质量相近(33.16±3.49)kg的生长育肥猪(杜×长×大)32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对照组(SC0)饲喂基础饲粮,营养水平参照NY/T65-2004瘦肉型猪标准供给,20~60 kg生长猪试验组分别为20%(ESC20),30%(ESC30),40%(ESC40)发酵青贮全株玉米饲粮,使干物质基础上的营养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98%、96%,94%,使4个处理的粗纤维水平分别为3.0%,3.5%,4.0%,4.5%。60~100 kg育肥猪试验组分别为40%(LSC40),50%(LSC50),60%(LSC60)发酵青贮全株玉米饲粮,使干物质基础上营养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97%,94%,91%,使4个处理的粗纤维水平分别为3.0%,4.0%,5.0%,5.5%,各处理饲粮干物质基础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预饲期7 d,正式期98 d。结果表明,随着饲粮全株玉米比例的增加,生长育肥猪的末质量、平均日增质量(ADG)、血清铜蓝蛋白(CER)、空肠ghrelin阳性反应累积光密度(IOD)和空肠ghrel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线性降低(P<0.05),而新鲜基础采食量(ADFI)、日粗纤维采食量(ADCFI)、干物质采食量(ADDFI)和料质量比均呈线性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ESC20/LSC40和ESC30/LSC50全株玉米处理组的生产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以及空肠ghrelin的表达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ESC40/LSC60全株玉米处理组的末质量、ADG、CER、空肠ghrelin阳性反应累积光密度和空肠ghrel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新鲜全株玉米可用作生长育肥猪的低营养水平饲粮配制,并能保障生产性能,改善猪的健康状况。生长猪适宜的全株青贮玉米使用比例为20%~30%,育肥猪适宜的使用比例为全株青贮玉米40%~50%。此结果为国家"粮改饲"政策的实施及全株保鲜玉米在猪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