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筛选羽毛降解菌株,检测其产酶条件,研究其所产酶的酶学性质,以丰富角蛋白降解的菌株资源。【方法】从土壤样品中,以牛奶培养基和羽毛培养基筛选羽毛降解菌株,失重法测定羽毛降解率,并对筛选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 rRNA序列鉴定。筛选菌株于37 ℃、180 r/min条件下,在以羽毛为唯一碳氮源的培养基中发酵,采用福林酚法测定其角蛋白酶活力,对培养时间(3,6,9,12,15,18,21和24 h)、接种量(体积分数1.5%,3.0%和6.0%)、发酵温度(22,27,32,37和42 ℃)及培养基初始pH(6.0,6.5,7.0,7.5和8.0)进行优化,并研究温度(30,40,50,60,70和80 ℃)、pH(6.0,7.0,8.0,9.0和10.0)、金属离子(K+,Mg2+,Ca2+,Fe3+,Zn2+,Mn2+,Cu2+和Ni2+)、化学试剂(二硫基苏糖醇(DTT)、乙二胺四乙酸(EDTA)、苯甲基磺酰氟(PMSF)、十二烷基硫酸钠(SDS)、β-巯基乙醇、异丙醇和二甲基亚砜(DMSO))和不同底物(酪蛋白、角蛋白、牛血清蛋白、牛血红蛋白、天青角蛋白和羽毛粉)对角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从高温处理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到1株羽毛降解菌DHW 06,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在培养时间10 h、接种量为体积分数3.0%、发酵温度37 ℃和培养基初始pH 6.5的条件下发酵,最大酶活力达到129.47 U/mL。酶学特性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 ℃,最适反应pH为8.0,在30~50 ℃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10 mmol/L的Mn2+使相对酶活力提高300%,10 mmol/L的Cu2+使相对酶活力提高120%;而1 mmol/L的Zn2+使相对酶活力丧失12%,1 mmol/L的Fe3+使相对酶活力丧失53%。体积分数为10%的β 巯基乙醇使相对酶活力提高1 658.95%,10 mmol/L的DTT使相对酶活力提高577.99%;而10 mmol/L的PMSF使相对酶活力丧失35.88%。该酶具有广泛的底物适应能力,对角蛋白的降解能力最强。【结论】筛选出1株可降解羽毛的菌株DHW-06,明确了其最优的产酶条件和酶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液态发酵培养假海源菌ZJCN121,粗酶液经过丙酮沉淀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回收率为13.5%,纯化倍数为21.8,比活为20.59 IU·mg-1的电泳纯岩藻多糖酶。采用SDS-PAGE电泳和EIF-PAGE电泳,分别测得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2 kDa、等电点为4.3。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6.5。其催化Fucus vesiculosus岩藻多糖的Km为5.87 mg·mL-1,Vmax为6.11 g·L-1·min-1。Ca2+、Ba2+对酶稍有激活作用,Fe2+、Cu2+则强烈抑制酶活,Mn2+、K+、Zn2+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酶活性,Mg2+对酶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大气CO2浓度逐渐升高背景下的毛竹林适应性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开顶式气室(OTCs)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500、700 μmol/mol)情景,以目前环境背景大气为对照,研究了Na+、Fe2+-Fe3+、Ca2+、Mg2+等矿质离子在毛竹器官中吸收、运输和分配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除CO2浓度700 μmol/mol对Ca2+浓度在毛竹器官中大小排序会产生影响外,CO2浓度500、700 μmol/mol并未改变毛竹器官中Na+、Fe2+, Fe3+、Mg2+、Ca2+浓度的大小排序。CO2浓度升高对竹叶Fe2+-Fe3+和竹枝Fe2+-Fe3+、Mg2+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对器官的其它矿质离子浓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竹叶Ca2+和Mg2+、竹枝Na+和Ca2+、竹秆Na+和Ca2+及Mg2+、竹根Na+和Mg2+浓度明显提高,竹叶Na+、竹秆Fe2+-Fe3+、竹根Fe2+-Fe3+和Ca2+浓度明显降低;随着CO2浓度的升高,竹叶Fe2+-Fe3+/Na+、Mg2+/Na+和Ca2+/Na+,竹枝Ca2+/Mg2+及各器官Mg2+/Fe2+-Fe3+、Ca2+/Fe2+-Fe3+均逐渐增大,而竹枝、竹秆、竹根Fe2+-Fe3+/Na+、Mg2+/Na+、Ca2+/Na+和竹叶、竹秆、竹根Ca2+/Mg2+均逐渐减小;CO2浓度升高后除竹根-竹秆SCa,Na、竹秆-竹枝SMg,Fe和竹枝-竹叶SCa,Mg明显下降外,其余的毛竹器官矿质离子向上运输系数变化平缓或明显提高。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增强了毛竹立竹根部积累Na+能力和Fe2+-Fe3+、Ca2+和Mg2+的向上选择性运输能力,提高了光合器官竹叶中矿质养分元素浓度,可维持体内矿质养分元素平衡,有利于提高毛竹对高浓度CO2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等渗透势(-0.79、-1.83 MPa)盐分胁迫(NaCl)和水分胁迫(PEG)对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rica)幼苗生长及不同组织离子吸收分配的差异,探讨白刺抗旱和耐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83 MPa NaCl和PEG处理后白刺幼苗的株高、茎粗、主根长和干物重均极显著(P<0.01)降低,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 二醛含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其中NaCl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P<0.05)大于PEG处理。不同器官离子含量,NaCl各处理的白刺幼苗Na+含量均上升,K+含量均先升后降,Ca2+、Mg2+含量及K+/Na+、Ca2+/Na+和Mg2+/Na+值均下降;PEG各处理的白刺幼苗Na+含量均先降后升,K+、Ca2+、Mg2+含量均下降,K+/Na+、Ca2+/Na+和Mg2+/Na+值均先升后降。不同器官离子的变化幅度以根中最大,茎次之,叶中最小。白刺幼苗主要是通过盐离子的区域化分布和调节幼苗体内的离子平衡来抵抗盐害的,通过积累大量有机小分子物质来抵抗旱害的。  相似文献   

5.
以冬枣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L9(2) 对 SRAP PCR 反应体系的2个因素(dNTP浓度、Mg2+浓度)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Taq DNA聚合酶浓度和模板DNA用量对扩增效果的影响,最终建立适合冬枣SRAP扩增体系。结果表明,SRAP PCR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0 μL总反应体系中,含Mg2+ 1.80 mmol/L、dNTP 0.2 mmol/L、Taq DNA聚合酶1.5 U、模板DNA 60 ng及引物0.5 μmol/L。并运用5对引物对该体系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使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土壤中盐分离子对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采取正交试验L16 45和盆栽试验方法,分析了5种阳离子(Ca2+、Mg2+、K+、Na+、Pb2+)和3种阴离子(SO42-、Cl-、NO3-)对小白菜地上部和根系中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为0.215~0.930 mg·kg-1,根系中Pb含量为1.648~24.33 mg·kg-1,可食用部分超标率达81.3%。土壤盐分离子对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影响顺序为: Ca2+ > Mg2+ > Na+ > Pb2+ > K+。根据相关性分析,土壤中Ca2+与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40 3,P<0.05),Na+和Pb2+呈正相关但不显著。Mg2+和K+呈负相关,也不显著。Cl-和NO3-与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40,P<0.05),SO42-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对小白菜根系Pb含量影响顺序为: Pb2+ > K+ > Na+ > Ca2+ > Mg2+,土壤中Pb2+对小白菜根系Pb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83,P<0.05),Ca2+、Mg2+、K+、Na+、SO42-、Cl-和NO3-相关性不显著。乌鲁木齐土壤中固有的盐分离子对小白菜可食用部分Pb的吸收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价态金属阳离子对天然富含木质素的椴木屑在腐解期间腐殖质组成的影响,明确各金属阳离子对椴木屑腐殖化进程的贡献,为以木质素为主要成分的农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以富含木质素的椴木屑为供试材料,在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0.5 mol/L K+、Mn2+和Fe3+,以不添加任何金属阳离子为对照(CK),于28 ℃恒温好氧培养90 d,分别在培养0,45和90 d时取样,分析椴木屑腐解期间总有机碳(TOC)、水溶性物质碳含量(CWSS)、可提取腐殖酸碳含量(CHE)、胡敏酸(HA)碱溶液色调系数(Δlg K)、胡富比(胡敏酸与富里酸碳含量之比,CHA/CFA)和胡敏素碳含量(CHu)的变化。【结果】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的TOC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培养结束(90 d)时与CK相比,Mn2+和Fe3+处理的TOC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Mn2+处理的TOC含量下降幅度较大。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处理CWSS先降低后升高,最终表现为K+和Fe3+能够促进WSS的积累,而Mn2+更易促进WSS的消耗。③与其他处理相比,添加Fe3+不仅减缓了CHE的下降,而且在整个培养期间使CHE维持在最高水平。④与培养0 d相比,培养结束时,Fe3+和K+处理的HA碱溶液Δlg K均下降,而Mn2+处理的HA碱溶液Δlg K则增加;Fe3+和Mn2+处理的CHA/CFA分别降低了13.1%和6.7%,K+处理的CHA/CFA无显著变化;Fe3+、Mn2+、K+和CK处理的CHu分别下降了37.9%,14.6%,11.2%和21.5%,其中Fe3+更有利于促进Hu的矿化分解。【结论】相比于K+和Mn2+,Fe3+可有效促进椴木屑的分解并释放WSS,在促进Hu矿化的同时还能减缓HE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必需元素Cu2+和非必需元素Cd2+、Hg2+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玉米抵抗重金属毒害的机理。【方法】用自来水(CK)及高(1 mmol/L)、中(0.5 mmol/L)、低(0.25 mmol/L) 3个浓度的重金属离子Cu2+、Cd2+、Hg2+溶液滴灌玉米幼苗,处理3 d后测定玉米幼苗根长和叶长、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并对根系和叶片中POD同工酶表达的变化进行电泳分析。【结果】与CK相比,3种重金属离子明显抑制玉米幼苗生长,提高根系和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Cu2+对玉米根系中SOD活性无明显影响,Cd2+和Hg2+明显降低了根系中SOD活性。Cu2+使玉米幼苗根系中POD活性增强;低浓度Cd2+和Hg2+使玉米根系中POD活性增强,中、高浓度Cd2+和Hg2+则使玉米根系中POD活性减弱。重金属对根系中POD同工酶的影响表现为:Cu2+无明显影响,Cd2+减弱了Rb1和Rb2的表达,Hg2+则抑制了Rb1的表达,增强了Rb2的表达,且低浓度Hg2+诱导出了Rb3。重金属对叶片中POD同工酶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Lb5表达增强,其中Cd2+的诱导效果最强;与CK 及Cu2+ 和Cd2+相比,Hg2+完全抑制了Lb6的表达。【结论】Cu2+、Cd2+、Hg2+对玉米生长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与重金属种类和浓度有关,并存在器官特异性。重金属中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都会影响POD同工酶的表达,但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贪铜菌及其与含羞草(Mimosa pudica)形成的共生体对重金属铜污染的抗性,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丰富功能菌株资源库。【方法】自含羞草根瘤中分离得到菌株HXC-8,扩增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研究菌株HXC-8对重金属铜的耐受性及去除率。此外,设置接菌组(含羞草种子在HXC-8菌悬液中浸泡6 h、自然阴干1 h)和未接菌组(含羞草种子在蒸馏水中浸泡6 h、自然阴干1 h),将2组含羞草种子在Cu2+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350,400 mg/L的混合营养液中培养,分析菌株HXC-8对铜胁迫下含羞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XC-8为贪铜菌属(Cupriavidus sp.)细菌,将其命名为“贪铜菌HXC-8”。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贪铜菌HXC-8为革兰氏阴性菌,能分泌活性较高的H2O2酶和淀粉酶,不产生纤维素酶,不适合在肉汁培养基上生长,在糖代谢过程中无混合酸发酵,属于快生型内生菌。随着Cu2+质量浓度的升高,贪铜菌HXC-8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该菌对Cu2+的耐受量是0~150 mg/L。当Cu2+质量浓度为25~150 mg/L时,随着菌液中Cu2+质量浓度的增大,贪铜菌HXC-8对铜的去除率逐渐降低,其中Cu2+质量浓度为25 mg/L时,贪铜菌HXC-8对铜的去除率最高,为97.93%。在0~400 mg/L Cu2+胁迫下,随Cu2+质量浓度的升高,未接菌组和接菌组含羞草种子萌发率均无显著变化,但种子活力指数明显下降;未接菌组和接菌组含羞草幼苗鲜质量、根长、茎长及株高均明显降低。当Cu2+质量浓度为0~300 mg/L时,接菌组与未接菌组含羞草幼苗鲜质量、根长、茎长、株高均无显著差异;当Cu2+质量浓度为350~400 mg/L时,接菌组幼苗以上指标均明显大于未接菌组。【结论】贪铜菌HXC-8对铜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降低环境中游离态的Cu2+,可减缓重金属铜对含羞草生长的胁迫。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保存的菌种黑曲霉TH-2经柠檬酸-磷酸缓冲液抽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200凝胶过滤层析,得到电泳纯的蔗糖酶.纯化后的蔗糖酶比活为135.90 U/mg,回收率为37.7%,提纯倍数为20.3倍.测得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9×105,最适温度为65℃,最适pH值为4.4.以不同浓度蔗糖为底物测得Km值为23.1 mmol/L Ag+对其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Zn2+,Cu2+,Mn2+对其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对国家空间的想象立足于大美的视野,以"中央"为国家空间想象的核心,并承载浓厚的人文色彩,将空间的自然秩序与人文秩序相统一,以满足大汉时代大一统社会文化需要。这样的大美空间在《淮南子》中无限广大、美不胜收,呈现出大道感性之美。《淮南子》以远古大道之初为想象性的大美时间,赋予其终极意义与最高生命价值,用来帮助人从现实中超越出来,实现一种自由、纯粹的生命理想。《淮南子》通过一种超越性的时间设计来应对当下,去寻求一种社会之道的理想图景;同时又明确历史现实存在的必然,理性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文"事"迹。《淮南子》关于大美时间的远古想象,是一种文化理想建构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玄参、川明参茎叶枯落物对烟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选择烟草K126为研究对象,研究质量浓度为0.01, 0.02, 0.05, 0.10 mg/L的玄参、川明参茎叶枯落物水浸液处理下烟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特性,以及烟草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结果表明,玄参水浸液低质量浓度(0.01~0.05 mg/L)处理下,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显著升高,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丙二醛(MDA)与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种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升高,而高质量浓度(0.10 mg/L)下, MDA累积,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表现出对烟草"低促高抑"的化感效应;川明参在所有水浸液质量浓度(0.01~0.10 mg/L)下,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升高, 3种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和MDA有一定降低,表现出对烟草化感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_(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添加芽孢杆菌对池塘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因子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实验组(添加芽孢杆菌池塘)与对照组(普通池塘)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分析了两组池塘的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8、9月实验组池塘水体中TN、NH_4~+-N、NO_3~--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水体中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红囊藻(Hedriocystis)、蓝隐藻(Chroomonas)、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真核微生物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池塘水体真核微生物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证实:通过向池塘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改变水体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从而实现对池塘理化因子的调节。研究结果对于降低水产养殖尾水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3种北美红枫秋季变色期呈色生理差异,进一步阐释北美红枫呈色生理机制,为北美红枫引种选择及适应性栽培提供参考,特对其叶色参数、色素质量比、可溶性糖质量比、可溶性蛋白质量比、相关酶活性、叶片pH值等进行测定,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者间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寻北美红枫转色关键作用因子.结果表明,色素质量比、可溶性糖质量比、可溶性蛋白质量比、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叶片pH值等是影响北美红枫转红的重要作用因子.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北美红枫秋季变色期对色素质量比及色素比例并无明显影响,不是影响其叶色转变的重要影响因子.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比下降是北美红枫转红的原因,但花色素苷质量比迅速增加、m_(Chl)/m_(Ant)值和m_(Car)/m_(Ant)值的迅速降低才是北美红枫转红更为重要的直接原因.北美红枫叶色a值与可溶性糖质量比显著正相关(p0.01),整个秋季变色期,可溶性糖质量比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可溶性糖过量积累可能会抑制花色素苷合成,进而影响北美红枫叶片转红.北美红枫叶色a值与叶片pH值显著正相关(p0.01),整个秋季变色期,叶片pH值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新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理种群在(27±1)℃的恒温条件下,光照时数为4~20 h之间时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光周期和不同地理区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焉耆、塔城、昌吉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4:10 h,乌鲁木齐、哈密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5:9 h.新疆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在光照时间时数为8~12 h之间时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滞育诱导率最高.并且光照时数长于14 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反而幼虫发育历期缩短,滞育率降低.光周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负相关,即光照延长,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不同地理区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正相关,即北纬度升高,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相似文献   

17.
以日龄60 d的圆紫菜(Pyropia suborbiculata)野生型品系(PS-WT)和突变型品系(PS-L)的叶状体为实验材料,分别酶解获得它们的离体单细胞,观察后者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发育形态,并探究光强和温度对离体单细胞发育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圆紫菜叶状体的离体单细胞可发育成不同类型的再生体:正常苗、畸形苗、细胞团和性细胞团等。在光强为10~80μmol photons/(m~2·s)范围内,2个品系离体单细胞的再生体中正常苗、细胞团和丝状体的百分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适宜的高光[40~60μmol photons/(m~2·s)]可促进再生体单孢子的放散。温度在18~24℃范围内,2个品系离体单细胞的再生体中正常苗、畸形苗的百分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高温(27~30℃)会抑制正常苗的形成,以及促进畸形苗的形成和再生体单孢子的放散。  相似文献   

18.
辣椒是重庆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 TMGMV)引起的病毒病对辣椒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明确TMGMV在重庆辣椒上的发生、分布情况及其基因组特征,从重庆北碚、石柱、潼南和九龙坡4个区县采集29份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了RT-PCR鉴定,通过分段扩增测序的方法拼接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检测结果表明:29份样品中有9份检测到TMGMV,检出率为31.03%,其中石柱县的检出率最高,为60.00%.序列分析发现,重庆辣椒分离物TMGMV-TN29基因组全序列具有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病毒典型基因组结构特征,由6 356 nt构成.系统进化分析得出,该分离物与TMGMV厦门分离物Xiamen (JX534224)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9.75%.  相似文献   

19.
以抗病家系与易感家系半滑舌鳎为材料,进行哈维弧菌感染实验,并对易感家系感染前(CsSU)、易感家系感染后(CsSC)、抗病家系感染前(CsRU)、抗病家系感染后(CsRC)4组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RNA-seq数据挖掘半滑舌鳎长链非编码RNA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抗哈维弧菌病相关的差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结果显示,共识别出4 584个lncRNA座位,包含5 714个转录本;其基本特征与编码基因的比较分析,lncRNA的GC含量低于编码基因,单外显子基因数多于编码基因,转录本的平均长度长于编码基因,基因表达量低于编码基因。对4组样品进行两两比较(CsRU vs CsSU、CsRC vs CsSC、CsRC vs CsRU、CsSC vs CsSU)分别筛选出818、813、261、140个差异表达lncRNA,其中CsRU与CsSU之间、CsRC与CsSC之间lncRNA数目差异最多,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各实验组的表达模式之间的联系,CsRU与CsSU之间的表达模式最为相近。通过共表达分析,预测出lncRNA和274个编码基因可能存在14 539种相互关系,并进行了功能注释,进而筛选出7个关键lncRNA。qRT-PCR结果显示,差异表达lncRNAs的表达模式和转录组数据得到的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揭示lncRNA在半滑舌鳎抗哈维弧菌免疫调控反应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方法,首先比较了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降海洄游过程中,在淡水区域与长江口低盐度海水中的肝胰腺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HSI)和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 GSI)的变化,进一步比较了两种群河蟹肝胰腺和肌肉中总脂含量及脂肪酸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淡水组雄蟹的HSI和雌蟹的GSI均显著高于对应的半咸水组(P0.05);无论雌性个体还是雄性个体,淡水组肝胰腺中的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半咸水组(P0.05),淡水组和半咸水组肌肉中的总脂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就肝胰腺中的脂肪酸组成而言,淡水组雄蟹和雌蟹肝胰腺中的C20:1n9、C18:2n6和C18:3n3显著高于半咸水组,而前者的C18:1n7、C20:5n3和C22:5n3均低于半咸水组,因此淡水组肝胰腺中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以及∑n-3 PUFA/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的值显著低于半咸水组,而∑n-6PUFA含量较高(P0.05);(3)就雄体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而言,淡水组雄蟹肌肉中的C17:0、C18:0、C20:1n9、C18:2n6、C18:3n3和C20:2n6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半咸水组,而半咸水组的C16:1n7、C20:5n3和C22:5n3含量显著高于淡水组,故其∑n-3 PUFA和∑n-3 PUFA/∑n-6 PUFA的值较高(P0.05);淡水组雌蟹肌肉中除C17:1n7和C20:4n6显著高于半咸水组(P0.05)外,两组雌体其余脂肪酸变化规律基本与雄体类似。综上,长江中野生河蟹成体由淡水区洄游至咸水区时,肝胰腺指数及其总脂含量均显著降低,咸水区野生亲本已经完成交配和产卵,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LC-PUFA,≥C20:2n)百分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