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为了解圈养大熊猫蠕虫病感染情况,采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漂浮法对从四川地区采集的210份圈养大熊猫粪便样品进行了蠕虫虫卵的检测,结果只检出了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虫卵,粪样蛔虫卵阳性率为25.71%(54/210)。在不同饲养单位以及不同月份,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大熊猫西氏贝蛔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鸭β-防御素4cDNA的克隆、表达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克隆与表达鸭β防御素4(AvBD4)基因及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并检测其在鸭脏器组织中的分布.采用RT-PCR方法从鸭法氏囊组织中扩增到鸭AvBD4,其cDNA大小为171 bp,编码56个氨基酸.经同源性分析,鸭AvBD4与鸡AvBD4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73.2%.将该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的EcoR Ⅰ和Sal Ⅰ双酶切位点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duck AvBD4.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于37℃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表明,重组鸭AvBD4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2 ku,与预期大小一致.该重组蛋白经纯化后测定其体外抗菌活性与理化特性,结果显示,重组鸭AvBD4蛋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11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抑菌作用.在高盐离子条件下,重组鸭AvBD4蛋白仍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作用.此外,该重组蛋白的溶血活性极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到该基因在鸭组织器官中表达局限,仅在盲肠扁桃体、脾脏和法氏囊中表达.  相似文献   

3.
奶牛气管抗菌肽是一种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抗菌小肽。实验从奶牛气管组织中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 DNA,以此为模板,用奶牛气管抗菌肽特异性PCR引物扩增奶牛气管抗菌肽基因,然后将其连入载体p CMV-C-e GFP中构建奶牛气管抗菌肽的真核表达载体b TAP-GFP,并将此载体转染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分别运用荧光蛋白观察和细菌记数等方法检测b TAP-GFP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成功的建立了奶牛气管抗菌肽的真核表达载体b TAP-GFP,并且此重组载体能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正常表达具有抗大肠杆菌活性的b TAP-GFP蛋白。  相似文献   

4.
旨在从鸭肝脏组织中克隆鸭β-防御素10(AvBD10)基因,并在原核表达重组鸭AvBD10蛋白,研究重组鸭AvBD10蛋白的体外抗菌活性与理化特性.试验采用RT-PCR法,从鸭肝脏组织中扩增鸭AvBD10基因,测定该基因在鸭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将鸭AvBD10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duck AvBD10,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用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蛋白,利用薄层平皿琼脂糖孔穴扩散法测定重组鸭AvBD10蛋白的体外抗菌活性与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鸭AvBD10 cDNA大小为169bp,编码55个氨基酸残基,与鸡AvBD10氨基酸同源性为85.5%.该基因仅在不同日龄鸭肝脏与肾脏组织中大量表达.重组鸭AvBD10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0 ku,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4%.重组鸭AvBD10蛋白对多杀性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抗菌活性.结果,从鸭肝脏组织中扩增了鸭AvBD10基因,该基因仅在不同日龄鸭肝脏与肾脏组织中大量表达.重组鸭AvBD10融合蛋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该重组蛋白对温度和酸碱度有很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西氏贝蛔虫是危害圈养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西氏贝蛔虫卵是圈养大熊猫重复感染该蛔虫的来源,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测定了消毒剂Neopredisan135-1对西氏贝蛔虫卵的体外杀灭效果,为圈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防控提供参考。将分离自大熊猫新鲜粪样中的西氏贝蛔虫卵通过消毒剂Neopredisan135-1不同浓度(2.5、5、10、20、40mg/mL)与不同作用时间(30、60、90、120min)处理后,将处理后的蛔虫卵和未用消毒剂处理的平行对照组一并置于25mg/mL的重铬酸钾溶液28℃温箱内,培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虫卵的发育与死亡情况。结果发现,2.5mg/mL浓度组处理虫卵30、60、90min,其虫卵杀灭率均在50%左右;5mg/mL浓度组处理虫卵30min和60min,其虫卵杀灭率在74.71%~87.64%;而在10、20、40mg/mL浓度下处理30min其杀灭率均达到90%以上,10、20、40mg/mL的Neopredisan135-1对西氏贝蛔虫卵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考虑到成本、杀灭效果以及环境等因素,消毒剂Neopredisan135-1的推荐使用浓度为20mg/mL。  相似文献   

6.
家蚕的抗菌肽家族基因enbocin1是蚕体免疫系统相关基因。为解析家蚕对病原真菌感染免疫应答反应的分子机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抗菌肽基因enbocin1在家蚕5龄幼虫感染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后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示:enbocin1主要在幼虫脂肪体中显著上调表达,而且持续至感染诱导后30 h,感染后8、30 h的表达水平分别上调了约44倍和6倍;在马氏管、体壁中该基因的诱导表达差异不显著,在血淋巴中几乎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家蚕抗菌肽enbocin1,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其对白僵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重组enbocin1蛋白浓度与抑菌活性之间具有量效关系。用重组enbocin1蛋白制备了效价达1∶30 000的多克隆抗体,可用于进一步深入研究enbocin1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抗菌肽enbocin1在家蚕抵御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BmCecropinD是家蚕体内的一种抗菌肽,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家蚕中肠总RNA为模板,用RT-PCR技术扩增BmCecropinD基因,构建pET32a-BmCecropinD原核表达载体,采用自诱导表达系统表达BmCecropinD重组蛋白。结果表明,BmCecropinD基因大小186bp,编码61个氨基酸,自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约为18ku,表达产率比IPTG诱导的重组蛋白表达产率高,为BmCecropinD抗菌肽的纯化、活性鉴定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表达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乳酸菌表达系统,并分析其免疫反应性和神经节苷脂受体(GM1)结合活性,本研究将编码LTB蛋白的eltb基因片段插入干酪乳杆菌分泌型表达载体pPG-2中,构建重组质粒pPG-2-eltb,电转化于干酪乳杆菌393中。筛选获得重组干酪乳杆菌,应用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方法鉴定LTB表达情况,并检测其与GM1结合活性。结果显示,目的蛋白以分泌形式表达,可被LTB阳性血清识别。GM1-ELISA试验结果证实表达的LTB可与牛GM1特异性结合。表明LTB蛋白在重组干酪乳杆菌获得了表达,并且具有免疫反应活性和佐剂活性,为以LTB为分子佐剂研制乳酸菌黏膜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鹌鹑β-防御素1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体内分布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鹌鹑β-防御素10 (AvBD10)体外抗菌活性及检测其在鹌鹑脏器组织的分布,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从鹌鹑肺脏组织中扩增到鹌鹑AvBD10,经序列同源性分析,鹌鹑AvBD10与鸡AvBD10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83.8%).将该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6p-1中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电泳表明,鹌鹑AvBD10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31ku.该重组蛋白经纯化后测定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鹌鹑AvBD10重组蛋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采用定量RT-PCR法检测到AvBD10在鹌鹑脏器组织中广泛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犬恶丝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Di-Serpin)的生物学特性,初步评价重组蛋白(rDi-Serpin)的诊断价值。本研究扩增犬恶丝虫的Di-Serpin基因片段并经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该蛋白,经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定位分析r Di-Serpin的免疫反应性以及Di-Serpin在虫体的分布;以纯化的r Di-Serpin为包被抗原,通过间接ELISA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显示,Di-Serpin基因片段共编码12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13.56 ku,等电点为5.06,含有一个Serpin结构域;Di-Serpin主要分布于犬恶丝虫(雌虫、雄虫)的表皮层和肠上皮;以其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结果分别为70%(14/20)和70%(35/50)。研究结果表明,犬恶丝虫的Di-Serpin可能为分泌蛋白,在抑制宿主蛋白酶活性,参与抗炎及逃避宿主对虫体的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该蛋白虽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不适合作为犬恶丝虫病的候选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11.
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挑战,其导致抗菌药物的作用下降,细菌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攀升。疾病治疗难度加大、治疗费用增加以及动物生产力的持续降低,给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寻找新方案以对抗耐药细菌尤为重要。纳米技术于近代兴起,被广泛运用于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在对抗耐药细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纳米技术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外排泵、产生活性氧(ROS)、抑制和降解生物被膜等多种机制降低细菌抗性。本文将从纳米技术的应用历程、对抗耐药菌的策略以及对抗耐药菌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兽药研究者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嗜驼璃眼蜱血淋巴中抗菌肽的电泳分析方法及其抗菌作用,从半饱血的嗜驼璃眼蜱雌蜱体内抽取血淋巴,用50mL/L的乙酸抽提,经AU—PAGE分析嗜驼璃眼蜱血淋巴中阳离子多肽成分,用电泳凝胶琼脂糖弥散法对各多肽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结果表明,嗜驼璃眼蜱血淋巴中阳离子多肽成分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AU—PAGE发现一电泳迁徙率明显高于溶菌酶的阳离子抗菌多肽。提示在嗜驼璃眼蜱的血淋巴中,存在与溶菌酶不同的抗菌多肽,可能是嗜驼璃眼蜱抵御感染的重要分子。AU—PAGE是一种较简单、快速、经济的分离纯化抗菌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从“铁剥夺”、“膜渗透”、“酶抑制”三方面阐述了乳铁蛋白的抑菌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新型广谱有效的抑菌蛋白,为全面解析植物乳杆菌抑菌机制和开发新型抗菌制剂奠定基础。【方法】以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其抑菌活性,以低温离心和超滤法初步分离获得胞外蛋白并测定其抑菌活性,对胞外蛋白进行不同温度、pH及蛋白酶处理,研究抑菌蛋白理化特性,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进一步分析鉴定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中的抑菌成分。【结果】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发酵上清液在发酵24 h的抑菌能力最强;胞外蛋白的抑菌能力与发酵上清液相近;植物乳杆菌抑菌蛋白具有较好的耐热特性,与对照组相比,在20~80 ℃时抑菌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pH 6.0~8.0时抑菌活性最佳,对蛋白酶敏感;经LC-MS/MS鉴定分析,检测出5种可信度较高且与抑菌作用相关的蛋白质,分别是片球菌素pediocin PA-1、溶菌素(lysin)、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辅助蛋白(accessory protein)和LysM peptidoglycan-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分子质量分别为5.348、7.348、8.348、6.348和19.662 ku;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片球菌素pediocin PA-1与溶菌素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与细胞膜,从而达到抑菌效果。LysM peptidoglycan-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可识别含有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残基的肽聚糖,上调抗菌肽的表达;辅助蛋白主要参与细菌素的合成,聚酮合酶主要参与抗生素的合成,二者通过参与抑菌物质的合成间接发挥抑菌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的5种抑菌蛋白;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中的多种抑菌蛋白协同发挥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细菌性疾病严重危害动物机体健康,影响畜牧养殖业经济利润。抗菌药物已诱导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治疗效果。然而,通过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以加强疗效不仅容易引起毒副作用,还易导致药物残留。因此,寻找新方案来提升传统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成为药物研究者工作重点。以传统抗菌药物作为客体分子,利用包合技术将其同价格低廉的环糊精等主体分子制成包合物,可改善药物理化性质及抗菌活性,显示出良好发展前景。包合物不仅能改善药物溶解性、稳定性,还兼具备缓释效果,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生物利用度。同时,其还能与细菌膜结合,协助抗菌药物穿越膜结构,最终提高药物抗菌效果并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剂量。本文将从包合技术的发展历史、增强抗菌药物活性应用现状以及提高抗菌药物药效学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兽药研究者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蜂胶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蜂胶,其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均把注意力投向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上,蜂胶便是当今天然药物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蜂胶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日本营养学权威德永勇治郎博士在其著作《蜂胶——天然的抗生物质》中称:“蜂胶是人类已知最具天然抗生效果的物质”。1蜂胶的抗菌谱前苏联喀山兽医学院于1947年首先研究蜂胶乙醇提取物100mg/L质量浓度对39种细菌和39种植物致病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证明蜂胶对25种细菌和20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抗酸菌对蜂胶提取物最敏感。吉瓦尔金娜(1948)对蜂胶的抗…  相似文献   

18.
蜂王浆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蜂王浆的抗菌活性 ,发现新鲜蜂王浆对10种试验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根据抑菌斑的大小判断 ,蜂王浆对各种试验菌株的抑制程度为 :枯草杆菌>威克氏酵母>蜡状芽孢杆菌>隐球酵母>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11>福氏志贺氏2型菌>假单孢杆菌>N1 米曲霉>霉菌W15。  相似文献   

19.
研究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作用。用传统水煎法制备菪可轮蒲水煎液,用HPLC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中龙胆苦苷浓度,并用龙胆苦苷浓度标定复方药物浓度,分别采用牛津杯法和宏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建立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测定浓度为0.0232mg/mL的菪可轮蒲水煎液,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给药方式下,分别给予0.1、0.3、0.5mL药物时对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菪可轮蒲水煎液浓度为0.0464mg/mL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为13.5mm,MIC值为0.0029mg/mL,经病理剖检、细菌镜检、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表明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且预防组各组和治疗组各组小鼠死亡率依次为58.3%、41.7%、83.3%、66.7%、58.3%和91.7%。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且其预防作用较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硫酸安普霉素与其他抗菌药物配伍对兽医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应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和杯碟法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测定了硫酸安普霉素与9种抗菌药物配伍对猪、鸡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和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硫酸安普霉素与青霉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硫氰酸红霉素等配伍对猪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协同抗菌作用,与TMP、青霉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硫氰酸红霉素等配伍对鸡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